栀子柏皮汤经典医案、方论

[方剂组成]
栀子擘,十五个,黄柏二两(6克),甘草炙,一两(3克)[服用方法]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
[治则方解]
病机:湿热郁滞三焦,热重于湿 。
治则:泄热利湿退黄 。
方义:栀子苦寒,清内热,黄柏苦寒,清热燥湿,炙甘草补中气,以防栀柏苦寒伤中 。
【栀子柏皮汤经典医案、方论】[辨证要点]
栀子柏皮汤证的基本病机是湿热郁蒸,热重于湿,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 。临床上凡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小便短少,色如浓茶样,身热,口渴,心烦,舌苔黄,脉数者,均可选用本方治疗 。
本方与茵陈蒿汤同为治疗湿热之证的常用方剂,后者湿热并重,症见脘痞,呕恶,苔黄腻较重 。本方则以热为重 。
本方与麻黄连翘小豆汤相比,后者多用于湿热而兼有表邪之证,除身黄外,尚可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痒等症 。
[仲景方论]
《伤寒论》第261条: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
[注家方论]
1.许宏《金镜内台方议》:此身黄发热者,为表里有热,其热未宣,不可汗之,故与栀子为君,能泻相火,去胃热,利小便;黄柏为臣,能去郁滞之热;甘草为佐为使,能缓其中,以泻经中之热也 。
2.舒驰远《伤寒论集注》:栀子苦寒,能使瘀壅之湿热屈曲下行,从小便而出,故以为君 。黄柏辛苦入肾,益水以滋化源,除湿清热为臣,甘草和中,为清解湿热之佐使也 。
3.钱潢《伤寒溯源集》:栀子苦寒,解见前方 。黄柏苦寒,《神农本草》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泄膀胱相火,故用之以泻热邪,又恐苦寒伤胃,故以甘草和胃保脾,而为调剂之妙也 。
4.李中梓《伤寒括要》:身黄者,本于湿热,去湿热之道,莫过于清膀胱,故投黄柏直入少阴,以达膀胱之本;投栀子导金水而下济;甘草入中宫,调和升降,剖别清浊,庶几直捣黄症之巢矣 。
5.柯韵伯《伤寒附翼》:因于伤寒而肌肉发黄者,是寒邪已解而热不得越,当两解表里之热,故用栀子以除内烦,柏皮以散外热,佐甘草以和之,是又茵陈汤之轻剂矣 。6.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栀子、柏皮,表剂也,以寒胜热,以苦燥湿,已得治黄之要矣,而乃缓以甘草者,黄必内合太阴之湿化 。若发热者,热已不瘀于里,有出表之势,故汗下皆所不必,但当奠安脾土,使湿热二邪不能复合,其黄自除 。
[名医验案]
1.叶天士医案
治一人,脉沉,湿热在里,郁蒸发黄,中痞恶心,便结,溺赤,三焦病也 。苦辛寒主之 。杏仁、生石膏、法夏、生姜汁、山栀子、黄柏、枳实 。
2.刘渡舟医案
一男孩,10岁 。患黄疸性肝炎,病已日久,血清胆红素值一直很高 。前医曾用茵陈蒿汤多剂,住院期间也多次用过茵陈、大黄等注射液,效均不佳 。症见身目黄染,心烦,便溏,两足发热,睡觉时常伸到被外,舌苔黄 。遂投栀子柏皮汤治之,不数剂则黄退而诸症渐愈 。此案说明,凡湿热发黄,用茵陈蒿汤后,黄仍不退,但正气业已渐耗,脾胃之气受损,阴分尚有伏热,如见手足心热,五心烦热等症,用本方治疗很是适宜 。有的医家认为本方不该用甘草,而应当用茵陈 。其实不然,应该说本方妙就妙在用甘草以扶正气的治法 。
3.《伤寒论临床实验录》医案
曹某,男,42岁,患早期肝硬化,下午轻度潮热,胃脘满,巩膜及皮肤发黄,小便显涩,查肝功能,血清胆红素值32mg/dl,脉弦数,舌苔黄腻而黄,证属肝中郁热发黄,以栀子柏皮汤加疏肝和胃之剂治之 。处方:生栀子10克,黄柏10克,茵陈蒿15克,桃仁15克,甘草3克 。服药3剂,下午潮热不作,小便增加,眼睛及皮肤黄疸逐渐减轻,后服13剂,巩膜及皮肤和舌苔黄色均已显退,血液检查:血清胆红素值已降至3mg/dl以下,后以健脾和胃之剂调理 。
[长沙方歌]
里郁业经向外驱,身黄发热四言规,
草须一两二黄柏,十五枚栀不去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