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芍药汤经典医案、方论

[方剂组成]
桂枝去皮,三两(9克),生姜切,三两(9克),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灸,二两(6克)[服用方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治则方解]
病机:太阳病误下,表邪未解,胸阳受损 。
治则:通阳解表 。
方义:本方治太阳误下,胸阳被遏之证,解肌发汗之中兼有去阴复阳之法 。方中以桂枝疏散表邪,宣通胸阳为君药,以姜、枣补中阳为臣药 。去芍药,因其阴柔有碍阳气恢复 。
本方应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鉴别 。二方均治胸阳受伤,表邪欲陷,兼见胸满之证 。本方症见胸满脉促,因芍药阴柔,不利于通阳,故去之,以通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因卫阳不足而见脉微恶寒,故加附子,以温经助阳 。
[辨证要点]
本方由桂枝汤去芍药而成 。芍药减去,则方中阴柔之力变弱,而通阳之功相对增强 。因此,可用本方加减治疗各种原因所致胸阳不振兼见表邪未解之证,表证误下所致的多种变证,也可酌情考虑选用本方加减治疗 。
[仲景方论]
《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
[注家方论]
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 。此下后脉促而复胸满,则不得为欲解,由下后阳虚,表邪渐入而客于胸中也 。与桂枝汤以散客邪,通行阳气 。芍药益阴,阳虚者非所宜,故去之 。
2.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太阳病不应下而下之,则脉促而满 。此为表邪未尽,而动藏府,则邪结于胸中而不得散 。阳气内虚,荣卫奔乱,其脉促也 。不可便言结胸,只属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芍药能益阴气,今邪客胸中,不宜益其阴也,故去之 。
3.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芍药专益阴气 。桂枝汤去芍药者,误下阳虚,阴必僭于中焦,故去芍药之酸寒,存一片阳和甘缓之性,得以载还中焦阳气,成清化之功 。   4.吴谦《医宗金鉴》:太阳病,表未解而下之,胸实邪陷,则为胸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瓜蒂散证也 。胸虚邪陷,则为气上冲,桂枝汤证也 。今下之后,邪陷胸中,胸满脉促,似乎胸实而无冲喉不得息之证 。似乎胸虚又见胸满之证,故不用瓜蒂散以治实,亦不用桂枝汤以治虚,惟用桂枝之辛甘,以和太阳之表,去芍药之酸收,以避胸中之满 。
5.柯韵伯《伤寒附翼》:桂枝汤阳中有阴,去芍药之寒酸,则阴气流行而邪自不结,即扶阳之剂矣 。
【桂枝去芍药汤经典医案、方论】6.陈修园《伤寒论浅注》:阳亡于外,宜引其阳以内入,芍药在所必用;阳衰于内,宜振其阳以自立,芍药则大非所宜也 。
7.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桂枝汤内去芍药,只用四味也 。芍药微酸,脉促胸满恐成结胸,故去芍药之佐,全用辛甘,发散其毒气也 。
8.陈修园《长沙方歌括》:《伤寒论》大旨,以得阳则生 。上节言汗之遂漏,虑其亡阳,此节言下后脉促胸满,亦恐亡阳 。盖太阳之气,由至阴而上于胸膈,今因下后而伤胸膈之阳,斯下焦浊阴之气偕居阳位而为满,脉亦数中一止而为促,治宜急散阴霾,于桂枝汤去芍药者,恐其留恋阴邪也 。
[名医验案]
刘渡舟医案
李某,女,46岁 。因患心肌炎而住院治疗,入夜则胸中憋闷难忍,气短不足以息,必须靠吸氧才能得以缓解 。舌质淡苔白,脉弦而缓 。辨为胸阳不振,阴气内阻证 。桂枝10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 。服药2剂后症状减轻,原方加附子6克,再服3剂后,症状消除 。
[长沙方歌]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
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