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一说,源于何时?有何依据?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其他网友观点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 。”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

【“三十六计”一说,源于何时?有何依据?】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 。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 。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

其他网友观点

“三十六计”一语,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传》云:“檀公(道济)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原意是王敬则用来讽刺东昏侯父子,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宋代惠洪《冷斋夜话》里说:“渊材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此句也作“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如《水浒》第二回里说:“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 。”

“三十六”本为虚数,不必过于拘泥,只是借太阳六六之数,表示诡计多端而已 。在我国古代的书籍里,以“三十六”命名的事物很多:如三十六雨、三十六段、三十六苑、三十六宫、三十六峰,三十六兽,三十六禽,三十六国,三十六郡等 。职业三十六行,一变就是七十二行;连孔子三千学生中,后人却以七十二位来作“贤人”之数 。这和明、清两代描写地方景物时,一定要凑足“八景”、“十景”;罗织别人的罪名一定要列成“十大罪状”是一样的 。

到了明末清初,就有好事者采集群书,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编撰成《三十六计》 。但此书成于何时?为何人所撰?目前已难确考 。


“三十六计”一说,源于何时?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