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吴语,粤语,闽语都标榜自己是古汉语,为什么三者却不能互通呢?
很多人有一个误解,是认为一些南方方言就是所谓的“古汉语” 。
其实这也只是一个猜测罢了,确切地说,南方方言有可能接近古汉语,因为它们之间确实有一些相似性 。
文章插图
如今的南方方言在之前并不一定是在南方,要考虑人口迁徙的因素
我们今天所听到的南方方言,其实都不是真正意义上一成不变的南方方言,尤其是在近代时期,多多少少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
比如说上海话就和周围地区都不一样,就是因为各地人口涌入,导致语音融合,所以也被称为“孤岛” 。
同样的道理,这种情况也出现在两广地区,都是近代以来和外界交流最为频繁的区域 。
那么,在近代时期较为偏远的区域,方言就能保证变化不大吗?也不能 。
从先秦到近代这三千多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是逐渐由北向南迁徙的,这其中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案例 。
文章插图
春秋时期的越国,也就是勾践所在的国家,其最初的位置是在今天苏州一带,而这一国家的人逐渐向南迁徙,出现了福建的“闽越”等等地区,其实再往南的两广地区中也出现了很多带有“越”的区域,直到今天的越南地区,都是因为当时“越国”的迁徙 。
那么,这些地区的方言肯定会受到当时苏州等区域的影响 。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很常见,尤其是几次南渡,不仅给南方方言造成冲击,北方如河南、河北等地的方言同样受到影响 。
比如说今天的北京话和东北话,很多学者认为东北话根本就不能算作一个方言,因为和普通话差别很小,就是因为当时清军入关之后,北京地区和更北的东北地区语言的融合 。
文章插图
说了这么多各地区语言的变化,其实就是想讲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今天所认为的南方方言大部分都是近代之后形成的,它们只是保留了该地区的一部分特色而已,和古汉语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
“古汉语”的样貌只是推测,如今的南方方言只是有可能类似而已那么,“古汉语”是个什么东西呢?
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语言体系,而是和现代汉语相对的一种语言系统,其实更多的只是指与今天不同的语音 。
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古汉语”的具体面貌只存在于推测中,永远也不能得到有效证明 。
文章插图
我们从一些韵书还有小学著作中能了解到,古汉语是有“平上去入”四声的,而即使在古代,北方的方言里也早就没有了“入声”字,而南方方言至今依然保留“入声” 。
所以很多人就误以为南方方言就是“古汉语”,其实不对,只能说在这一方面相近而已 。
那么,为什么今天不能真正得知“古汉语”的面貌呢?难点又在哪里呢?
就在于“语音”无法确定 。
文章插图
【为什么吴语,粤语,闽语都标榜自己是古汉语,为什么三者却不能互通呢?】
汉字的读音不仅仅和声母、韵母等有关,还和“声调”有关,比如说“平上去入”就是声调 。
但是,“声调”还和“调值”有关 。“古汉语”真正无法确定的就是“调值” 。
什么是“调值”呢?它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
就拿我们今天的普通话来讲,四个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已经没有了“入声” 。
文章插图
这四种声调是有固定调值的,根据“五度标记法”的描述:
“阴平”为55调值;“阳平”为35调值;“上声”为214调值;“去声”为51调值 。这只是普通话的要求,方言里还不一样,比如说北京话中的“阴平”调值和普通话一样为55调,而天津话中的“阴平”调值为11调 。
这就会造成同样读“阴平”的字,也就是通俗的一声,天津话要比普通话和北京话要低沉一些,但读音是非常接近的 。
文章插图
对于古汉语中“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调值,古人没有确切描述,只是用一些较为模糊的形容来表示,比如: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
这样的描述很抽象,如今根本无法据此推断出古汉语确切的“调值”,所以也就无法真正辨识出“古汉语”的原貌 。
文章插图
那么,所谓的南方方言就是“古汉语”的说法,自然就是不成立的 。只能说南方方言中保留了“古汉语”更多的特色而已 。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
其他网友观点要想知道真相,需要根本性认知 。
近代以来由于文化断流严重,对中国文化出现了很多误解 。关于粤语、吴语、闽语是古汉语或某个朝代语言的荒唐说辞就很多 。实际上官话体系才是最接近古汉语的 。
我们说汉藏语系,但其实汉语和藏语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样的部分都是在俚语里,例如「嘎语音」,汉语方言口语里是很多的 。什么叫俚语?其实这是羌系返回后,周代推广雅言也就是汉字书面语时留在口语里的原生语言 。汉语是推广使用的汉字书面语,所以也就不会与藏语一样了 。周代之前中国大地上的人并不说汉语,今天可以证实泰族和朝鲜族周代之前都在湖北、安徽、江西一带 。他们离开了,只是语言里带有一些汉语词汇而已 。
周代推广雅言是由中原地区开始辐射的,楚人是由先羌和苗瑶泰组成的,先羌是羌人商代返回受阻先行绕道返回的人 。泰族离开最早,苗瑶一直到汉代才逐渐南迁 。可见楚人里的先羌是接受雅言也较晚,哪怕使用汉字也不会比中原地区推广得好 。所以在湖北、湖南存在更多俚语也就不奇怪了 。杜宇时代的蜀人、吴人也是先羌,古蜀的先羌后裔与百濮融合的后裔是云南彝族并不说汉语,因为没有机会被推广 。吴國与楚人一样接受汉语是相对晚一些的,而且由于政治原因推广力度不同,所带的俚语也就多一些 。俚语里也有部分是更早吸收的汉语词性词汇,就像藏语乃至全世界语言里都有汉语词汇 。因为早期创造汉字时各族群都有吸纳 。这就使得有一些词汇看起来更古老 。例如聊天,湖北话说「夸天」,这是对应「夸夸其谈」和夸父这个历史 。夸父实际就是苗蛮系祖先,夸父追日就是指羌系西进中东古埃及 。中原有人把聊天说成「拉瓜」,实际上就是一个历史的两个表述 。指的是轩辕拉鼓和王婆卖瓜,王婆就是指苗蛮养狼人,苗族至今第一人称为王,狗叫声 。拉瓜还是「美洲尼加拉瓜、瓜迪奥拉」这些词,因为古罗马就是羌系和斯拉夫首先缔造的,还有印第安基因也是古罗马缔造者之一 。这些都可以拿来考证,但这里面透露的古汉语就早了 。又比如轩辕拉鼓就是印度阿八拉鼓一词,也是尼古拉一词 。
粤语是秦人去到了南粤后逐渐诞生的,我们抛开香港之类广东话去听广东各地方言土话,很明显能发现类似泰语、越南话的发音模式 。这又不难证明 。很明显粤语是汉语杂合了几种黄种原生语言的产物 。它其中确实保留了一些古汉语发音,例如云南话就与粤语很多词汇相通 。但你不能说粤语是标准古汉语,那就太扯了 。粤语里有些词汇还与中东地区相通,例如猴赛雷与猴赛因就是一个词汇,云南话说谁厉害,就会说「太猴了」,这是汉语俚语 。因为羌方和鬼方是东归的以色列,是中东和古埃及正宗主人 。又好比,羌系彝族在昆明有个阿拉乡,历史上与之联合的哈尼族称他们为蜡伯,在四川凉山附近还有个蜡伯地名 。再看吴语,就是自称阿拉 。可见阿拉伯这个词是指羌系,实际上带拉的语音都与苗蛮系或羌系有些关系,这是符合轩辕氏这个文化 。为何姜子牙要被姬昌用车拉着,这是古历史文化附会,我们属于昌仪这一体系,于是周文王叫姬昌,实际上大概率是附会,而非就是事实 。姜子牙同样是附会,指苗蛮系代表饕餮,代表张嘴的牙齿,想当玉皇大帝,属于圣婴子氏 。先羌返回楚地的第一个地点一定是秭归,正如杜宇杜鹃布谷鸟就叫子归 。发现了很多这些汉语方言里更早期的汉语词汇不说,还能发现与英语一样的汉语词汇 。例如湖南话泡妞是驮特,指驮着男性生殖器,英语龟读驮特司,指驮着男性生殖器的神兽 。这些也是早期就有的汉语形式,而非西周推广的雅言 。
吴语里南京话明显更接近官话,可见这与后来明朝的影响分不开 。云南汉人是由南京迁过去的居多,云南话与吴语口音完全不一样,部分词汇又能发现一样 。云南汉语的腔调是被当地彝族语言发音腔调同化了 。语言是汉语,但腔调变了 。而云南汉族还是集中生活在坝区的,跟彝族等是分开生活的 。还不像粤语区里明显存在混合了一些泰族 。闵语也一样,只是混合的群体语言不同 。为何江浙离中原近又经历南宋还没有完全被官话化,实际上江浙存在的越國不是羌系,而是百越的一支,他们融合进来了 。但是由于民系对抗,汉语推广就更差一些 。因为百越是夏后氏,沿海支老二支系,苗蛮系是老三支系 。双方历史上有过间隙,所以在语言接受上相对会顽固一些,这也就使得这一地区语言复杂 。正如越剧和黄梅戏十分像,但黄梅戏是先羌的戏曲,越剧是越國后裔的戏曲 。你看,连戏曲都因为民系差异而作了区分 。目前看,江浙地区也是羌系基因O3为主体,比例过半,但江浙存在的大鲧族基因O1比例相对其他地区稍高 。
通过用汉语官话比对全世界语言,可以证明官话总体上更接近古汉语,部分词汇在各方言里更接近古汉语 。这个比对也证明,汉语自古没有多少变化,几乎是恒定的 。一般语言变化都是与人口众多的外族生活在一起才有可能 。显然历史上没有这种事,所谓外族统治,实际上都是极少数人在汉奸的配合下统治的 。这些王朝或割据政权之所以要汉化,那是因为汉族人口周代之后相对于游牧区人口已经是汪洋大海,无法撼动了 。否则怎么会主动汉化,你想多了 。满清一开始就拒绝汉化,但康熙时代发现只能走汉化这一条路 。如果他们发现这个危机更早一些,那发式和服装可能都不会变 。这才是有逻辑的历史,北魏鲜卑如果不是因为自己人捉襟见肘,绝绝大多数是汉人,何必要汉化?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样的情况也就不会影响汉语改变 。日本存在的朝鲜基因和汉族基因加起来过半还要多,可那是添油战术进入的,所以日语更接近沿海支原生语,除大方向上类似泰语、苗语外,其类似江浙一带的一些方言和云南百濮民系有关的少数民族话 。
汉语雅言如果推广再早一些,你就会发现全世界很多地方说汉语 。例如法语类似苗语和藏语,因为最早的凯尔特人是羌系 。更类似的和西班牙和法国交界处的巴斯克语,有人说类似日语,其实就是类似黄种原生语言的发音模式,例如希腊语和芬兰语里都有这一特点 。
其他网友观点我们南方是百越文化比重大,因为口音完全保留的是吴越、南越、闽越……诸多百越不同越族部落的口音,相互之间鸡同鸭讲不互通 。
有些自卑的百越后裔才去抱北方中原的大腿,寻找心理安慰 。
被贬粤地的唐宋文人对于粤语根本听不懂,所以才有了“鸟言夷面,南蛮鴂舌,鸟声禽呼,蛮语钩辀音”的嘲讽 。
我想问一下:为什么我们现代这些百越后裔依然锲而不舍地扛着键盘腆着个脸往上凑呢?喜欢被打脸的感觉吗? @八叔186873828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怎么倒啤酒没有泡沫 为什么会起沫
- 带你认识面膜家族新成员——泡泡面膜
- 真相竟是这样 刘备为什么不愿显露真实武艺
- 明朝郑和是个太监,为什么子孙满堂?
- 杨贵妃为什么会给三百多斤的安禄山洗澡?
- 秦始皇陵为什么不敢挖?竟因陵墓藏有水银女尸
- 打新冠疫苗请假算病假吗?接种了新冠疫苗后为什么会失眠?
- 为什么女性雄性激素会过高?女性雄性激素高吃什么好?
- 蚊香容易熄灭怎么办 为什么蚊香点了一会就灭了
- 为什么茉莉的叶子一碰就掉?冬季把茉莉剪光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