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汤的神奇功效与作用_组成、功用主治与现代新用途
温经汤
一、古方简介
测案】【来源】《金匮要略》 。
【组成】吴茱萸9g , 当归6g , 芍药6g , 川芎6g , 火参6g , 桂枝6g , 阿胶6g , 牡丹皮6g , 生姜6g , 甘草6g , 半夏6g , 麦冬9g 。
【功用】温经散寒 , 祛瘀养血 。
【主治】冲任虚寒 , 瘀血阻滞证 。漏下不止 , 月经不调 , 或前或后 , 或一月再行 , 或经停不至 , 或痛经 , 小腹冷痛 , 入暮发热 , 手心烦热 , 唇口干燥 。亦治妇人久不受孕 。
【温经汤的神奇功效与作用_组成、功用主治与现代新用途】
二、临床新用
(一)内科疾病
1.心肌梗死
【案例】某男 , 60岁 。患者述心前区闷痛 , 稍活动加重 , 遇寒尤甚 , 曾在北京某医院诊为“心肌梗死” , 住院34日 。出院时心电图示:V~V6呈宽大而深的Q波 , ST段V2抬高 。常服硝酸异山梨酯、肠溶阿司匹林 , 以及瓜蒌薤白半夏汤和八珍汤等中西药物治疗 , 无明显改善 。诊见:舌淡有瘀斑 , 苔白稍腻 , 脉沉缓 。检查:血压22.7/12.0kPa , 心率78次/分 , 律齐 , 心界向左稍扩大 , 心尖可闻及杂音 , 心电图仍同出院时报告 。空腹血糖4.44mmol/L , 尿糖阴性 。中医诊为胸痹 , 证属气血两虚 , 寒凝络滞 。治宜温补气血 , 祛瘀通络 。方用温经汤加减 , 处方:吴茱萸、党参、桂枝各15g , 当归、白芍、川芎、阿胶、炮姜、麦冬、法半夏各10g , 丹参30g , 炙甘草5g 。
二诊:6剂后 , 心前区闷痛明显改善 。效不更方 , 继服6剂 , 心痛减轻 , 劳累后时有心悸 , 晨起咽干口燥 , 去炮姜 , 加玄参10g 。再服35剂后 , 可参加轻微体力劳动 , 嘱其改为口服复方丹参片 , 冬季仍加服温经汤 。心电图报告单为窦性心率 , 各波段正常 , 无T波倒置和异常Q波 。病人自觉良好[魏小萌.温经汤治验一则.新中医 , 1990 , (9):45] 。
【按语】《灵枢·五邪》云:“邪在心 , 则病心痛 。”本病的病位在心 , 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 。病人年事已高 , 正气渐亏 , 使心阳振 , 虚寒内生 , 故心悸绞痛遇寒加重 , 用吴茱萸、桂枝温通心阳;辅以白芍、麦冬、党参、阿胶补益气血 , 使阳得阴助以治本虚;寒邪凝滞血瘀涩塞 , 故心胸憋闷 , 舌有瘀斑 , 伍川芎、当归、丹参活血化瘀 , 使祛邪不伤正重在治标 , 半夏祛瘀;炙甘草调和诸药 。标本兼顾 , 故诸症悉平 。
2.冠心病
【案例】某女 , 75岁 , 退休工人 。患冠心病5年 , 血压偏高 , 长期以西药维持治疗 , 近数月来自觉心跳加剧 , 慌动不宁 , 时感胸翳闷 , 动则气促 , 患者形体虚胖 , 面白唇淡 , 足背略见浮肿 , 肢端瘀暗 , 背寒腰冷 , 四肢乏力 , 不寐烦渴 , 纳呆便难 。舌淡胖有齿痕 , 尖边见瘀斑 , 脉弦细数 。证属血虚寒凝 , 脉络瘀阻 , 心失所养 。治宜温经化瘀 , 补血养心 。方用温经汤加减 , 处方:党参、当归、阿胶(烊)、酸枣仁各15g , 丹参、桂枝、川芎、麦冬、法半夏各12g , 五味子、干姜、吴茱萸、炙甘草各6g 。
二诊:服药2剂后 , 浮肿消减 , 四肢觉暖 。6剂后心悸减 , 睡眠安 , 胃纳增 。进药2周 , 脉结代消失 , 诸症渐愈 。3年来 , 偶有心悸不适 , 均以此方加减调治数剂而愈 , 未见有较大反复[谢沛荣.温经汤新用.新中医 , 1994 , (6):57] 。
【按语】患者年老久病 , 心悸由血虚寒凝 , 经脉瘀阻所致 。用温经汤正切病机 , 原方中麦冬、阿胶益阴补血、养心安神 , 加丹参、五味子 , 协同诸药 , 故有卓效 。
3.肺心病水肿
【案例】某女 , 73岁 。患者近年因肺心病2次住院 , 1个月前因感冒经西医治疗 , 咳嗽气促稍好转 , 但浮肿日渐加重 。症见:面白神疲 , 颜面浮肿 , 肢端肿胀 , 按之凹陷 , 动则心悸气喘 , 胸闷痰多 , 腰膝酸软 , 不寐烦渴 , 午后潮热 , 纳呆便难 。舌淡欠润 , 边尖瘀斑隐现 , 苔厚白 , 脉细数 , 两尺尤弱 。初辨为肾虚水泛 , 治以真武汤加味 , 但服药1周无效 。证属年高久病 , 血虚阴亏瘀阻 , 治宜补血养阴 , 祛寒化瘀 。用温经汤加减 , 处方:党参、黄芪、阿胶、丹参、当归各15g , 麦冬、半夏、白芍、桂枝、炙甘草各10g , 干姜、吴茱萸各3g , 日1剂 , 分2次服 。
二诊:1周后 , 浮肿逐渐减退 。依方调治半月 , 浮肿消失 , 余症好转 。追访1年未见复发[谢沛荣.温经汤新用.新中医 , 1994 , (6):57] 。
【按语】本例为阳损及阴 , 血虚瘀阻 , 寒凝水泛而肿 。初用真武汤未效 , 是辨证不清 , 药未对证 。用温经汤 , 似不治水 , 实则治水 , 法在规矩之中 。
4.浅表性胃炎
【案例】某女 , 37岁 , 于2003年9月2日初诊 。患者胃病痼疾10余年 , 近2年加重 , 胃镜提示浅表性胃炎 , 服西药后不缓解 。现症:胃脘痛 , 遇寒加重 , 伴反酸 , 睡眠多梦 , 月经后错 , 血块较多 , 紫黑 , 经前小腹冷痛 , 手足凉 , 舌淡暗 , 苔厚白 , 左脉细涩 , 右脉沉细 。辨证:下元虚寒 , 经气上逆 , 胃失和降 。治则:温经化瘀 , 和胃调中 。方药:太子参15g , 茜草20g , 吴茱萸6g , 川芎8g , 当归、半夏、莪术、小茴香、乌药、海螺蛸、瓦楞子、甘草各10g , 每日1剂 。外二诊:连服上方12剂后 , 月经至 , 色较前转红 , 血块减少 , 腹痛减轻 , 胃痛缓解 。饮食不慎后偶有发作 , 伴反酸 , 嘱禁辛辣生冷 , 继服上方至下次经前 。1个月后随访 , 月经调 , 胃痛 , 反酸等未作[金丽杰.温经汤在治疗内科疾病中的应用.光明中医 , 2005 , (3):20] 。
【按语】因饮食生冷或经期贪凉、受寒等因素 , 寒气凝于少腹胞宫 , 致冲任虚寒 , 冲脉隶属阳明 , 与足阳明胃经相通 , 冲任虚寒 , 则胃中阳气不布 , 气滞血凝出现胃脘痛;寒气客胃 , 运化失常 , 则反酸等 。本症冲任虚寒为本 , 寒凝血瘀 , 中阳不振为标 , 故治疗重点给予温经散寒、凋理冲任 。方中吴茱萸、小茴香、乌药温经散寒 , 理气止痛;当归、川芎、坤草养血通脉化瘀;半夏、太子参、甘草益气和胃;海螵蛸、瓦楞止酸 。其中半夏之辛开 , 既可通阳明之气而平冲任之逆 , 又可引药直达病所 , 使血得温而行 , 血行则瘀消 , 气血调顺 , 脾胃健.运 , 诸症自除 。
5.神经性膈肌痉挛
【案例】某女 , 28岁 , 已婚 。呃逆反复发作1年 , 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干哕 , 发作频繁时日不间断 , 情志刺激、劳累时易诱发 , 有时讲课时呃逆不断 , 声音高昂 , 不能自制 , 影响正常工作生活 。曾在某医院做胸透、胃钡餐检查 , 均无阳性发现 。西医诊为神经性膈肌痉挛 , 经针灸及药物治疗 , 无明显效果 。患者干呕 , 不吐 , 不伴食物上逆 , 不吐酸水 , 纳呆 , 无食欲 , 腹胀 , 饭后加重 , 二便调 , 有时心慌 , 手足心热 , 入夜尤甚 , 月经提前4~5日 , 经行腹痛有血块 , 量多 。舌质淡红 , 水滑有瘀斑 , 脉弦细 。投以疏肝降气、化痰和胃的旋覆代赭汤、吴茱萸汤、橘皮竹茹汤等 , 症仍如前 。拟温经汤原方 , 处方:吴茱萸9g , 法半夏、麦门冬、丹皮各9g , 桂枝、党参、阿胶、甘草、白术、白芍、川芎各10g , 生姜3片 。
二诊:服3剂后而病瘥 , 又以温胆汤善其后 , 呃逆未再作[方鸿.呃逆治验.山东中医杂志 , 1994 , (8):372] 。
【按语】本例虽有手心烦热、唇干口燥之阴虚证 , 但舌脉均无热象 , 故治当以温经的方法 。顽固性呃逆属内科病证 , 临证时医者往往易从肝、脾、胃三脏论治 , 忽略了冲任督带胎产 , 缺乏整体观念 。病人冲任有寒 , 且有瘀血 , 但舌脉均无热象 , 属寒凝瘀血停于下 , 气逆于上 , 故寒邪瘀血不除 , 则呃逆不止 。温经汤以吴茱萸、生姜、桂枝温经散寒暖血 , 阿胶、当归、川芎、白芍、丹皮养血和营去瘀 , 麦冬、半夏润燥降逆 , 甘草、党参调和中焦之气 。诸药相配 , 则瘀得去营得和 , 冲任得温 , 逆气得降 , 呃逆自止 。
6.血吸虫性肝硬化
【案例】某男 , 64岁 。自诉反复腹胀6年 , 复发1年余 , 不肢浮肿3个月 , 伴头晕乏力 , 胃纳减退 。患者居住地为血吸虫流行区 , 某医院乙状结肠镜活检报告:“回盲部增生性病变 , 有钙化血吸虫卵沉积” 。曾确诊为血吸虫性肝硬化 , 少量腹水 。检查:慢性贫血貌 , 面色黝黑 , 颈静脉充盈 , 腹壁静脉暴露 , 肝脾未触及 , 移动性浊音(+) 。B超检查报告:血吸虫性肝硬化、腹水、门脉高压 。肝功能报告:黄疸指数30U , 血清谷丙转氨酶正常 , 总蛋白73g/L , 白蛋白33g/L , 球蛋白40g/L;纸上电泳:A49.4% , 013.5% , a24.1% , p7.1% , y35.9% 。舌质淡嫩 , 舌苔微黄腻 , 脉沉弦细 。证属气血亏虚 , 气滞血瘀 。治拟温肝养血 , 化瘀行滞 。处方:吴茱萸、炙桂枝、生姜、炙甘草各5g , 当归、白芍、川芎、党参、黄芪、阿胶、姜半夏、丹皮、麦冬各10g 。 , 寒品二诊:连续服用3个月 , 在治疗期间根据患者情况 , 适当配合护肝、补充血蛋白、液体支持疗法等 。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及体征消退 , 肝功能检查正常 , 已上班工作[陈新宝.温经汤治疗血吸虫性肝病.浙江中医杂志 , 1993 , 苦(6):257] 。
【按语】本病属中医瘕积、痞块的范畴 , 是临床较为难治的疾病之一 。本病的形成有虚和实两个方面 , 气血亏虚为本 , 气滞血瘀为标 , 本虚标实贯穿于病程的始终 。根据中医久病必瘀 , 久病入络的理论 , 因而采用温经化瘀的温经汤治疗 。温经汤原为妇科调经而设 , 今取其寒热消补并用 , 治疗血吸虫性肝病有一定作用 , 有待进一步研究 。
7.梅尼埃综合征
【案例】某男 , 65岁 , 退休干部 。患者去年曾因梅尼埃综合征住院治疗 , 近日眩晕又作 , 加剧1周 。患者形体较瘦 , 面色少华 , 头晕眼花 , 耳鸣 , 胸闷欲吐 , 痰多咳嗽 , 夜难安寐 , 心烦口苦 , 胃纳不佳 , 舌淡 , 苔白腻 , 脉弦滑 。初用半夏白术天麻汤10数剂 , 未见显效 。证属血虚阴亏 , 痰阻寒凝 , 清空失养 。方以温经汤加减 , 处方:党参、阿胶(烊)、当归、黄芪各15g , 川芎、桂枝、法半夏、白芍、麦冬各12g , 吴茱萸、炙甘草各6g 。
二诊:服药1周后 , 耳鸣、胸闷消失 , 眩晕大减 。继服10剂 , 诸症悉愈[谢沛荣.温经汤新用.新中医 , 1994 , (6):57] 。
【按语】此例眩晕既有一般气血亏虚的共性 , 且具寒凝阴伤之特性 , 用温经汤旨在发挥其补血养阴、祛寒化浊通络的功用 , 致令五脏安和 , 清窍通利 , 眩晕自愈 。
(二)妇科男科疾病
1.痛经
【案例】某女 , 20岁 , 于2000年3月18日初诊 。患者13岁月经初潮 , 经期不准 , 经前及经期小腹疼痛难忍 , 轻按则舒 , 重按痛甚 , 遇寒加重 , 得温则减 , 经量较少 , 色暗红而夹片状瘀块 , 平时白带较多 , 质稀无臭气 , 妇科检查无特殊发现 , 诊断为膜样痛经 。刻诊:月经1:日 , 精神不振 , 面色发青 , 四肢欠温 , 舌质淡红 , 苔薄白 , 脉沉细涩 。.证属冲任失调 , 寒凝血滞 , 治宜温经散寒 , 养血活血 。处方:吴茱萸、小茴香、川芎各9g , 桂枝、党参、香附各12g , 当归、赤芍各15g , 丹皮10g , 炮姜6g , 炙甘草5g , 每日1剂 。印二诊:服药6剂后 , 月经量增多 , 色暗红有块状 , 小腹疼痛大减 。守原方去炮姜 , 加桃仁12g , 阿胶15g , 再服3剂 , 腹痛消失 , 诸症悉除 。嘱用艾附暖宫丸 , 巩固疗效 , 嗣后月经正常 , 未再见痛经[彭敏捷.温经汤临床治验二则.中国民间疗法 , 2002 , (6):53] 。
【按语】现代医学认为 , 痛经与子宫发育不良 , 子宫位置过度前屈或后屈;前列腺素含量增高 , 血管加压素增高 , 刺激子宫收缩过强有关 。中医认为本病以经前、经期疼痛拒按者属实 , 经后疼痛喜按者属虚 , 得热痛减为寒 , 得热痛增为热 。本例系寒湿之邪伤于下焦 , 胞宫受寒 , 阴寒内盛 , 血海为寒凝滞 , 瘀滞难下 , 运行不畅所致 , 故疼痛剧烈 。治以温经散寒 , 祛瘀养血 , 使寒邪外达 , 瘀血得散得下 , 则疼痛消除 , 余症亦随之而解 。
2.子宫肌瘤
【案例】某女 , 40岁 。患者月经来潮时 , 外出作业 , 感受风寒 , 觉头痛身疼 , 恶寒发热 , 小腹胀痛 , 经治疗后症状缓解 。尔后月经一直延后 , 量少色暗 , 白带增多 , 时夹血丝 , 小腹胀痛 , 固定不移 , 腰骶酸胀 。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正常 , 宫颈轻度糜烂 , 宫体增大 , 有如橘子大小肿块 , 质硬 , 活动较差 , 压痛明显 , 附件(-) 。诊断为子宫肌瘤 。自诉神疲气短 , 头晕乏力 , 大便不畅 , 见面色暗 , 肌肤不润 。舌质淡嫩 , 边有瘀点 , 脉沉迟而涩 。证属风寒乘虚侵袭 , 凝滞气血 , 瘀阻胞宫 。治宜温经养血 , 化瘀软坚 。处方:党参、当归各15g , 吴茱萸5g , 桂枝、川芎、穿山甲各6g , 王不留行12g , 莪术、桃仁、赤芍各10g , 三七3g(冲服) , 每日1剂 。
二诊:服药15剂 , 阴道流出大小不等的瘀块 , 小腹胀痛减轻 。原方随症加减 , 续服32剂 , 诸症渐平 , 月经如常 , 妇科复查子宫大小正常 , 肿块消失[严肃云..温经汤的临床运用体会.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 1987 , (4):36] 。
【按语】《妇人良方大全》云:“妇人腹中瘀血者 , 由月经闭积 , 或产后余血未尽 , 或风寒凝瘀 , 久而不消 , 则为积聚癥瘕矣 。”此例胞脉空虚 , 风寒乘虚而侵入 , 日久凝滞气血而成癥 , 系本虚标实之证 。治标兼顾其本 , 重在化瘕软坚 。辨证清楚 , 用药恰当 , 故病获愈 。
3.阳痿
【案例】某男 , 28岁 , 工人 。阳痿不举 , 婚后难于交合 , 曾经激素类药物治疗收效不显 , 又改服中药调治 , 然屡屡更医更药 , 服药200余剂 , 不惟阳痿未愈 , 反增头痛晕眩、心烦失眠等症 。诊见:患者面色不泽 , 神疲倦怠 , 伴头痛头晕 , 手掌心时而烦热 , 时而出冷汗 , 口唇干燥 , 午夜心烦失眠 , 小腹下坠且痛 , 阴囊冷胀 。舌淡 , 苔白 , 脉沉细 。此阳气虚衰 , 营气不通 , 宗筋弛缓之候 。治宜温阳散寒 , 调和气血 。方拟温经汤治之 , 处方:吴茱萸、当归、法半夏各15g , 党参20g , 川芎、丹皮各9g , 桂枝、麦冬、炙甘草各10g , 生姜5片 , 每日1.剂 , 水煎服 。
二诊:连服10剂 , 精神渐佳 , 头痛头晕减轻 , 饮食增加 , 睡眠好 , 阳事时兴 , 余症亦相继好转 。药进20剂 , 病情又有明显进步 。嗣后以本方为主 , 随症酌情化裁 , 共服药40剂 , 房事正常 , 约3个月后 , 其爱人怀孕[王宗铁.)经方新用三则.新中医 , 1988 , (5):44] 。味高曾【按语】仲景温经汤 , 素称妇科调经、散浊之祖方 , 但用于阳虚营血不通之阳痿症亦收效甚捷 , 正如清代医家柯韵伯说:仲景制方不于病而命名 , 惟求证之切当 , 知其机 , 得其情 , 凡中风 , 伤寒 , 杂病 , 宜主某方 , 拈来无不合法” 。一方能治多种疾病 , 足见古代经方组方之妙 。
(三)儿科疾病
新生儿硬肿症
【案例】某男 , 7日 。患儿于出生3日后即见大腿、臀部之皮肤变硬 , 体温不升 , 诊为“新生儿硬肿症” , 经放人温箱3日 , 以及输液、抗感染等措施治疗 , 硬肿反延及面颊、胸背部 。诊见:面无表情 , 身冷肢厥 , 周身皮肤呈青紫色 , 僵硬而光滑 , 欲哭无声 , 呼吸细弱 , 唇口干燥 , 吮乳无力 , 微吐 , 小便少 , 指纹淡紫沉隐 , 舌暗红 , 苔薄白 , 体温35℃ 。询知患儿系孪生之弟 , 早产1个月 , 体重不足2kg 。证属胎禀不足 , 肾气虚弱 , 寒凝肌腠 , 瘀血阻滞 。治宜温经补肾 , 散寒活血 。拟温经汤加减 , 处方:桂枝、当归、白芍、麦冬、生姜各6g , 党参、补骨脂各10g , 吴茱萸、法半夏、川芎、甘草各3g 。浓煎频服 , 药渣再熬水外洗 , 嘱其注意保暖 。
二诊:1剂服尽 , 周身皮肤逐渐变暖变软 , 肤色也转为淡红 , 四肢欠温 , 哭声无力 。原方加丹参10g , 续服1剂 , 肌肤转软 , 肤色红润 , 诸症悉除 , 体温36.6℃ 。守方迭进2剂 , 以资巩固[彭瞰.温经汤治疗新生儿硬肿症.四川中医 , 1990 , (1):25] 。
【按语】本例新生儿硬肿症 , 缘于先天肾气不足 , 出生适逢隆冬 , 寒邪外闭 , 阳气不能循经布达温煦肌表 , 寒瘀互结 , 经络不通 , 经云:“寒气入经而稽迟 , 泣而不行 。”故见周身肌腠僵硬青紫 。寒邪凝闭阻滞 , 自当振奋不足之阳气 , 温散经络之寒瘀 , 所谓“寒则泣不能流 , 温则消而去之” 。故借用温经汤于此 , 温经散寒 , 异病同治 , 使寒邪散、肌腠通 , 而收异曲同工之效 。
推荐阅读
- 38条经典励志语录短句
- 30条经典人生励志语录
- 26条经典优美励志的英文句子
- 朋友圈励志的经典句子
- 神经性皮炎湿疹怎么治呢
- 即墨温泉公园在哪?即墨温泉公园景点介绍
- 朋友圈热门经典说说 总有一句打动你
- 爱情说说伤感 曾经的我,开口闭口都是你
- 把自己经营好,让别人患得患失
- 羊肉汤的做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