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渔鼓是哪儿的民俗吗?镇巴渔鼓介绍

镇巴渔鼓是陕西汉中镇巴县的民俗
镇巴渔鼓是陕西陕南地区汉族民间曲艺中的主要曲种之一,主要分布于镇巴县的盐场镇、观音镇、泾洋镇和青水乡 。邻县陕西省西乡、南郑、紫阳、汉阴和四川万源、通江等地亦有分布 。
镇巴渔鼓是以汉中镇巴话为唱、白基准语音,一人兼多角坐唱,采用曲牌和板腔综合体讲唱故事的陕西地方曲种 。明末清初已在镇巴盛行,其源据传由川、鄂籍移民带入,与四川“竹琴”有较密切关系 。曲目丰富,艺人多,流传广 。当地人称镇巴渔鼓为“渔鼓筒”“道筒”“竹琴”等 。
镇巴渔鼓历史悠久,渔鼓自唐朝就已形成,清末明初和建国后的50年代是其兴盛期 。
镇巴渔鼓的长桥为中板腔体,其板式有[一字板](一板三眼)、[二六板]、[平板]、[哭腔],板式化程度不高 。曲牌部分由民歌及其他戏曲曲牌组成,如杂腔、道情等 。板式和曲牌连接较灵活,在大型曲目中有一定的套式 。
镇巴渔鼓的主要乐器包括渔鼓和简版 。宋代苏汉臣所绘《杂技孩技》图中就有渔鼓,明代王圻《三才图会》载:渔鼓,截竹为简,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用两指击之;又有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分,厚半之,歌时用二片合击之以和者也 。
现流行的渔鼓筒为两节打通的竹简,取材于当地五年以上的斑竹,长约80——120厘米,用猪护心油皮蒙其底端,并用缠布的套圈箍紧,晾干后即可使用 。简板声音清亮,带有“乒乓”共鸣声;简板又称“片子”“靠尺”,用上窄中宽下端呈梭形的两块竹片形成 。两块相击发“尺尺”声,个别艺人还在两块简板的前端系上小铃铛,随其间板的敲击而发出清脆的“叮铛“声 。
打击乐器渔鼓和简板由说唱人一人操持;击奏鼓段有“开唱鼓”两种、“韵白间奏"四种、“唱段间奏”三种 。鼓段长度由2/4拍两小节到十多小节不等 。
镇巴渔鼓的表演形式旧时是单人坐姿有说有唱,说唱结合,以唱为主 。现将渔鼓搬上舞台后,其表演形中有了很大变化,表演人数可多可少,表演姿势可坐、可立、可舞、可领唱、对唱、齐唱、重唱、合唱、甚至加伴唱说白和加其他乐器伴奏 。
镇巴渔鼓的词格主要是七字句和十字句 。代表曲目有《游庵》《铡包勉》《金山问道》《朱氏割肝》《桂姐休书》等 。其音乐多为五声宫调式和微调式 。表演内容以伦理道德、警世劝善等为主 。其表演风格清丽委婉,古朴优雅,不受演出场地和观众多少的限制,深受听众喜爱 。
镇巴渔鼓很具艺术性,观赏性,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在音乐方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人类学、语言、民俗、文学等方面同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其曲目不仅有一定的文学性,也是寓教寓乐,创造和谐社会的好教材 。
【镇巴渔鼓是哪儿的民俗吗?镇巴渔鼓介绍】镇巴渔鼓被收录于《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陕西卷),同时已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