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的火是什么?火与热的区别

我们经常会听到中医说上火,也会听到他们讲一种药物是热性的或者寒性的,其实我们自己也会经常上火 。那么中医里面说的上火的火和热有什么区别或者关系呢?是不是一个意思呢?

1、热和火的定义
(1)我们拿火与热来说,天地间之火本为无形之火,着于木才能成为明火(能够看见的火),拿着凸透镜聚焦太阳光能把木头点燃就是这个象 。
(2)在人体,火之本源在命门,为无形之火,行于三焦之时,开始只是阳气(真阳)不能名之为火,就像你不能把阳光叫火,只有上通于胆,得肝木之生化则成火,所谓“空中有火,着于木则明”,必着于木而后称为火,故三焦中之阳气,乃火之根,只有上合于胆,着于木才为明之火,是胆为火之焰,三焦为火之根,而肝木则是生火之物 。所以论火就要以胆与三焦为主,少阳(胆、三焦)之上,火气治之 。
(3)天地间之热乃火发于水中形成,也就是说火与水相合产生热气,跟日常生活中烧开水的道理一样,在人体,心火下交于肾水即产生热气,所以论热要以心和肾为主,少阴(心、肾)之上,热气治之,此热气为人体化生气血之本 。以此得知,火从胆木来,而热则是水火相合 。这样来看的话,它们就有了本质上的区别,火只是从木来单是火,而热却涉及火与水,因此,在临床上对火邪和热邪的治疗方法及用药自然也不会相同 。
2、治上火要清热
(1)可是就目前来看,是不是治疗“上火”的时候大多用了清热的方法了呢?治疗体内有热的时候大多用了泻火的方法呢?
(2)比如,黄芩为清火要药,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黄芩本身就是清胆木之火的,而火就从胆木而来,如果你有“上火”的症状,那么用黄芩就对证了,但如果你用了黄连或加了黄连,黄连为清热要药,这就有问题了,要么治错了,要么过度治疗,我们有犯过这样的错误吗?
(3)清火单清胆木之火即可,相对简单,而清热在治疗上却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清热以清火为主,火去水凉热自消,黄连与黄芩同时用;一方面清热以滋水为主,水多火少退热效,麦冬与生地同时用 。
3、火有虚实之分
(1)中医认为,人体内有气机运行,根据气机的不同状态,可分别归属为木、火、土、金、水五行 。气偏于动态而运行较快就对应于火,气偏于静止就对应于水 。火又可分为实火和虚火,如果气机在狭小的空间运动必然拥挤,这种情况是实火;如果气机运行很快,但空间不狭小,就是虚火 。实火要侧重于疏散,散开以后气机不再拥挤,火也就消散了;虚火则要侧重于滋阴,阴气充足以后可以涵养住阳气,使阳气不再乱窜,也就不表现为虚火了 。
(2)火可出现在心、肺、肝、胃、肾等脏腑,都可用中药治疗 。具体选药应考虑每一味的性味归经 。首先要选寒性或凉性的药物 。其次再选择药物的味 。寒凉的药有苦寒、辛凉、甘寒三种,实火一般用苦寒或辛凉类,因为这两类药能够寒凉清热的同时,又有疏散、开破的作用,把拥挤的气机散开;虚火一般选甘寒的药物滋阴 。最后还要考虑药物的归经,比如心火常用黄连、莲子心、竹叶等;肺火常用黄芩、桑白皮,肝火常用龙胆草、川楝子 。这都是为了是药物的作用更有靶向性 。
(3)火毒就是火聚集后产生质变,对机体造成更大伤害,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大都需苦味药把结聚破开,如黄连、黄芩、大黄等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此外,牛黄、雄黄也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
4、常见清火中药
(1)黄芩最会清肺火 。黄芩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因为它质地中空,和肺脏轻虚的特性相似,所以最擅长清肺火,表现为发热咳痰、烦渴多饮、肤如火燎等 。此时可取黄芩10~20克,煮10分钟后放至适宜温度后口服 。此外,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病症也可服黄芩,因为它善治机体上部的火盛 。
(2)肝火耳鸣用菊花 。菊花能疏风清热、平肝明目,尤其能缓解肝火旺盛者的眼睛干涩症状 。此外,菊花还有平肝阳的作用,头眩耳鸣者也可服 。菊花质地松散,不用煎煮也能把有效成分溶出,可以取3~5克用水冲泡代茶饮 。很多苦寒药虽能清热,但用久会伤阴,因此黄芩、黄连这样的药物只能短期服用,菊花则没有这个弊端,只要不是虚寒体质就可长期用 。肝阳上亢而头晕的人,可用菊花做枕芯,能起到清爽头面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建议装枕芯前,把菊花密封放锅里蒸一下,以杀死虫卵 。
(3)清肾虚火,地黄最拿手 。地黄是一味滋肾阴、清虚火的良药 。肾阴虚的人常常有腰酸、五心(手脚心和内心)烦热、盗汗、头晕耳鸣等症状,如果用苦寒药会适得其反,必须用甘寒药滋阴 。地黄富含汁液,且煎出的药液质地浓厚色黑,能沉入下焦填补肾精 。不过,有人服地黄后会腹泻,经常便秘者可用生地黄30克煎煮十几分钟后服;必要时用熟地黄10~15克,煎煮30分钟再服用,可避免腹泻 。
【中医说的火是什么?火与热的区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