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傩戏是如何发展来的 仡佬族戏剧

源远流长、奇特的仡佬傩戏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祈福戏剧,这与各民族的人文环境有关 。而仡佬族人民用来祈福的戏剧便是“傩戏” 。“傩戏”在仡佬族历史悠久,是仡佬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戏剧文化的活化石 。大家都听过巫教,很多人都好奇巫教到底是怎样的,其实仡佬族的“傩戏”便属于巫教的范涛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仡佬族的“傩戏” 。
道真傩戏依法事目标不同,有大巫小巫之分,大巫有“打保福”,“冲傩”,梓潼戏、阳戏等多种内容 。小巫有“和梅山”、“祭坛”、“谢土”等数十种 。傩戏表演中主要角色面具70多种,常用打击乐10余种,蟒袍等常用服饰头饰各20多种,口条10余种,师刀等道具50多种,“清水柳”、“摇板”等唱腔30余种,《跑功曹》等常演剧目两三百种 。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道真傩戏融合了佛、道文化内容,呈现多宗混合的走向 。仡佬族傩戏丰富多彩,与国内其它地区傩戏有一定区别,自有特色 。是研究民族民间戏剧和仡佬族先民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仡佬族傩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 。贵州省人民政府2007年5月29日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傩戏分为傩堂戏、地戏、阳戏三种 。傩堂戏的主要内容是傩堂正戏,包括歌舞、说唱、戏曲三种类型;不少节目属于说唱形式,通常是由一个人表演,同时还要表演几个角色的声腔、动作 。地戏是明初“调北征南”留守在云南、贵州屯田戍边将士的后裔屯堡人为祭祀祖先而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没有民间生活戏和才子佳人戏,所演都是反映历史故事的武打戏 。
它是端公法师在作完法事后演给活人看的,故以演出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为主,所唱腔调亦多吸收自花鼓、花灯等民间小戏 。早期的阳戏主要活跃在山间田野,虽在清末民初进入了城市,但其演出活动大都还是季节性的,班社也多是临时组合,艺人是半农半艺、半工半艺,演出场地主要是草台、祠堂、庙台、堂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阳戏艺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扶植 。
“傩戏”来源
傩戏是正安境内广为流传的一种地方戏,是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傩舞和戏的合称,有戏剧活化石之称 。唱腔原始而又丰富,细腻而又动听;傩舞表演粗犷而又张扬,夸张而又生动 。傩师所唱的歌称为傩歌,所跳的舞称为傩舞,傩戏产生于傩歌、傩舞 。初以歌舞演故事,后以钟馗形象在傩仪中出现,傩戏才应运而生 。
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傩神,用反复的、大幅度程序的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 。傩戏班子在正安城乡于寿诞、婚庆、道场、节日、庙会和重大庆典活动中以“冲傩唱戏”出现,是巫师为驱鬼敬神、逐疫祛邪所进行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之一 。
以娱神与娱人的形式达到驱邪逐鬼、禳灾纳吉、阖家幸福的目的 。至今在安场、中观、市坪、流度、小雅等地仍有近十个坛门(傩戏班子)保留着完整的原始面具和服饰,活跃在广大农村以“冲傩”、“打鬼仡佬”和“跳神”的形式出现 。
“傩戏”民间传说
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源于民间信仰的原始宗教,巫觋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巫傩祭祀仪式 。民间传说是傩神爷爷和傩神娘娘繁衍人类,仡佬族把傩神爷爷和傩神娘娘看作自己的祖先 。后来,人们治病消灾,求子祈福,延年益寿等都要祈求自己的祖先傩神爷爷、傩神娘娘,而且是每求必应,因此,仡佬族把傩戏表演称为“冲傩还愿” 。
求祖先降福,总得让他们高兴,总得酬谢,于是就有了酬神、娱神的仪式活动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康熙年间形成傩戏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 。
所以,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精华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 。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这就是傩舞 。
傩戏分为两部分:
一、开坛,属于祭祀部分 。开坛分为四个内容:
1、发通帖文书:由法师身穿法衣,头戴法帽 。右手举师刀 。左手拿排带,烧长钱后,口中念念有词 。边念边舞,以示发出文书,请帖,邀请各路神明前来赴傩坛会 。
2、立楼诗:由另一个法师身穿法衣,头戴法帽,右手举神棍,左手拿排带,口里念着巫教的圣经诗文,对各路神明抬举奉承 。
3、搭桥:由另一个法师身穿法衣,头戴法帽,右手举师刀,左手拿排带,在"过桥案子"前边唱边舞,以示引导各路神明前来赴傩坛会 。
4、酿星布斗:由另一个法师身穿法衣 。头戴法帽 。右手举神棍,左手拿排带,念着,唱着,舞着 。邀请诸位神明就位 。
二、开洞,属于戏剧部分 。开洞就是唱础 。摊戏实际上并没有"戏",多数是一个演员,头戴脸壳,身着古装,根据民间传说或唱本改编的故事,伴着锣鼓,牛角念唱一遍,故事念唱完,"戏"就完了 。傩戏实际就是唱故事 。
傩戏有二十四戏,有十二戏戴脸壳,又称前十二戏 。有十二戏不戴脸壳,又称后十二戏 。前十二戏有:唐氏太婆与土地 。迎宾土地,和尚,先锋,汉朝将军 。灵官镇坛,活闪娘娘,出秦头和炳灵,统兵圣母(这出戏是六个演员六具脸壳:备马童子,土地,上原将军,下原将军,统兵圣母,梁山土地)等 。
傩戏只有戏文,唱一遍故事而已,就像统兵圣母这出戏,虽有六人上场,仍是各唱一遍,互无联系 。另外后十二戏不戴脸壳,唱法与前十二戏相似 。
傩戏短则可唱一天,长则可唱十天半月,由掌坛师在案子前游一阵,转一阵,唱一阵,念一阵 。念的时候,微闭双眼,口中念念有词,谁也听不清掌坛师念的内容 。念的时间可长,可短,也可任意重复 。
傩戏的道具分为四类:
神坛:供奉神位的方桌 。桌子上供奉着木雕菩萨 。菩萨背面挂着"中堂案子".菩萨前面除了放着香炉外,还放着师刀,排带,神棍,卦,牛角,令牌等小道具 。
案子:是两幅布质的壁画 。一幅叫中堂案子,中堂案子宽二尺七,高六尺,呈长方形 。画面上从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到阎王老爷,判官,小鬼等共有两百多个鬼神 。从天庭,瑶池到地狱的上刀山,下油锅 。另 。一幅过桥案子 。长一丈五,宽二尺七,画有五十个神仙腾云架雾在天空行走 。
脸壳:用木料雕塑,涂上颜色,有迎宾士地,汉朝将军,和尚,先锋等十多个 。
【仡佬族傩戏是如何发展来的 仡佬族戏剧】小道具有7个:
1、师刀:刀鞘为一尺五寸长的铁质双刃尖刀,类似道家的戒刀 。佛家的宝剑,用于镇邢斩鬼之用 。
2、排带:一尺长的竹根上挂着无数彩色的布条 。这些布条是做阴功的主人相赠,布带上写着主人的名讳,以示敬神 。
3、神棍:是一根六尺长的手杖,杖身缠着雕的一条蛇 。蛇头在棍子的顶端,蛇头上倒立着一个孩童,头向下,脚朝天,用于降魔伏妖 。
4、卦:形似嫩笋,用于卜问吉凶 。
5、牛角:是对鬼域的号令 。也是伴着锣鼓的吹奏乐器 。
6、令牌:是一块硬质的小术牌,用于镇唬鬼魅 。
7、印:是印章,掌堂师的关防,用于盖在符上驱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