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烧制技艺是哪儿的民俗吗?钧瓷烧制技艺介绍

钧瓷烧制技艺是河南许昌禹州市的民俗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有着中国五大名瓷之首的称号,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 。钧瓷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钧瓷器品乳光莹润,似玉非玉胜于玉;质地淳厚,开片声似琴如铃;色彩奇幻,意境幽远绝世无双 。钧瓷烧制技艺就是在钧瓷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它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禹州钧瓷的主要贡献在于烧制成艳丽绝伦的红釉钧瓷,从而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以前中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钧瓷是因宋徽宗时期曾在近禹州市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专门烧制御用瓷而得名 。
钧瓷烧制技艺,发祥于河南禹州市西南30公里的神垕镇 。这是个山岭起伏、群山环抱的古老城镇,环绕四周的诸山上下,蕴涵着丰富的瓷土、釉药、耐火材料和煤资源 。据考古资料表明,早在夏商时期,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就已经被当地既勤劳又充满智慧的工匠们所利用,开始生产陶器了 。钧瓷出现之初,主要生产盘、碗、盆、罐、瓶、炉等,用于日常生活需要 。据近年来考古调查证实,唐宋以来,古钧窑就开始以神垕镇为中心,自南向北发展了 。
钧瓷的艺术特色
钧瓷艺术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漫长岁月,其间又受到其他姊妹艺术的影响而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 。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 。中国青瓷历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产的主流 。钧瓷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他瓷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 。它一问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视,并进入名窑行列之中 。
钧窑杰出的工艺成就,是在科学配好胎、釉的基础上,烧成过程中合理的控制火焰气氛的变化,利用氧化和还原气氛,由同样的釉料釉色而成为深浅不一的窑变色彩 。
钧釉的乳光状态和窑变现象是构成钧瓷艺术美的两个外观特征 。乳光状态是指钧窑釉那种像青玛瑙或蛋白石一般美丽的天青色半乳浊状态,不仅使钧釉产生一系列由浅到深的蓝色,而且还赋予一种含蓄的光泽和优雅的质感,减少因釉面玻化而带来的妖艳浮光 。窑变现象是指钧釉在高温下熔融流动,乳浊和着色色彩发生复杂的交错变化,而使釉色变得绚丽多彩,紫、红、蓝、白交相掩映,给人一种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美的感受 。
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因釉层厚和烧成温度等原因,出现多种流纹,进一步增强了釉面装饰的效果,比较常见且为人们欣赏的是蚯蚓走泥纹、冰片纹、莬丝纹等 。
蚯蚓走泥纹是钧瓷的一种自然窑变纹饰 。在钧瓷的釉层里,不断出现一条条不规则的如蚯蚓走泥的痕迹,蜿蜒曲折,耐人寻味 。其形成原因,过去说法不一,通过匠师的实践和考古发现得知,钧瓷系两次烧成,素烧后施一层厚釉,烧成初期,有的釉层开裂,釉面出现不规则裂缝,再经高温,釉层熔融,釉面粘度较低的部分流入裂缝,予以弥合,烧成后因受温度影响而形成走泥纹 。这种流纹一般出现在釉层温度偏低部位,色泽深浅不一,有暗红色,也有青色等 。
冰片纹也叫“开甲”,即在釉面上出现像冰片一样不规则的裂纹 。釉面开裂,在日用陶器上本是一种致命的缺陷,而它有幸出现在美术瓷上,却是一种艺术美 。钧窑器釉面开裂,增加了的开片装饰,衬托得器物古雅有趣 。釉面开裂的原因是釉内过高的硅量和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出窑后冷却时出现开裂 。
莬丝纹是在烧制过程中的高温阶段,釉内的铜、铁等元素,因高温和窑内的气氛影响以及造型起伏和釉汁巧妙的流淌而出现的 。它如栩栩如生的免毛,有很强的立体感和动感,把釉面装饰得分外细腻柔和 。
钧瓷的烧制技艺
钧瓷烧制技艺自古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主要是讲其生产工艺复杂 。如以现代生产工序划分,钧瓷生产一般需要经过原材料加工、造型设计、制模、成形、素烧、上釉、釉烧、检选等八大工序 。
1.原材料加工 。在矿区寻找性能可靠,质量稳定,宜于钧瓷产生窑变的原材料,并精心进行挑选 。然后对原材料进行必要的处理 。
2.造型设计 。钧瓷传统造型以盘、钵、碗、炉、花盆等器皿为主,追求端庄大气、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现代钧瓷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加入了现代美学元素,开创了钧瓷艺术新的表现领域 。钧瓷造型有传统器皿类、人物类、动物类、异型类几大类别,形成了器皿系列、动物系列、人物系列、文具系列、茶具系列、飞禽系列、实用品系列等上百个造型系列,上千个品种 。
3.制模 。把造好型的模子翻制成模型 。模型材料古代用泥,翻制成后素烧成模,可用于脱坯成形 。现代普遍用石膏粉加水调制成浆,使其凝固而成模 。石膏模既可用于注浆成形,也可用于脱坯成形 。素烧泥模和石膏模的相同点是都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吸水性,可反复多次使用 。模型一般为内空型,其内壁的形状即为坯体的外形 。
4.成形 。根据产品的种类和不同需要,钧瓷成形一般有注浆成形、拉坯成形、脱坯成形等几种方法 。注浆成形就是把泥浆注入石膏模型中,待有一定厚度后把多余的泥浆倒出,少顷打开模型即可取出成形的坯体;拉坯成形是指在转动的1上放一泥团,用手拉制成各种圆形的坯体;脱坯成形,又称印坯成形,把泥料拍打成泥片,紧贴在模型内壁压实,对接成形;徒手成型是指用手工捏制、雕塑等手法进行成型的方法,一般用于小件或异型器皿的制作 。
5.素烧 。把经过成形后的精坯,不上釉先烧一次,温度在900℃~950℃,以增加坯体的强度和吸水性,利于上釉操作 。
6.上釉 。把经过素烧后的素胎,采用涮釉、浸釉、浇釉、刷釉等方法进行上釉,使素胎表面附着一层具有合适厚度的釉浆,这就是上釉 。
7.釉烧 。经过上釉的釉坯,入窑进行烧制,也就是釉烧 。釉烧时温度一般在1280℃~1300℃ 。古代宋钧官窑采用柴烧,新中国成立后恢复钧瓷生产时采用煤烧,1994年以后则普遍采用气烧 。钧瓷烧成时由于温度、气氛以及气候等的影响,使烧成后的产品具有色彩斑斓、变化万千的窑变效果 。
一般来说,柴窑制品清新俊逸、秀丽典雅;煤窑制品热烈奔放,画面宏伟;碳窑制品质朴自然,恬淡无华;气窑制品釉层鲜亮,明丽浅艳 。在烧成制度的调节下,某种窑炉由于客观因素的改变,制品也有可能出现其他风格 。
8.出窑检选 。对烧成后的产品,按照钧瓷技师标准进行检选和分级 。合格品一般有正品、精品、珍品等几个级别 。正品没有缺陷或缺陷极小,窑变效果一般;精品没有任何缺陷,有一定的窑变效果;珍品则是精品中的佼佼者,窑变效果丰富独特 。窑变效果包括钧瓷产品釉面的色彩、斑点、纹理、开片及自然图画、意境等 。
钧瓷烧制技艺的历史沿变
唐代以前,中国陶瓷制品的釉色是比较单调的,基本以南方青、北方白为主 。而到了唐代,陶瓷艺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制瓷工匠也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青色,开始在原有制瓷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工匠们通过在黑釉、褐釉、茶药釉上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经过高温烧制,终于出现了灰蓝、乳白色的大块彩斑和流纹,这就是花瓷,也就是陶瓷史学界所说的唐钧 。
到了北宋时期,工匠们在唐代花瓷工艺的基础上,在青釉中加入微量元素铜,通过还原气氛创烧成功了高温窑变铜红釉 。这时的钧瓷,逐渐把釉在高温下的流动痕迹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展示出了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和情趣 。
把微量元素铜加入釉内,通过高温产生窑变的技术确实是神垕钧瓷艺人的一项成就 。《中国陶瓷史》上说:“宋代的钧窑首先创造性地烧造成功铜红釉,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也正是如此,中国陶瓷史结束了“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局面 。
北宋末期,钧瓷烧制技艺已经十分精湛,备受宫廷赏识 。宋徽宗年间,他选派1,集中钧瓷民窑的优秀工匠,在阳翟(现今的禹州市)钧台附近设立“官窑”,专为宫廷烧造贡瓷 。他还规定,官窑每年要精选36件上品送入宫廷,其余的全部打碎,并且要将碎片深埋于地下,不允许流入汉族民间 。因此,钧窑制品传世极少且身价极高,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盛誉,人称“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以至于在后世连古官钧的残瓷碎片都成为收藏家追逐之珍品 。
北宋末期的钧瓷,已经不再局限于花盆、盘、碗等简单造型了,更多的是为皇宫摆放盆景所用的各类花盆等陈设品,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祭祀用的樽、炉、鼎等器物 。此时的钧瓷釉色,出现了玫瑰紫、海棠红、玛瑙红等多变的窑变釉色 。这些瑰丽多彩的釉色,更使得钧瓷“似玉非玉胜于玉”的天然韵味大放异彩 。
北宋钧官窑缔造了钧瓷艺术的辉煌,但也成为钧瓷艺术进入衰败的起始 。两宋的灭亡和钧官窑停烧,使钧瓷行业开始衰落 。
元朝统一中国后,为钧瓷的生存提供了相应的条件,钧瓷窑变艺术得以传播延续,并播火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中国陶瓷史》说:“钧瓷的烧造虽始于北宋,但钧窑之形成一个窑系,主要在元代 。”以禹州为中心,不但在河南有众多的窑口在仿制钧瓷,而且波及广东、江苏、浙江、江西、河北、山西等地,其仿钧制品达到了一定水平并产生了巨大影响 。
到明之后,因为生活需要,生活日用瓷器的烧造得以逐渐恢复,但作为观赏瓷的钧瓷却没有一直没有得到复苏 。
新中国成立后,在1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各级人民政府大力支持,恢复发展钧瓷生产,挖掘传统钧窑工艺,使这一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 。从此,钧瓷事业进入了新的大发展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使钧瓷迎来了黄金时代,钧瓷以它的名贵和高雅,被世人所青睐 。
进入到21世纪,钧瓷烧制技艺有了更大的发展和突破 。宋代双火膛窑炉得以复原,柴烧工艺也得到恢复,从而创作出媲美宋官居钧瓷器成为可能 。可以说,现在是钧瓷艺术在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后最为活跃和灵动的时代,在国家的鼓励和重视下,钧瓷艺术也将进入空前的繁荣和发展阶段 。著名书画家和陶瓷艺术家邓白老先生为钧瓷做过一首诗,诗曰:“插得春芳第一枝,飞彩流霞禹州瓷,豪言莫做寻常看,正是东风得意时 。”
历朝钧瓷制品的特点
在陶瓷烧造史上,传统的观点是始于唐盛于宋,禹州钧瓷也是如此 。
现在发现的“唐钧”是钧瓷的前身 。唐代钧釉是在黑色釉上点缀有大块的蓝白釉斑,或在蓝白釉上点缀有大片的黑色釉斑,也有在黑釉上全施蓝白釉,其釉色变化黑白蓝相间,黑里1,活泼多变,主要以铁为着色剂,这种釉瓷古人称之为“花瓷” 。
宋代钧釉,窑变单色釉,其釉色是在唐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钧瓷窑工除去在唐钧釉中的黑色成分,取其蓝白色,追求一种雅致如玉的效果,釉的基本色调为天青色,其窑变色深者为天蓝,淡者为月白;窑变花釉,其釉色特点是在青蓝色釉面上点涂紫红色斑块,烧成后犹如在蓝天上出现的彩霞那样美丽灿烂 。
【钧瓷烧制技艺是哪儿的民俗吗?钧瓷烧制技艺介绍】元代钧釉多数为窑变彩斑釉,少数为窑变单色釉,但是青蓝色釉面没有宋钧那样的滋润,相对而言比较粗放且流动性稍大,有紫红色斑块的也没有宋钧那样的层次分明和韵味十足,而稍显呆板,但由于青与红二色协调相比,也不失为一种装饰性很强的窑变釉 。
清代钧釉,主要用风箱小蓝碳窑烧制,所以也被称为“炉钧” 。炉钧釉是一种特殊的钧釉,与前代相比,釉内溶剂成分较多,故釉高温下流动性较大,冷却时容易析晶,所形成的窑变效果很奇特,釉色有朱砂红、天青、天蓝带各种紫等 。
古钧瓷的鉴别
古钧窑的鉴定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辩真伪,二是断时代,三是定窑口,四是估价值 。
古钧窑鉴别注意以下几点:1.看胎质,钧窑由于是用还原焰烧成的,因此,无釉的胎质表面(主要是器物足部)一般呈酱黄色;2.看造型,钧瓷的造型明代以前多为生活用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3.看工艺,古钧瓷制作为手工成型,诸窑是手拉坯和印坯;4.看釉色,从时代特征看,钧瓷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釉色,如唐代是黑釉蓝斑,宋代的紫红花釉,宋元两代的天青、天蓝、月白釉等;5.看底足,宋代官钧窑底足一般抹有芝麻酱色釉或较稀薄的青白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