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

【组成用量】
附子(先煎)12g,大黄(后下)9g,细辛6g 。
【服用方法】
水煎服 。
【功效作用】
附子量重,温阳散寒止痛为主药;大黄攻下通便;细辛温散寒邪,散在表之郁热 。全方合用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之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寒实结滞之病证 。
本方具有增强心力,促进血液循环,通便等作用 。
【辨治病证】
中医临床运用以腹部胀满疼痛,畏寒肢冷,便秘,脉弦紧为其汤证之要点 。
本方适用于治疗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肾功能衰竭、阐尾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阿米巴脓疡、睾丸肿痛、过敏性紫癜、红斑性狼疮、毛细胆管型肝炎、慢性细菌性痢疾等病证,而必须症见胁下偏痛,腹痛喜温喜按,便秘,苔白,脉紧者之病人 。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1
1.葡萄糖-6-磷酸脱氨酶缺陷症(水浊内闭、肾阳不振型)治宜温振肾阳,利水泄浊 。
以本方去细辛,加仙茅、益母草、白术、泽泻、党参、泽兰、车前子(包)各10g,桂枝6g为主治方 。
若头昏者,加天麻、石决明(先煎) 。恶心呕吐者,加竹茹,胆南星,玉枢丹(另服) 。神识昏糊者,加菖蒲,远志,苏合香(另服) 。阳气欲脱(汗出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须急投参附汤以回阳救逆 。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
2.腹型癫痛(寒中厥阴、瘀阻脉络型)治宜温阳化气,通瘀止痛 。
以本方加荔枝核15g,红藤、橘核、丹参各30g,小茴香10g,当归8g为主治方 。
3.梅尼埃综合征(阳虚寒实,浊阴不降型)治宜温阳通腑 。
以本方加高丽参6g为主治方 。
4.胃柿石症(寒凝积滞型)治宜温通攻下 。
以本方加代赭石30g(先煎),柿蒂炭15g为主治方 。
5.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湿热内蕴,肠络瘀滞型)治宜温阳化气,通腑导滞 。
以本方―仙鹤草、马齿苋各30g,莱菔子15g,三七粉3g(兑人药汁冲服) 。6.粘连性肠梗阻(寒实内结型)治宜温阳通便,行气止痛 。
以本方加枳实、厚朴各9g为主治方 。
7.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发肠出血(脾阳虚衰,气不摄血,瘀滞内停型)治宜温阳益气,摄血逐瘀 。
以本方加人参、三七参、干姜各10g为主治方 。
8.回肠末段结核(寒实内结型)治宜温阳去结 。
以本方加厚朴30g,枳实、山楂各20g,炮姜、炒鸡内金、砂仁各10g,大枣3枚为主治方 。
9.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结石(寒实内结,合并少阳型)治宜温通攻下,和解少阳 。
以本方合小柴胡汤(柴胡15g,法半夏、党参、黄芩各10g),加茯苓10g,牡蛎15g为主治方 。
10.阑尾炎(寒热互结,瘀阻肠道型)治宜通下瘀热,扶阳散结 。
以本方加薏苡仁20g,丹皮15g为主治方 。
11.附睾结核(少阳气化不利,湿热寒滞积肝脉型)治宜和解少阳,清热利湿 。
以本方加车前子(包)、木通、泽泻、山栀子、龙胆草、柴胡、黄芩各10g为主治方 。
12.坐骨神经痛(寒痹型)治宜温经、散寒、止痛 。
以本方加鸡血藤30g,川牛膝24g,制川乌、制草乌各8g,当归、丹参、白芥子、制乳没各6g为主治方 。
13.过敏性紫癜(寒实内结,脉络凝阻型)治宜温经散寒,行瘀泻实 。以本方加当归12g为主治方 。
14.药物过敏性皮炎(寒实内结,阴毒外乘型)治宜温阳、祛毒、泻实 。以本方加土茯苓20g,升麻10g,赤小豆9g为主治方 。
15.传染性湿疹样皮炎(阴寒实结,经脉凝滞型)治宜散寒泻实,温经通阳 。
以本方加土茯苓30g,薏苡仁20g,当归15g,桂枝10g,赤芍、白芥子各8g为主治方 。
16.顽固性湿疹(营卫不调,寒实内结型)治宜温经散寒,泻实通阳 。以本方加土茯苓20g,桂枝12g,白芍10g,绿豆8g为主治方 。
17.不孕症(阳虚宫寒,胞脉瘀阻型)治宜温经暖宫,化瘀调经 。
以本方加益母草60g,肉桂、吴茱萸各10g,黄芪20g,当归、红花各9g,沉香粉5g,水蛭粉4g(兑人药汁冲服)为主治方 。
【随证加减】
1.腹痛剧甚,喜温菩按者加桂枝、白芍 。
2.腹胀,便秘难下者加芒硝、枳实 。
3.右胁疼痛,恶寒发热,大便秘结者加柴胡、白芍 。
4.右上腹阵发性绞痛,或伴吐蛔者加乌梅、川椒、苦楝根皮 。
5.气血不足者加党参、当归 。
6.胃痛隐隐,大便色黑者加炮姜、白及 。
7.积滞,或大便较多者大黄改用制者 。
8.尿毒症加黄芪、芒硝、益母草 。
9.粘连性肠梗阻加干姜、枳实、莱菔子、神曲 。
10.胆道蛔虫症加乌梅、槟榔、细辛、桂枝 。
11.上消化道出血加人参、三七、干姜、厚朴 。
【注意事项】
【大黄附子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实热证引起的发热便秘,忌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