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 夜啼的治疗方法

夜啼,中医又称“儿啼” 。是指婴幼儿入夜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但白天能安静入睡的一种病症 。多见于新生儿及6个月的小婴儿 。夜啼有轻有重,轻者不治而愈,重者可能是疾病的早期反应 。因此在未找到夜啼原因之前,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在夜啼的同时,伴有发热、呕吐、泄泻、口疮、疖肿、外伤等情况时应及时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夜啼的患儿在体格检查时无异常发现 。
中医将夜啼分为脾脏虚寒、心经积热、暴受惊恐、脾虚肝旺4种证型 。
脾脏虚寒型 入夜啼哭,时哭时止,哭声低弱,将面色晄白,怕冷,四肢不温,胃口不佳,大便稀薄,肠鸣,腹部胀气,喜温熨抚摸,口唇淡白 。舌淡红,苔薄白 。
心经积热型 入夜而啼,哭声洪亮,见灯尤甚,烦躁不宁,面红唇赤,大便干结,小便浑浊 。舌尖红,苔薄黄 。
暴受惊恐型 入夜而啼,啼声较尖,神情不安,时作惊惕,紧偎母怀,面色乍青乍白,哭声时高时低,时缓时急 。舌苔正常,指纹青 。
脾虚肝旺型 入夜啼哭,哭声无力,烦躁叫扰,辗转不安,胃口不佳,肚腹膨大,面黄发稀,夜间睡时出汗,大便色清 。舌质淡红,苔薄白 。
【儿童保健 夜啼的治疗方法】本病治疗以调整脏腑的寒热虚实,使脏器安和,血脉调匀为治疗原则 。若五脏元真通畅,气血循行有度,昼夜阴阳交替有序,势必安然入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