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穴丛刺长留针合并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焦虑症
方术内容
(1)头穴丛刺长留针百会透前顶及左、右神聪,左、右神聪外各1寸处向前透刺1寸;前顶透囟会、通天透承光、正营透目窗;神庭透囟会及曲差、本神向上透刺1寸 。选用0.30mmx40m亳针,穴位常规消毒,平补平泻法,诸穴得气后留针6~8小时,每日1次,15天为1个疗程 。
(2)中药治疗:中风病患者病后除肢体不遂、语言不利等表现外,症见焦虑紧张,悲观恐惧,坐卧不宁,彻夜难寐或时有惊醒难以入睡,其舌红或绛而苔薄黄,脉象弦或弦细,证属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热扰心神所致,选用小柴胡汤为主方 。
①药用:柴胡25g,黄芩15g,甘草10g,法半夏15g,生姜15g,大枣4枚 。②随症加减:腹胀纳少加白术15g,麦芽10g,山楂10g,枳实15g,厚朴15g;焦躁不安、失眠难寐加龙骨30g,牡蛎30g,珍珠母30g;便秘不通加大黄5g,生地黄20g等 。③用法:水煎150ml,2次/日,每日1剂早晚温服 。随证加减,服用15天 。
临床疗效
治疗24例,痊愈6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1.7% 。
治验点评
头穴丛刺治疗方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黄帝内经》
【头穴丛刺长留针合并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焦虑症】中可见透穴针法的雏形,“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为后世“透刺针法”奠定了基础 。而《灵枢·官针》篇有九针、十二刺和五刺等多种针法 。其中“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浮刺者,旁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合谷刺者,刺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即分别与当今常用的直针透穴法、横针透刺法、斜针透穴法和多向透穴法相似 。经历代医家临床验证,头穴疗法在取穴、刺激手法、留针时间、针刺机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理论也日渐完备 。早在《灵枢·五乱》篇中就有“气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取之天柱”的记载,为现代头针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1971年山西焦顺发的“头针”疗法问世之后十几年里,“于氏头针”、“方氏头皮针”、“朱氏颅针”、“蓝田头针”相继问世,使头穴针刺治疗中风等病形成了独特的医疗模式,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并得以推广实施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通过《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使头针疗法在理论上得到了统一 。所取穴位均在脑神所居之处,又是循行于头部各经脉相交会、联络、衔接的重要穴位,直达病所,具有益脑安神、疏调元神、醒脑开窍、调神解郁、舒畅气机等功效,以达到改善焦虑症的效果 。针刺部位均与脑部解剖和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可直接影响大脑功能,调节内分泌及免疫功能,进而改善中枢神经功能,通过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改善抑郁、焦虑的症状 。本病机乃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热扰心神所致,故用小柴胡汤治之,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具有透泻与清解少阳之邪,并能够疏泄肝胆之气机,和胃降逆;并随症加减,药中病所,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本研究表明,头穴丛刺长留针合并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焦虑症,有良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