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的“杂”是怎么样的呢?

【葡萄酒的“杂”是怎么样的呢?】 葡萄酒的“杂”是怎么样的呢?在葡萄酒的世界,存在着各种“杂”,例如杂交葡萄品种等,接下来跟着小编来一一学习葡萄酒知识吧!
葡萄酒的“杂”是怎么样的呢?
1、在葡萄酒的世界,不论是如今日渐落没的杂交葡萄品种
还是有机葡萄种植法逐渐的走回人们视线中的葡萄园工艺,葡萄酒世界永远都是这么的复杂,而这个杂也是一直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在追求纯粹的风气影响的今天,混杂风格的保存,其实也可以成为一种让人尊敬的执着 。古人云: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杂乱二字,殊非雅驯,于此却撑起了一片烂漫春色 。立夏前的较后一个春日,来个葡萄酒“杂”谈,一谈葡萄酒的“杂”,也算作个纪念 。
2、“杂”交
袁隆平院士以杂交水稻良种跻身政协,蛮声海外 。但在葡萄的世界中,人工杂交可没有那么好的声誉,尽管赤霞珠也是杂交品种(CabernetSauvignon=CabernetFranc+SauvignonBlanc),但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是否出于人工 。
米勒托高(Müller-Thurgau)是雷司令和玛德琳(MadeleineRoyale)的杂交品种,生于1882年,一度是德国种植较广泛的葡萄 。在二战的废墟上,香气浓郁、产量高又抗病虫害的它广受青睐,压倒了雷司令,成为廉价甜白的主力,大量出口 。没想到,1979年一个超冷的严冬,冻死了大量的米勒托高,而平日显得娇贵的雷司令,倒安然无恙 。此时,市场的口味也发生了变化,低酸度、难陈年的米勒托高身价骤降,即使躲过严冬,也被酒农拔起,换种了雷司令或西瓦娜(Silvaner) 。可怜它在新西兰也有类似的一番经历,酿酒业起步时颇助了一臂之力,等到人们发现长相思更适合岛国的风土,它又只能被打入冷宫了 。
不过,时至今日,这种葡萄在德、奥、意、美、日、新西兰等地还有不少人种 。米勒托高属于半干或者微甜,香气芳烈,没有雷司令的汽油味,如果不考虑陈年,其实是很讨喜的 。
虽然不比当年,但是仍然有不少酒庄在努力尝试酿制**的米勒托高,雷司令的孩子还有不少,克尔纳(Kerner)是它和Trollinger的杂交品种 。后者是以汽车摇篮斯图加特为中心的施瓦本地区的骄傲,在意大利叫做SchiavaGrosso 。大多数德国Trollinger都是微甜、低酒体,宜在一年内喝掉 。有一种说法:对于施瓦本人,Trollinger是较好的红酒,而对于其他地区的德国人这就是糖水 。克尔纳就是一位施瓦本诗人的名字,它香气高,酸度也不低,陈年潜力高于米勒托高,但不及雷司令 。白桃、青苹果和柚子是它的经典香气 。
丹菲尔德(Dornfelder)可能是红葡萄中较有生命力的人工杂交品种了,至今它还在德国红葡萄中排行老二 。1955年它诞生于施瓦本,产量高,含糖量也高,容易栽培,在英国都能种,而且无论是否进桶,都能酿出不错的酒 。个人喝到过几款出色的丹菲尔德,虽然复杂度比不上黑皮诺,但果香宜人,清甜可喜 。
如今的葡萄酒世界崇尚自然风尚,提到人工似乎就直接被打入了低端行列,但是,依然有人坚持持之以恒的培育新品种,因为这是一种文化,一种“老”的东西,总会有人坚持并持续下去 。
3、“杂”植
除了品种的杂外,关于田间种植,也是饶有“杂”趣的 。
很多葡萄酒的酿酒师都相信,他们的葡萄可以从周边的花木汲取香气和风味 。比如,普罗旺斯的很多红酒有薰衣草香,南澳的西拉有桉树气味,这都是当地的典型风格 。葡萄和合适的其他农作物混种在一起,有利于增进土壤肥力,抑制病虫害,恢复和维持土地的自然生态 。近年来不少生物动力法酒庄的实验和实践,为此指明了道路 。
普罗旺斯薰衣草园(左)与澳洲桉树林(右),常被认为是其他植物对葡萄影响的证明 。不同种的葡萄在一起杂种,混酿,就形成了所谓的fieldblend 。其实这做法并不新鲜:五十年以前,美国人还没有把品种写上酒标,没人那么在意,酒农们也是有啥种啥,葡萄藤基本来自邻居或者老家,多个种类混杂在一起,本是常态 。如今,大概只有较讲究和较不讲究的酒庄这么做了 。
一款好的葡萄酒产生,离不开好的葡萄品种,杂交的葡萄品种在多数人看来大多数时候是没有那么纯粹,那么高端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存在的价值,葡萄的世界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相反它很复杂,所以,我们在选择葡萄酒的时候千万别走入一个误区,只要用心去感觉,选择自己喜欢的葡萄酒品牌就好了!
以上都是关于葡萄酒的各种“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的葡萄酒知识,记得关注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