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议之争事件是怎么回事 如何看待濮议事件
说到濮议事件,相信很多人肯定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吧?这个濮议事件其实是宋英宗时代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 。但是这个事件还是反映了很多的问题 。那么这个“濮议”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插图
由于宋仁宗赵祯的三个儿子先后夭折,膝下无子,于是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曙(原名赵宗实)被仁宗收为养子,后被立为太子 。1063年,宋仁宗赵祯驾崩,赵曙继位为帝,是为宋英宗 。
【濮议之争事件是怎么回事 如何看待濮议事件】即位之初,由于英宗生病,便由曹太后垂帘听政,代为处理国事 。
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赵曙病体恢复,曹太后撤帘还政 。宋英宗亲政仅仅半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英宗提议对英宗生父濮王赵允让的名分进行讨论 。英宗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再议,也就是待到满24个月再说 。
治平二年(1065年)四月九日,韩琦等人再次提出此时,于是英宗下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唐、宋翰林学士受皇帝之命,起草诏令,称为内制;中书舍人与他官加知制诰衔者为中书门下撰拟诏令,称为外制;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合称两制) 。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 。
争论的焦点在于英宗到底是该将濮王赵允让称为皇考(已故的父亲),还是该称为皇伯考(已故的伯父)
文章插图
观点一,称为皇考:持此观点的官员认为赵允让是英宗的父亲,英宗理应称其为皇考 。持此观点的官员主要是以韩琦、欧阳修为首的宰执们 。
观点二,称为皇伯考:持此观点的官员认为依照儒家的宗法观念,英宗是以“小宗”入继“大宗”,应以大宗为主,对于大宗“法定父亲”(赵祯)的堂兄(赵允让),当然要称为伯父 。持此观点的官员主要是以司马光、王珪为首的两制官员,以及侍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人 。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下,英宗倾向于称濮王为皇考,但又苦于无法明言,只得由着大臣们去争 。争论持续了长达18个月的时间,最终以曹太后下诏同意将赵允让称为“皇考”告终 。后英宗因立濮王园陵,贬吕诲、吕大防、范纯仁三人出京为官 。
然而英宗在位仅四年就驾崩,未及给父母上谥号,此事也不了了之,赵允让的谥号仍为“王”,三位妻妾则并称“王夫人” 。
文章插图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此事似乎极为荒唐,皇帝给生父定什么名分,真的会关系到国家命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可是以当时的眼光看,此事却是必须“上纲上线”的 。一方面古代以儒家治国,“孝”的观念极为重要,更何况皇帝的一言一行关乎天下,皇帝如果都不遵守“孝道”,如何让天下臣民遵守 。出于“孝”,英宗自然应该将濮王称为皇考,毕竟那是生父 。另一方面,这又关乎到皇位继承权的问题,一个不慎就有可能导致之后在皇位继承方面产生隐患,出于继承权,英宗自然应该将养父仁宗称为“皇考”,而将生父濮王称为“皇伯考”,正如“立嫡立长”的原则一样 。
所以,不能以现代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设身处地的想想,大臣们能够针对此事据“礼”力争再正常不过,毕竟这的确关乎到宗族礼法 。
推荐阅读
- 5部改编真实事件韩影推荐 残酷撕开社会丑恶与不公
- 卓伟爆料李小璐事件 王思聪怒喷被人花钱消灾
- [天秤]你那些不堪回首的出糗事件
- 热点作文:“成都47中高中生坠亡”事件引发了什么思考?
- 梵净山和雪窦山之争 梵净山和雪窦山哪个是第五佛教圣地
- 昆山电子厂扔工牌事件导致大量员工辞职,以后还会有人去应聘吗?
- 知乎月饼吃了拉肚子 知乎就月饼事件致歉
- 法蒂玛事件是真的吗 法蒂玛事件是编造的吗
- 斗鱼339“猪蹄事件”监管部门介入,紧急停播是否是被调查,可能会被永封
- 历史上有什么诡异事件,但其实是很有科学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