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饥厥的中医辨证治疗

【概述】
饥厥又名食厥 。是因饥饿而使营养不足,清阳不升,脑神失养所致 。以突发心慌」软弱、冷汗、面白,甚至晕厥等为主要表现的厥类疾病 。
本病类似西医学所说的低血糖症,倾倒综合征 。
【诊断】
1.本病多为成年发病,常在饥饿或运动后骤然发生,亦可于清晨空腹时或下半夜,午餐时出现 。部分病人近期内有胃切除与胃肠吻口手术史,其发作多在术后1~3周,于餐后30分钟内,或餐后2~3小时出现 。
2.临床突感胃脘不适,饥饿软弱,心悸,出冷汗,恶心呕吐,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肢体颤抖,脉细数 。严重者可见烦躁不安,语言不凊,神识模糊,步履不稳,思睡,甚至晕厥,抽搐等 。血压可正常或偏高或降低 。病情轻者发作15~20min后可自行缓解,或进食,饮服糖水,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缓解(若因胃切除与胃肠吻合术后,于餐后短时间內发生者,则不宜给予进食或饮服糖水) 。
3.空腹血糖多偏低或正常发作时血糖一般低于2.8 mmOL/L(50毫克/d) 。即刻型倾倒综合征血糖可增髙,延迟型倾倒综合征血糖则降低 。
【辨证要点】
1.辨病因病机病性:本病素禀脾胃薄弱,不耐饥饿及剧烈运动,饿则气馁,劳则气耗,营气耗伤;近期胃肠手术后,进食过早、过多,一则脾气受困,中气下陷,营精不散,另则气血速流胃腑,熟腐水谷,百脉血少,导致营气不足,清阳不升,脑神失营精奉养而成 。病证多以脾胃气虚为主,亦可为气不化阴,阴虚生热,或气损及阳甚则阳气虚脱以致晕厥 。本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发生在空腹时为虚证 。发生在餐后的多为虚实夹杂证 。
【食 饥厥的中医辨证治疗】2.辨病位:本病的病位与心、肝、脾有关 。
【辨证论治】
1.中虚气滞型
症状:胃脘胀满不适,按之则舒,兼有肠鸣泄泻,恶心、头昏心慌,乏力,舌淡苔薄白,脉虚 。
冶法:气血双补,理气行滞 。
方药:八珍汤加减 。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甘草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木香10克 。
加减:肠鸣腹泻明显者,加炮姜6克、头昏心慌,加酸枣仁15克 。夜交藤15克 。
2.中虚气逆型
症状:恶心呕吐,兼有头晕,乏力,出汗或肠鸣腹痛,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虚 。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
处方:党参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法半夏15克、陈皮10克、黄芪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 。
加减:呕吐痰涏清水者,加桂枝9克、吴茱萸6克 。若泛吐清水,又兼脘冷肢凉者,加附子10克、肉桂6克 。
3.中虚饮停型
症状:头晕目眩,乏力出汗,夜寐不安,恶心呕吐,面色咣白,舌淡苔薄,脉濡细 。
治法:补益气血,温阳化饮 。
方药:人参养荣汤合苓桂枝甘汤加减 。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5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黄芪15克、陈皮10克、干姜6克、桔梗6克、茯苓20克 。
加减:脘痞苔腻者加藿香10克、砂仁6克 。恶心呕吐清水者,加法半夏15克、生姜10克 。
4.中虚气陷型
症状:胃脘不适,饥饿,恶心欲呕,神疲气短,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肛门坠垂,或小便失禁,舌淡苔薄,脉虚 。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
处方:党参15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升麻6克、柴胡6克、陈皮10克、炙甘草6克 。
加减:冷汗淋漓,加炮附子10克、炮姜6克 。
5.中虚气脱型
症状:眩晕昏厥,面色苍白,心悸自汗,呼吸微弱,汗出肢冷,兼有脘胀,恶心,肠鸣腹泻,舌淡苔薄,脉沉数 。
治法:益气固本,补中升阳 。
方药:参附汤或芪附汤 。
处方:人参10克、制附子6克 。
加减:患者苏醒后,服四味回阳饮 。
单方、验方:
(1)六君子合赤石脂禹粮汤加减:党参、白术、五棓子、陈皮各10克,赤右脂,禹余粮各30克,五味子5克,白蔹,炙甘草各9克、茯苓15克、日1剂 。水煎服,个月为1疗程 。
(2)四神丸加味:补骨脂,肉豆蔻,焦白术,葛根,大枣各15克,五味子,吴茱萸,肉桂各10克,木香12克,生姜15克 。日1剂,水煎服(3)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术15克、白芍15~30克、升麻甘草各6克、柴胡6克、当归12克、法半夏15克 。日1剂,水煎服,一个月为1疗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