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 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

【概述】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 。l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表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 。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 。现代医学称“心律失常”,指心律起源部位,脉搏频率与节律冲动传导等方面的异常 。心律失常一般分为冲动起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前者包括窦性心律失常(过速、过缓、心律不齐、暂停),异位心律(被动性,主动性);后者包括传导阻滞和房室传导加速或预激现象 。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心悸,心律不齐 。
心电图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体质素虚(久病或先天所致的气血阴阳亏虚,或脏腑功能失调)情志内伤及外邪侵袭引起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其中体质素虚是发病的根本 。病变部位在心,但与其他脏腑亦有密切关系,病理变化有虚有实;痰饮内停或血脉淤阻而致心脉不畅者,是为实;临床上亦每每虚实夹杂 。
【辨证论治】
临床辨证首先掌握的要点:一是要看病人是否有心跳、心慌而不能自主的自觉症状;其次要根据症情区别心悸的性质,是实证还是虚证,是心阳虚是心阴虚,是挟痰还是挟淤;第三要掌握惊悸与怔忡的区别 。惊悸之证临床上因惊而悸,初起是由外因而成以实证为多,但也有因内虚的因素存在;怔忡之证,则与一般惊悸不同,以虚证为多,并无外因,经常心悸胸闷不适,发则惊跃不能自控,甚则心痛阵发 。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为怔忡 。此外,亦有虚中夹实的,临床上应予详细辩别 。一般可分为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心阳不振,阴虚火旺,痰浊阻滞,血脉淤阻等类型辨治 。
1.心气不足型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乏力,自汗,动则心悸,舌苔红,苔薄白,脉细弱 。
治法:补益心气 。
方药:五味了汤加减 。处方:人参6克(党参30克),黄芪30克,炙甘草6克,五味子15克,麦冬10克,柏子仁15克,合欢皮15克 。若心虚胆怯可加炙甘草15克,枣仁15克,石菖蒲,远志各10克,以安神养心 。
2.心血不足型
症状:心悸头晕,面色不华,倦怠无力,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
治法:补血养气,益气安神 。
方药:归脾汤加减 。处方: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资生血之源;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枣仁,茯神,远志安神定志;佐以木香行气使补而不滞 。如见心动悸而脉结代者,乃气虚血少,血不养心之故,宜用炙甘草汤益气养血,滋阴腹脉 。方用:炙甘草,人参,大枣,桂枝,生姜,生地黄,阿胶,麦冬,麻仁 。诸药配合,能使气血充盈,则心动悸而脉结代之症可解 。若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致心悸者,则用生脉散以益气养阴 。
3.阴虚火旺型
症状:心悸不宁,心烦不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数 。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
方药:用天王补心丹加减 。处方:党参,当归,天冬,麦冬,枣仁,茯苓,生地黄连丹参,五味子,知母,玄参 。(本方治阴虚而火不旺者为主)若见虚烦咽燥,口干口苦等热象较著者,可用朱砂,安神丸主之 。(本方有泻火心,养心阴,补气血,宁心神四种功效为治疗心神不安,烦躁心悸的常用方药) 。
4.心阳不振型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行寒肢冷或有尿少,渴不欲饮,舌质淡白,脉象虚弱或沉细而数 。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
方药:用桂枝甘草龙牡汤加减 。处方:桂枝12克,炙甘草9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川芎10克,附子6克,千姜6克,黄芪15克,生龙骨,牡蛎各30克 。如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者,上方加人参10克,附子加重 。加服黑锡丹回阳救逆 。
5.痰浊阻滞型
症状:心悸气短,心胸痞闷,胀满痰多,食少腹胀,舌苔白腻或滑腻,脉弦滑 。
治法:理气化痰,宁心安神 。
方药:导痰汤加减 。
【心律失常 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处方:半夏20克,茯苓15克,陈皮12克,甘草6克,枳实10克,制南星10克远志10克,栝蒌皮15克 。石莒蒲18克,郁金10克,生姜15克 。
6.血脉淤阻型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脉涩或有结代 。
冶法:活血化淤,理气通络 。
方药:桃仁红花煎加减 。方用: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淤,玄胡,香附,青皮理气通脉,生地,当归养血和血,可加入桂枝甘草以通阳气;龙骨,牡蛎以镇心神;诸药合用,使心络通畅,则悸痛自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