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疗小儿滞颐医案大全
小儿滞颐,俗称“流口水”,是指小儿涎液过多,经常流出,滞于颐间及胸前者,严重者可导致颐部潮红,糜烂 。本病多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若因出牙而引起者,不属病态 。
脾之为液为涎,廉泉乃津液之通道,脾胃积热,廉泉不能制约,或脾胃虚寒,不能收摄津液,均可导致流涎不止 。尤其是炎夏季节嗜食冷饮、冰棍等,更可导致本病发生 。故临床所见,以虚证居多 。当以健脾燥湿,和胃摄涎为治 。
医案一
黄某,男,3岁8个月 。
1983年2月15日就诊 。母诉:孩子出生2个月后,经常流涎,经前医治疗无效 。症见口微张,口水流到下颌及胸前,胸前衣服湿漉漉,两嘴角及下颔鲜红,舌淡,苔白腻,脉濡,大便有时稀溏 。证属脾虚湿阻 。
处方:藿香8克,佩兰8克,苍术8克,茯苓8克,莲子8克,芡实8克,蚕沙8克,厚朴4克,姜半夏5克,益智12克 。2剂而愈 。
按语:小儿滞颐,又称流涎,是指以小儿口涎不由自主从口中流出为主的一种病证,发病多因脾寒或胃热所致 。脾主运化,脾气统摄,因各种原因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脾虚不能正常输布津液,致使水湿内停,脾气不能收摄津液故多涎 。正如《幼科释迷》所说:“小儿多涎,亦由脾气不足,不能回布津液而成 。”故治疗多从健脾化湿人手 。本案证属脾虚湿阻 。治疗时丁秀英选用藿香正气散以芳香化湿为主 。方中藿香、佩兰辛温芳香化浊;莲子、芡实、茯苓、苍术、蚕沙、厚朴健脾除湿;半夏燥湿降逆;益智味辛,性苦,温脾暖肾,收敛固摄 。诸药合用,具有健脾除湿,芳香化浊,摄津固唾之效,故2剂而愈 。(《浙江中医杂志·丁秀英治小儿滞颐案》) 。
医案二
姜某,男,5岁 。
1984年10月7日初诊:口中流涎3载,涎水甚多,舌时伸出口外,上舔唇边,日久致唇边潮烂,面色比白,大便时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前医曾予导赤、六君等加减治疗无效 。诊为滞颐 。证属小儿肾气未充,蒸化泌别失常 。治宜温肾摄液 。缩泉丸加味 。
处方:台乌药6克,益智10克,山药10克,肉桂3克 。
二诊:3剂后涎流渐止,惟舌仍舔唇 。上方加黄连1克,生地黄10克,淡竹叶10片 。服5剂痊愈 。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
按语:因涎为脾之液,故临床治滞颐多从健脾除湿人手 。然肾为水脏,人身诸液同源,均由水脏主宰 。小儿稚阳之体,脏腑未充,津液泌别收持失其所主,故而多涎、大便溏、小便清长 。因此,温肾固摄为其主要治法 。本案上病下取,从治肾人手,给予缩泉丸加味,以温肾摄纳,使元阳振奋,气化复常,津液泌别收持有主,涎流自止,其症可瘥 。本案用药简洁,立意独特,值得仿效 。(《浙江中医·姜润林治滞颐案》) 。
医案三
袁某,男,2岁8个月 。
自1岁时出现口水增多,少则唾液满口,多则从口中流出,不能自控,食欲不好 。在当地经中西医治疗流涎仍不止 。症见口涎自溢,面色苍白,精神欠佳,口角及下颌糜烂、潮红,唇舌色淡,苔白,脉虚弱,指纹淡 。辨证为脾胃气虚,水湿运化失常 。治宜补气固涩燥湿 。
处方:怀山药10克,黄芪10克,益智仁10克,石斛5克,太子参5克,苍术6克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
药进3剂,精神转佳,流涎减少 。再进2剂后,流涎止 。1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语:小儿流涎,其病因多由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机体柔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腠理疏松,一旦寒温不适,饮食不调,养护失宜,首伤脾胃,使其功能失常,水湿、饮食运化失调,津液固摄障碍,口涎自出为病 。本案治疗紧扣病机,以益气健脾,燥湿固摄为法拟方 。以怀山药、苍术健脾运脾以祛湿;益智暖脾温胃,摄涎止唾;石斛养阴益胃;太子参、黄芪健脾补气 。诸药合同,共奏健脾燥湿、养阴益胃、补气摄涎之功 。标本兼治,故获良效 。(《四川中医·张惟天治小儿滞颐案》) 。
医案四
孙某,男,3岁 。
【老中医治疗小儿滞颐医案大全】1998年4月28日初诊:其母诉1年来患儿睡觉时常有口水流出,近半年来白天亦有口水流出,浸湿衣衫 。迭经中西医治疗效不佳 。症见面色比白,精神萎靡,口涎自溢,清稀无味,衣衫湿透,颐部潮红糜烂,食欲不佳,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指纹色淡 。证属脾胃虚寒,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津液失固 。治拟健脾和胃,温中摄涎 。
处方:附子3克,吴茱萸3克,太子参6克,白术6克,淮山药6克,益智6克,炙甘草6克,半夏5克,木香5克,干姜4克 。3剂 。
二诊:食欲好转,流涎减少,精神亦转佳 。效不更方,原方续服7剂后,流涎止 。原方去吴茱萸、半夏、益智,加大枣培补脾胃,巩固治疗10天而愈 。随访1年,未再复发 。
按语:本案患儿症见口涎清稀量多,食欲不佳,小便清长,面色皖白,舌淡苔白,指纹色淡,一派脾胃虚寒之象,系因脾气虚弱,脾阳不振所致 。即如《诸病源候论》曰:“滞颐之病,是小儿多涎唾液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令涎流出,滞渍于颐也.”故选用附子理中汤以健脾和胃,温中摄涎 。方中附子、干姜振奋中阳;太子参、怀山药、白术健脾益气;半夏、木香理气燥湿和胃;吴茱萸性温燥,以加强燥湿之力;益智敛液固摄,补中益气以治本 。诸药合用,使脾阳得复,脾气得充,水湿饮食运化正常,唾涎固摄有权而病瘥 。(《浙江中医杂志·吴康健治小儿滞颐案》) 。
推荐阅读
- 猫传腹的早期症状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 边牧犬咳嗽的治疗方法
- 【失眠怎么治疗】失眠怎么办 饮食如何调理
- 【脱发怎么治疗】老脱发就试试5种食物
- 妊娠纹注意事项和治疗药物
- 手上长小水泡怎么回事 治疗手上长小水泡
- 产后抑郁的高危人群是哪些?产后抑郁如何科学治疗?
- 产后抑郁是由于什么导致的?怎样预防和治疗产后抑郁?
- 3年不孕成过往,在武汉送子鸟治疗如今她喜得一对双胞胎儿子!123123
- 六款治疗男人阳痿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