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疗小儿腹痛医案大全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脐之四周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包括大腹痛、脐腹痛、少腹痛、小腹痛 。大腹痛,指胃脘以下、脐部以上腹部疼痛;脐腹痛,指脐周部位的疼痛;少腹痛,指小腹两侧或一侧疼痛;小腹痛指下腹部正中部位的疼痛 。婴幼儿不能言语,腹痛多表现为无故啼哭,需要综合分析以确定 。
临床一般将腹痛分为寒、热、虚、实四大类 。其发病原因大致可概括为感受寒邪、乳食积滞、脏腑虚冷、气滞血瘀几个方面 。上述不同的病因,加上小儿素体差异,形成病机属性有寒热之分 。一般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或素体阳虚而腹痛者,属于寒性腹痛;过食辛辣香燥或膏粱厚味成积滞,热结阳明而腹痛,属于热性腹痛;若因气滞血瘀者,常表现为寒热错杂之证 。病情演变分虚实,凡发病急,变化快,因寒、热、食、积等损伤所致者,多为实证;凡起病缓,变化慢,常因脏腑虚弱所致者,多为虚证 。两者亦可以相互转化,实证未得到及时治疗,可以转化为虚证;虚证复感寒邪或伤于乳食,又可成虚实夹杂之证 。
医案一
于某,男,4岁 。
1997年3月10日初诊:脐腹阵痛2天 。患儿3月8日突然出现阵发性脐腹疼痛,痛剧则翻滚不安,面色苍白,经热敷后疼痛稍缓解,无恶心、呕吐、腹泻等症,每次发作持续约10分钟 。曾在某医院做腹部X线透视等检查,诊为肠痉挛,给予山莨菪碱(654-2)、元胡止痛片、莨菪浸膏等治疗,未见好转 。症见患儿表情痛苦,腹痛阵作,以脐周为主,喜温拒按,口不渴,四肢不温,饮食二便正常 。检查:体温36.7℃,面色苍白,腹软,左小肠有轻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 。舌淡苔薄白,脉沉紧 。诊断为腹痛(腹部中寒) 。治以温中散寒 。养脏散加味 。
处方:当归10克,川芎10克,木香5克,紫苏叶10克,吴茱萸5克,白芍10克,丁香3克,肉桂3克,炙甘草3克 。3剂 。
二诊:药后腹痛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效不更法,继服上方5剂而痊愈 。按语:本案辨证属于腹部中寒,中阳受戕,寒凝气滞,气血不行 。治疗以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为法 。方选养脏散加减 。方中木香、丁香、紫苏叶芳香散寒,调理气机;当归、川芎温通血脉;肉桂、吴茱萸、干姜温中散寒;白芍、炙甘草缓急止痛 。诸药相伍,使寒邪得温而散,气血畅行,阳气敷布,脏腑得以温养,故腹痛迅速缓解 。(《中医儿科学教学医案精选》) 。
医案二
孙某,男,8岁 。
1997年10月6日初诊:患儿1年前因暴食冷饮后出现脐周腹痛,经治疗后缓解 。此后腹痛经常发作,或因饮食不慎,或因受凉,或因情绪不稳定而诱发 。每次发作数分钟或十几分钟,缓解后如常人 。先后做过多种检查,未见异常 。服用解痉药、镇静药均能缓解 。3天来因疲劳及紧张,腹痛又作,隐痛能忍,纳差,大便干,间日一行,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按腹平软,脐周轻压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尚有力 。证属脾失健运,积滞停留中焦,气机郁滞 。治拟健脾助运,化积导滞,佐以理气止痛 。
处方:苍术10克,鸡内金10克,丹参10克,蝉蜕10克,延胡索10克,决明子10克,厚朴6克,大腹皮6克,砂仁3克,梅花5克 。
二诊:7剂后,腹痛消失,惟感纳呆,乏力 。上方去延胡索、大腹皮,加茯苓、薏苡仁、炙甘草 。再服7剂,诸症告瘘 。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 。
按语:本案辨证属饮食积滞,故方取香砂平胃散之意加减,以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方中苍术、陈皮、砂仁、梅花理气行滞;鸡内金消食化积;延胡索行气止痛散结;决明子润肠通便;大腹皮理气行滞;丹参活血;蝉蜕疏肝经郁热,以防脾虚肝旺,风木克土 。用药7剂后积食得消,气滞得行,惟见纳呆乏力,当属脾胃失健,内湿未除,故去其理气行滞之品,加用茯苓、薏苡仁运脾化湿调中继服 。如此则诸症得除,病告痊愈 。(《浙江中医杂志·运脾导滞法治疗儿童再发性腹痛52例》) 。
医案三
游某,女,1岁 。
初诊:患儿20天前因腹痛,频繁呕吐,咖啡色血便,异常哭闹达10小时之久,收住某院西医治疗 。经检查,确诊为肠套叠 。曾用空气、液体灌肠,终因病情反复,于4月20日到我院门诊中医治疗 。症见患儿腹痛拒按,腹部胀满,呕吐心烦,大便干结,舌苔白厚乏津,指纹紫且滞涩 。据此脉症,中医辨属阳明热结,津液亏乏之证 。诊断为肠结 。拟大承气合增液汤加味 。
处方:大黄5克,芒硝10克,枳实5克,厚朴10克,玄参15克,生地黄15克,麦冬10克,白芍10克,杏仁10克,火麻仁15克 。
二诊:尽剂,行2次稀溏便,痛随利减,呕吐亦止,厚苔渐化 。因复发热,体温达38℃,仍守上方加连翘、蝉蜕之属,药后诸恙悉愈,用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善后 。随访未见复发 。
按语:本案患儿腹痛胀满,拒按便秘,为热结胃肠之特点 。热邪之由来,可因外寒入里化热,或温热之邪内侵而成 。胃肠统属六腑,以通降为顺 。邪热与肠中宿食相结,故见大便干结,腹痛拒按;热盛津亏,热扰心神,故见呕吐心烦,舌苔乏津 。故以大承气汤通腑泄热,行气止痛,再合增液汤养阴生津,白芍缓急止痛,杏仁、火麻仁润肠通便 。诸药合用,使热邪随利而减 。用药后,因余邪未尽除,患儿复发热,此时在原方基础之上加入连翘、蝉蜕等药以加大清热之力,使余热清而诸症平 。(《四川中医·小儿急症三例》) 。
医案四
关某,男,3岁 。
未足月而生,体质孱弱,经常发热,睾丸时时上抽,生殖器萎缩,少腹疼痛,消化力弱,大便常溏泻,舌苔薄白,脉象沉弱 。
处方:巴戟天3克,紫河车3克,生地黄3克,熟地黄3克,荔枝核5克,川楝子3克(醋炒),米党参3克,白术3克,炒吴茱萸3克,酒白芍6克,炙甘草1.5克,鹿角胶3克(另烊化兑服) 。
按语:小儿素称纯阳之体,然亦常见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脾肾不健之小儿,症现虚寒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当从先后天两方培补,然又不宜辛热峻补之剂,以其本质纯阳,施治不当,反生燥热,非如成年人肾气亏损可比 。为资恢复,本方可做常服 。据患儿之母后来诊病时云,此方每周服二三剂,症状逐渐消失,体力日健 。(《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
医案五
王某,女,7岁 。
1991年4月初诊:腹痛反复发作已3个月余,无明显诱因,始每日1次或数日1次,多于数分钟后自行缓解 。近1个多月来发作渐频繁,每日达4~5次,每次时间长达20~30分钟,影响上学,日渐消瘦 。曾做多种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口服驱虫药及解痉药、多种消炎药,始尚有效,久则无济于事 。就诊时腹痛正作,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双手捧腹,纳差,二便可,唇淡少华,手足不温,舌质略淡,苔白,舌中、根厚腻 。查体:腹部平坦,无肠型包块,轻揉摩按数分钟,觉疼痛稍有缓解 。素偏食嗜食甘味 。证属脾胃虚寒,气血不足,无以温煦润养胃肠经络筋脉而腹痛发作 。处方:白芍20克,当归10克,甘草10克,肉桂4克,木香6克,干姜3克,生姜6片,大枣6枚 。5剂 。
二诊:腹痛大减,精神好转,每日发作1~2次,且时间缩短 。继原方去干姜,生姜减为3片,加黄芪10克,莱菔子6克 。5剂 。
三诊:痛止,纳食亦有好转 。因服药不便,改服香砂养胃丸6克,保和丸1丸,每日2次,早、晚口服 。半个月后纳食正常 。随访未再复发,且体重明显增加 。
按语:小儿属稚阴稚阳娇嫩之体,脾常不足,肝常有余 。但不知节制饮食,加之现今多为独生子女,娇宠过甚,饮食偏食、暴食、生冷随意,久则脾胃负担过重而失其正常纳谷运化之功能 。气血化生不足,无以养充脾胃,致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脾阳亦弱 。胃肠失其气血之濡养,脾阳之温煦,肝木乘其虚而袭之,故拘挛而腹痛乃作;中焦虚寒,故腹痛喜温喜按,手足不温;病久气血愈虚,脾胃愈弱,故腹痛加重,消瘦,面色黄白,纳差,诸症显现 。加味芍药甘草汤重用白芍益阴养血,柔润筋脉,为君;配以甘草、当归甘温补中养血,且与白芍相辅,酸甘化阴(血),达其和里缓急之功;木香、肉桂、生姜温中助阳,理气止痛;鸡内金、莱菔子消积和胃顺气;大枣甘温建中 。诸药合用,共达温阳补中,和里缓急止痛,兼以消积和胃之功 。脾健胃和,气血生化有源,则筋脉得温养而痛自止 。(《四川中医·加味芍药甘草汤治愈小儿复发性腹痛》) 。
医案六
陈某,女,10岁 。
2日来微微自汗出,恶风寒,头痛不甚,但脐腹剧痛不可按,大便3日未解,腹部胀满,面上青筋暴露,痛苦面容,呻吟不止 。此太阳表证未罢,兼里实也 。治宜和表通里 。
处方:桂枝10克,白芍12克,大黄10克,郁金6克,炙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3枚 。
服3剂,胃纳佳,饮食增,诸症悉解 。
按语:本例既有微微自汗,恶风寒,头痛之太阳表证,又见脐腹剧痛,大便燥结之里实证,单用解表则里之邪亦不解,故援“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之例,用桂枝汤和表,加大黄以荡涤腹中积实,并佐以郁金行气活血,寓表里双解之意 。(《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廖仲颐医案》) 。
医案七
恽某,男,3岁 。
初诊:患儿生后半个月即见肚腹饱胀,鸣响矢气,时有恶乳,哭闹不安,入夜为甚,大便溏泻色青,日行2~3次,苔腻,脉细弦 。某医院诊为肠胀气 。X线摄腹部平片:肠腔内明显积气 。此乃厥气横逆,脾胃失运 。急当疏肝和胃行气 。
处方:紫苏梗10克,藿香梗10克,川楝子10克(炒),制半夏6克,木香5克,吴茱萸1.5克,白芍6克,青皮5克,陈皮5克,延胡索10克(炒),茯苓10克,茯神10克,香橼皮5克,姜竹茹10克 。3剂 。
另以玉枢丹2支,每次1/4支,每日2次,开水化服 。
二诊:服药后腹胀较松,恶乳减轻,矢气频频,便泄渐趋正常 。原方去吴茱萸、白芍,加沉香3克,公丁香2克 。再服3剂,腹痛除,余症亦除 。
按语:金钱如认为,婴儿质小气薄,脾常不足,肝常有余 。脾弱则肝木乘之,肝气横逆,气滞不通,则腹胀疼痛,时发时止;肝气犯胃,则恶乳;肝气克脾,则大便失常 。故肝郁气滞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治疗上应着重疏肝郁,理气滞,常以金铃子散合戊己、温胆为主方治疗而收效 。(《江苏中医·金钱如老中医从肝论治儿病的经验》) 。
医案八
单某,男,6岁 。
满腹作痛数月,脐周为甚,时轻时重,偶有嗳气,大便调,小漫黄 。曾有排虫史,经驱虫药等治疗,腹痛不减 。舌淡无苔,脉沉缓 。寒湿郁阻中焦,气滞作痛 。治以调气散郁止痛 。
处方:川楝子10克,台乌药6克,广木香2.4克,川郁金6克,香附6克,姜黄10克,桃仁泥5克,川厚朴6克,焦山楂6克,焦神曲6克,焦麦芽6克,焦大黄6克,炮姜3克 。
服药3剂,腹痛停止,未再发作 。又以3剂巩固之 。
按语:暴痛多实、多热、多积滞,久痛多虚、多寒、多气血郁阻 。所以古人指出,暴痛非寒,久痛非热,虚痛、寒痛喜按,实痛、热痛拒按,虫痛绕脐,时作时止 。本例考虑为气滞寒凝,故以调气散寒,则通则不痛 。大抵久痛不止,以寒凝气滞为多,故治常以温散辛通为主 。(《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
医案九
王某,男,14岁 。
暑假下河洗澡,上岸时复又连吃冰糕3块,当晚夜半即发脐腹疼痛 。迭更数医,按寒积腹痛、虫积腹痛以及气滞腹痛等治疗无效已半个月 。1973年8月上旬抬来我院中医科门诊,症见脐腹疼痛,时剧时缓,昼夜不休,剧痛时即觉胸中悸动并感微胀,按之脐周微觉板硬无包块,食欲缺乏,大便间日一解,小便短少,苔薄白,舌质边略青,脉弦细微涩 。此系寒邪入侵,水停胸下,气血阻滞,不通而痛 。拟当归芍药散加味 。
处方:白芍15克,茯苓15克,丹参15克,白术12克,泽泻12克,枳实12克,当归12克,川芎9克,肉桂6克 。
服2剂,脉、症悉平 。
按语:当归芍药散原为《金匮要略》治疗妇人妊娠腹痛及腹中诸疾痛之要方,本例用于男子脐腹痛而获效 。因方中芎、归、芍养血活血,苓、术、泽运脾行水,加丹参增强活血作用,加肉桂温阳降卫,加枳实行气止痛 。如此配用,使阳气旺,水气散,血行畅,气得通,故能速愈 。临床验证,凡属脐周板急、小便短少之腹痛,无论男女老幼,服用本方无不立效,实非仅用于妇人之专方 。(《四川中医·脐腹痛验案》) 。
医案十吴某,男,9岁 。
初诊:患儿既往恣食生冷,间断性腹痛已年余,时痛时止,如针刺,曾用驱虫、消导、止痛药治疗均无效 。症见形体消瘦,双目有神,饮食一般,按之左少腹有压痛,痛处不移,舌边紫暗,脉沉缓 。证属血瘀腹痛 。治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用元胡饮 。
处方:延胡索10克,川芎6克,郁金10克,木香10克,甘草6克 。
二诊:3日后腹痛减轻,余症同前 。原方加黄芪15克 。又服6剂,痛止症除 。按语:本案腹痛由寒凝日久,中焦气机窒塞,血脉凝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成腹痛 。方选元胡饮重在气行则血行之意 。患儿病程较久,形体消瘦,应有日久气虚之象,故继加用黄芪以补气,则瘀化痛止症除 。(《幼科条辨》) 。
医案十一
胡某,女,13岁 。
右上腹及脐周阵发性剧痛1天,痛时辗转不安,呻吟不已,约每隔半小时即发作1次,不痛如常人,呕吐5次,吐出蛔虫2条,小便色黄,舌苔腻微黄,脉弦 。体温37.4℃ 。粪检可见到蛔虫卵 。证属湿热内蕴,蛔虫上扰于胆,气机不利 。治以辛开苦降,通腑驱虫 。
处方:生大黄10克(后下),干姜2克,乌梅8克,槟榔8克,木香6克 。
药服1剂,稀便3次,解下蛔虫5条,剧痛大减 。又进2剂,疼痛已除 。
按语:本例类似中医学文献中记载的“鱿厥” 。根据蛔虫的特性,得酸则静,得辛则伏 。王玉玲认为,若单用酸、辛之品,药服虫安,可一时获救 。药停虫动,疾病乃作 。必须配伍下药 。蛔得苦则下,非苦降不能取胜,故方中首选生大黄之苦,苦能下蛔,并使蛔虫随稀便排出体外,虫去病除 。(《辽宁中医杂志·王玉玲老中医以大黄为主治疗小儿急症的经验》) 。
医案十二
王某,男,9岁 。
患儿已腹痛3天,阵发剧痛,伴有呕吐而急诊入院 。体检:一般情况较弱,脱水,精神萎软,腹部膨胀,时有肠型可见,叩之呈鼓音,肠鸣音存在 。诊断为机械性肠梗阻(蛔虫型) 。因其腹痛无固定之压痛点,不宜手术,服西药枸橼酸哌嗪2次,未见下虫,腹痛依旧 。故请中医会诊 。
1975年6月5日就诊 。素有蛔虫,感寒腹痛,日夜阵作,痛且拒按,腹部膨胀,吵扰不安,食入即呕,便下秘结,形瘦神软,舌质淡润 。此为虫积中阻,亟须安蛔杀虫,温里下积 。
处方:乌梅6克,川椒目3克(炒出汗),胡黄连3克,雷丸9克,淡干姜3克,榧子肉9克,使君子9克,白芍9克,白芜荑9克,党参6克 。另生大黄9克,绞汁冲入 。2剂 。因不能受食,药液由胃管灌人 。
服上药头汁后30小时左右下蛔虫16条,38小时左右又下蛔虫百余条 。腹痛缓解而诸症悉平,第3天即出院回家 。
按语:本例虫积腹痛,故用乌梅丸之变法 。因虫得酸则伏,乃以乌梅大酸伏之;虫得苦则安,乃以胡黄连大苦安之;白芍缓急止痛;姜、椒温中散寒;使君子、雷丸、芜美、榧子并力杀虫;以生大黄绞汁冲人,能通利腑气,下其虫积;由于患儿体弱,恐其攻伐太过,加党参益气健脾 。诸药合用,终于收到预期功效 。(《幼科刍言》) 。
医案十三许某,男,7岁 。
1981年5月13日初诊:1年多来脘腹疼痛时作,进食冷饮更剧,不思纳食,便下间隔,其脉沉弱,舌淡无苔 。证属中土阳虚有寒 。小建中汤主之 。
处方:肉桂2克,炙甘草3克,白芍12克,生姜2片,大枣3枚,淡附子6克,饴糖30克(冲) 。5剂 。
5月20日二诊:腹痛已瘥,大便通下,纳食初动,舌苔薄润 。方已应手,毋须更辙 。上方去附子,加木香3克 。5剂 。
6月17日三诊:前次药后诸恙均平 。昨因啖冰,腹痛又作,大便稀溏,舌苔薄润 。仍宗原法,小建中汤加味 。
处方:肉桂2克,白芍12克,炮姜2片,大枣3枚,炙甘草3克,饴糖30克(冲),吴茱萸6克,木香3克,焦白术9克 。5剂 。服后旋安 。
按语:小建中汤为一温中祛寒、调和阴阳之良方 。患儿腹痛反复发作,而饮冷尤剧,参之舌脉,确为阳虚中寒之证,故以本方主之 。以后腹痛又作,仍予本方加味 。以药中竅窍,故投之即效 。(《幼科刍言》) 。
医案十四
邵某,女,5岁 。
1960年5月15日初诊:形容瘦弱,身热无汗,不欲食,腹痛膨大,大便溏泻,面白唇红,唇内有点 。证属寒凝土虚,运化失职,湿滞生虫 。宜温中散寒,健运化滞,佐以杀虫法 。
处方:紫苏叶一钱半,大豆黄卷一钱半,焦白术一钱半,广陈皮一钱半,厚朴一钱半,粉甘草六分,炒枳壳一钱半,广木香六分,使君子一钱,生姜二片 。
5月17日二诊:身热已退,腹痛膨胀如故 。仍照前方增损,兼重用化滞杀虫法 。
处方:焦白术一钱半,广陈皮一钱半,广木香八分,川厚朴一钱半,炒枳壳一钱半,海南片一钱,使君子一钱半,神曲一钱半,焦山楂二钱,花椒一钱 。
5月19日三诊:腹痛膨胀减轻,便泄白虫如线而短 。当再照原方增损 。
处方:焦白术一钱半,川厚朴一钱半,海南片一钱半,广木香六分,使君子一钱半,雷丸一钱,焦山楂一钱半,神曲一钱半,炒麦芽二钱,花椒一钱 。
5月21日四诊:便泄白虫数十条,腹中胀消痛止 。当再扶土化滞法 。
处方:焦白术一钱半,广陈皮一钱半,广木香六分,海南片一钱,大腹皮一钱半,焦山楂一钱半,使君子一钱半,谷芽一钱半,麦芽一钱半,粉甘草五分,太子参一钱,白茯苓一钱半,冬瓜皮二钱 。
服数剂,食欲增而愈 。
按语:虫由湿生,湿由脾运失职而滞 。杀虫之剂,必须理气助运,所谓气行则湿化,湿化则虫灭 。(《临床心得选集》) 。
医案十五
李某,女,6岁 。
初诊:平素时现胃痛腹痛,甚则呕吐;大便不规律,或干结或溏泻;食欲亦时好时坏;日渐消瘦,经常流鼻血;面色不华,白黄相间,俗称谓虫花之象;舌上有花点,苔斑剥不匀;六脉滑实,乍大乍小 。辨证立法:望诊、切脉俱为虫积之象 。饮食营养被消耗,故日渐消瘦,食欲无常;积滞不消,食积生热,症现鼻衄 。拟驱虫和胃消积法为治 。
处方:炒槟榔5克,炒吴茱萸0.6克,姜厚朴3克,炒建曲5克,炒黄连2.4克,姜半夏3克,使君子10克(炒),炒榧子6克,白术3克,砂仁3克,莱菔子5克,炙甘草1.5克 。
二诊:前方服3剂,便下蛔虫数条,胃痛腹痛未作,只鼻衄1次 。再拟一方清热和胃肠,与前方交换服用,每周服2剂,无需再诊 。
处方:鲜生地黄10克,炒吴茱萸0.6克,厚朴花3克,鲜白茅根10克,炒黄连2.5克,玳玳花3克,莱菔子5克,砂仁1.5克,杭白芍5克,莱菔英5克,豆蔻1.5克,炒枳壳5克,姜竹茹10克,广皮炭3克,益元散10克(鲜荷叶包),石菖蒲3克,炙甘草梢1.5克 。
【老中医治疗小儿腹痛医案大全】按语:小儿患虫积最为常见,凡见腹脐周围时痛,食欲缺乏,消化不良,日渐消瘦者,即应考虑虫积为祟 。中药具驱虫之功者甚多,需据不同虫类,选用适当药物 。然驱虫时,必加通便及和胃剂,以免虫体不下或出现胃脘不适之症 。(《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
推荐阅读
- 猫传腹的早期症状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 边牧犬咳嗽的治疗方法
- 【失眠怎么治疗】失眠怎么办 饮食如何调理
- 【脱发怎么治疗】老脱发就试试5种食物
- 妊娠纹注意事项和治疗药物
- 手上长小水泡怎么回事 治疗手上长小水泡
- 产后抑郁的高危人群是哪些?产后抑郁如何科学治疗?
- 产后抑郁是由于什么导致的?怎样预防和治疗产后抑郁?
- 3年不孕成过往,在武汉送子鸟治疗如今她喜得一对双胞胎儿子!123123
- 六款治疗男人阳痿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