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疗对心发医案

对心发
梁月波医案
背部患对心发,初起如粟粒大,红肿掀痛,并觉麻痒 。曾经某医院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疮面溃腐,肌肉腐烂如败絮,臭味难闻 。疮内有蛆虫二十余条,向疮内深部攒入,奇痒不舒,疮面长约一尺二寸,宽约一尺 。疮周漫肿,肤色紫暗 。面色黄白,体质肥胖,气短、动则气喘,身感沉重,乏力,纳食减少,大便不畅 。脉虚大无力,舌苔黄 。
辨证:属正虚毒散,毒邪陷里败逆之危证 。
方药:
急拟内疏黄连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内疏黄连汤减薄荷、槟榔、木香、大黄,加党参15克、当归10克、生黄芪30克、白术10克、升麻1.5克、寸冬10克、陈皮10克、五味子9克、水煎饭后服 。日一剂 。
外先用温汤洗净疮口,取新羊毫毛笔,蘸冰麝化毒散,撒于疮内腐肉上面,少许时,即见蛆虫由腐肉内向外滚落,待疮面蛆虫已净,再撒用轻浮生肌散于红润肌肉上 。再敷生肌玉红膏用棉纸封固 。另用拔毒架纸膏盖覆疮面 。
每日疮面换药一次,五日后精神略增 。脉虚略数,舌苔由黄转白 。继续用上法治疗 。二诊:患者经治疗半月余,背疮腐肉渐脱落,疮内深处脓水增多,疮口周围肿消,腐肉处用冰麝化毒散加红粉少许,和匀撒于疮面腐肉,以化腐肌 。余处仍予轻乳生肌散,并用生肌玉红膏外涂,棉纸封固 。内服药如前法 。
三诊:一月后,肿处尽消 。疮内腐肉已脱,深约二寸余,新肉布满如榴 。患者呼吸时疮内肌肉随之向内外摆动 。此属将欲透膜之危象 。患者经内服疏解毒热及补托之剂,精神渐复,气短、喘促已减,纳食增多 。大便如常 。脉虚略滑,舌质红苔白 。外治用药如前,内服药于前方内倍党参、黄芪 。
四诊:患者治疗两月余,精神已复原,发背腐肉已脱,新肉增多脓少,疮口渐收敛 。外用生肌散调玉红膏外涂,棉纸封固 。内服补中益气汤收功 。共治疗四个月疮口愈合 。(《津门医粹》) 。
徐大椿医案
郡中唐廷发偶过余寓,时方暑,谓背上昨晚起一小瘰,搔之甚痒,先生肯一看否?余视之,骇曰:此对心发也 。唐不甚信,曰:姑与我药 。余曰:君未信余言,一服药而毒大发,反疑我误君矣 。含笑而去 。明日已大如酒杯,而痛甚,乃求医治 。余曰:此非朝 。夕换方不可,我不能久留郡寓,奈何?因就医余家,旦暮易法,其中变迁不一,卒至收口 。其收口前十日,忽头痛身热,神昏谵语,疮口黑陷,六脉参差 。余适出门,两日归而大骇,疑为疮证变重,几无可药 。细询其仆,乃贪凉当风而卧,疮口对风,膏药又落,风贯疮中,即所谓破伤风也 。乃从外感治法,随用风药得汗而解,身凉神清,疮口复起,仍前治法而痊 。若不审其故,又不明破伤风治法,则必无效,惟有相视莫解而已 。(《泗溪医案》) 。
汪廷元医案
【老中医治疗对心发医案】洪燕庭姻翁先生年近古稀,从西省至安庆店中,筹画劳神,又以千年健窨烧酒,日饮之 。乃到扬州,即觉浑身不快,微发寒热,背起白头小疙瘩,四旁淡红晕如碗大 。予按:疽发于背最重,此偏对心发,半阴半阳症也 。头不高耸,亦不甚痛,脉数而无力 。外科洪鲁沂翁欲予用温热之药,予辨之曰:“据脉症确属于虚,然近日多饮烧酒,其性猛烈,又见胁痛、苔黄、溺赤、脉数 。乃血虚气弱,非关寒邪阻滞 。肉桂等不可轻投 。今只宜托里和营,保无它虑” 。拟用炙黄芪、白术、当归、川芎、甘草、茯苓、金银花、白芷,服后患处渐红肿作痛,及溃脓,水清稀和,高年元气大惫,非重用参、芪,不能奏绩,易用人参、黄芪、白术、当归、白芍、熟地、炙甘草、茯神、枣仁 。即以此出人,脓转稠粘,腐化新生 。不两月而痊愈 。(《广陵医案摘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