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史上第一冤将 文能安邦武能灭国的邓艾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这其中又以曹魏的势力最为强劲,以此同时曹魏的将帅之才也是人才滚滚 。难免会埋没了一些有才能的将帅 。比如蜀汉之中魏延,文武全才的大将,硬生生成为"反骨仔"的叛将,最后也死得相当惨烈,被马岱斩杀,夷灭三族 。其实,在曹魏也有一个冤将,文能安邦,武能灭国,最终却满门被诛 。
这个人就是有着灭蜀之功的邓艾 。
邓艾,字士载,三国时曹魏名将 。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 。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 。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最后满门被诛 。
邓艾为何文能安邦呢?因为邓艾早期是曹魏的屯田大将,乃文官性质 。作为典农功曹,被司马懿赏识,征召他为太尉府的掾属,后升任尚书郎 。曾给司马懿提出了两项重要建议:第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 。第二,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 。他认为:“土地肥沃,可惜水少,不能够充分利用土地 。应当开挖河渠,引水灌溉,广积军粮,又开通漕运的水路 。”于是,便著《济河论》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
司马懿采纳了,并实施了 。从公元241年(正始二年)起,魏国在淮南、淮北广开河道,大举屯田 。北以淮水为界,自钟离以南,横石以西,至沘水源头之间的四百多里范围的土地上,五里设置一个军屯营 。每营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卫 。同时,淮阳、百尺两条河渠也拓宽了,从黄河引水注入淮水和颍水,颍南、颍北修成了许多陂田 。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长的水渠,灌溉农田二万顷,从而使淮南、淮北连成一体 。几年之后,从京都到寿春,沿途兵屯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出现了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 。从此,淮水流域的水利和军屯建设得到飞速的发展,魏国在东南的防御力量也大大加强 。每当东南有战事,大军便可乘船而下,直达江淮 。军资粮食有储备,又没有水害 。这些,都是邓艾的功劳 。
年近五十岁的才开始出任军事方面的负责人,军事上他推行:“足食足兵,食在兵前”的农战思想 。在10 多年的戎马生涯中,屡建奇功,是一名勇略兼备的名将 。在平定文钦和毋丘俭的叛乱中,邓艾功高至伟 。后来西调专力与姜维作战时,屡挫这位蜀汉一代名将 。在灭蜀的作战中,邓艾夜渡阴平,直捣蜀汉首都成都,迫使蜀后主刘禅投降,是灭蜀战争的第一功臣 。
灭蜀之后,邓艾又冷静分析下一步并灭东吴的形势,向司马昭进策:应暂缓攻吴,休整士卒、充实军力,煮盐兴治,建造舟船,待准备充分之后,借国富兵强的声威,遣使东吴,晓以利害,定可不战而屈东吴 。同时,他还主张以优待刘禅君臣为样板,感化招诱东吴 。事实上,后来灭吴前的各种措施,也大大体现了邓艾的这个战略思想 。
但是,邓艾这些远见卓识的谋略和其勇冠三军的声威,早已引起钟会、司马昭的忌恨 。这位心怀至忠“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良将,终于难逃“声威震主”的厄运,他此时已被司马昭视为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的障碍 。最终被钟会、卫灌等诛灭 。更惨的是被杀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满门被诛 。
邓艾既然是冤枉的,自然有人为其伸冤平反 。直至泰始九年(273年),前蜀汉的尚书令樊建再次借机向武帝提出为邓艾平反的问题:樊建为给事中,晋武帝问诸葛亮之治国,建对日:“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 。”帝日:“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建稽首日:“臣窃闻天下之论,皆谓邓艾见枉,陛下知而不理,此岂冯唐之所谓‘虽得颇、牧而不能用’者乎!”帝笑日:“吾方欲明之,卿言起我意 。”于是发诏治艾焉 。樊建再次向司马炎提出,邓艾的冤狱乃是天下人所共知的,如果不为邓艾平反,司马炎所标榜的“闻恶必改”的开明政治则流于空文,毫无信用可言,武帝被此语打动,终于答应考虑为邓艾平反之事 。
【曹魏史上第一冤将 文能安邦武能灭国的邓艾】但是从最后发布的诏书来看,依然表述得十分模糊:“艾有功勋,受罪不逃刑,而子孙为民隶,朕常悯之 。其以嫡孙朗为郎中 。”诏书承认了邓艾的功勋,但依然认定其“有罪”,只是因为他束手归罪,因此特加怜悯,赐其孙为郎中 。这一诏书使邓艾的子孙摆脱了流放西域、沦为徒隶的悲惨命运,但却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给邓艾平反 。终西晋一世,邓艾的平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