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汇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该文章主要展现了作者12-17岁之间的事情,为读者谱写了一曲优美的童年乐章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
鲁迅先生小时候的家有一个大院子,叫做百草园,可别提多有趣儿了,石井栏、皂荚树、紫红桑葚,还有叫天子、鸣蝉、黄蜂都先不说,光泥墙根这一带就趣味无穷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常常遇见 。吃人形的何首乌可以成仙,覆盆子又酸又甜 。百草园真是个好地方 。
小时候的鲁迅在全城最严厉的书塾上学 。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渐渐加难,教书先生管得也越来越宽松了 。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院子,很小,却是孩子们的游乐园 。先生经常问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大家都从后院跑回来,开始朗读,当声音静下去时,唯有先生还在摇头晃脑地读书 。大家便笑作一团,先生也就不好意思继续读了 。
这就是鲁迅先生记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
读了这篇散文,我了解到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那时的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快乐成长,而现在的我们只能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他们玩的游戏都在院子里,而我们却一直玩网络游戏;他们住的都是平房,而我们住的却是高楼大厦……对比鲁迅先生描述的童年生活,我也想到了我的童年 。有在楼下和朋友们嬉戏的场景,更多的却是在网络上玩游戏的激动场面 。这样做的结果是伤害眼睛、影响睡眠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因此我呼吁大家走出家门,拥抱大自然,过健康的生活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2
近些日子里我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 。这是鲁迅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字里行间像是冗长的巷,里面是斑驳的回忆投射出的倒影 。巷子中似乎也有无数的丝线将我缠绕,拉扯着我拽到记忆的洪流里 。而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更是如此 。
百草园是鲁迅儿时的乐园 。每一个角落都藏着他无限的乐趣 。之中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的玩伴,陪着他吹秋日的微风,然后静默着小憩 。口渴时可以摘珊瑚珠般晶莹剔透的覆盆子,含在嘴中是满满的甜蜜 。即使是萧瑟无味的冬日也如梦幻般,可以在冬季白色的纱裙中穿梭,可以支起架子捕鸟 。那些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有忌惮,没有焦愁,没有痛苦 。仿若一个悠然的梦,而鲁迅则是梦中人 。这么多年后他仍然没有忘记那个梦,他仍然把那个梦编成书签夹在日记中,在闲暇时可以翻开悠然地浏览,时光似乎就可以一下子倒退二十年,他似乎还可以回到那一年的百草园,回到那一年他美轮美奂的梦 。
后来他去了三味书屋 。他开始了自己的学业 。每天都要和厌烦绕嘴的古文打交道,而百草园则早也就丢在那里渐而荒芜起来 。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无趣的,可是在多少年后,这本书中,鲁迅先生还是很怀念那个“让人生厌”的地方 。那里的寿镜吾先生也成为了鲁迅一生所铭记的人 。
鲁迅的童年生活是愉快的无虑的 。而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呢 。我们也曾走过那段懵懂的时光,也会在之后去怀念那时还带着稚气的自己 。自己儿时走过的街,穿过的巷,巷弄里留着长胡子卖冰糖葫芦的老头子,院门口缠绕的老树根,还有树根上自己刻下的歪歪扭扭的字迹,在多少年后还是依旧清晰可见,似乎多少年的光阴都不曾打乱他的章节,多少年的风雨都不会吹散他的印迹 。他还是那样分明地站在那里,当光线都昏暗时他还是那样散着微光,那样毫发毕现地站在那里 。那些童年的故事也刻画在心房壁上然后就慢慢风干成图腾,像是一座横亘在过往和现在两个彼岸的桥,成为心中魂牵梦绕的想往 。
我们也有自己的百草园,也有自己的三味书屋 。那些躲藏在记忆里的是永远也不会消退的 。我怀念我的百草园,我的三味书屋 。更怀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流淌过的岁月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3
看了鲁迅爷爷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章,我也很想去看看鲁迅爷爷小时候的乐园——百草园和他上课的学校——三味书屋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爸爸一起去鲁迅故里游玩,亲身经历了一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春寒料峭,天下着绵绵的细雨,我和爸爸打着伞,首先来到了百草园 。一进门,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大片绿绿的菜畦,还有一堵长满野草的矮墙 。我走到一口井边,咦,这就是光滑的石井栏吗?我用手摸了摸,嗬,还真有点光滑呢!园中点缀着几棵高高的大树,由于树上还没长出叶子,我就辨别不出它们是什么树,只有皂荚树上还挂满了一颗颗的果实,我还能认出来 。爸爸帮我找到了那棵古老的桑树,可惜没有紫红的桑椹 。鲁迅爷爷笔下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这样一个他儿时的乐园,可现在在我的眼中显得有些贫乏无味,令人失望 。
从百草园出来,我们来到了三味书屋,这是一座既古老又破旧的房子,白色的墙,乌黑的门,石板铺成的地 。我们又找到了鲁迅读书的“教室”,“教室”中间的上方挂着一块“三味书屋”的木牌子,牌子的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梅花鹿伏在一棵松树下 。“教室”里只有八个座位,鲁迅的座位在左边的一个角落里,桌子的右下角还刻着一个“早”字呢!见证了鲁迅坚持早起不迟到的决心 。
鲁迅儿时的乐园只不过是个普通的菜园,他读书的“学校”只是一座破旧、简陋的房子 。然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却走出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 。我们现在有现代化的公园和学校,有一流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那么,从这里又会走出怎样的伟人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4
就在昨天,我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内容是:
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 。为什么说是“我的乐园“呢?“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 。虽然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 。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 。故事本身虽然让人有点害怕,有点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给百草园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 。百草园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 。这是百草园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满溢着生机和活力 。
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 。这里,作者用一个过渡段,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涯 。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 。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
这真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汇总】鲁迅的著述浩如烟海,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百草园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
在文中,作者充分描绘出百草园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是一个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机,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百草园了 。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老师家的书房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习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内容 。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
通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让我感觉到童年是那么美好,令人留恋 。
鲁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玩耍,这束缚了学生爱玩的天性 。而我们现在上的学校,每节课下课都会有时间玩,也还算得上自由 。跟三味书屋比起来,我们像在天堂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泛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成长的合理要求 。
我觉得,在让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让他们玩好 。
鲁迅的名字家喻户晓,读到他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 。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 。但自从读了鲁迅的《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 。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与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亲切地交谈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汇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