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疗对口疽医案大全
对口疽
翟青云医案
李姓妇 , 四十岁 , 患偏对口 , 月余 , 迎余往治.见肿势甚大 , 上至巅顶 , 下连至脊 , 坚硬如石 , 绝无溃意 。告伊曰:“正对口属督脉为阳 , 自下行上 , 易于肿溃;偏对口屑膀胱为阴 , 由上行下 , 月余不溃者 。纯阴无阳也 。有人患此 , 先将生死置于度外 , 不误治法 , 亦有得生者 。倘不得治法 , 服败毒之药 , 如冰上加霜 , 不知急令阴变为阳 , 未有不毙命者 。”遂用黄芪托里汤加减 , 服五剂 , 疮根日收 , 嫩肿日消 , 正疮渐长 , 又生大疼 , 时轻时重 。原方又服五剂 , 浮肿消净 , 以指按之 , 遂按遂起 , 脓已收矣 。用尖刀挑开 , 红白脓出两碗余 , 即时轻爽 。外上红升丹 , 每日两次 , 又服黄芪汤七、八剂 , 渐渐痊愈 。外科一门 , 不明脏腑经络、阴阳表里 , 寒热虚实 , 全恃上药、膏药 , 有不误人命者 , 余不信也 。
黄芪汤
当归12克 , 黄芪12克 , 白芷10克 , 川芎10克 , 金银花10克 , 茯苓10克 , 白术10克 , 乳香10克 , 没药6克 , 防风6克 , 油桂6克 , 炮姜6克 , 广陈皮10克 , 川羌活6克 , 炙甘草6克 。
【老中医治疗对口疽医案大全】水煎服 。
马姓妇 , 年近八十 , 患正对口 , 二十余日 , 请余往治 。疮口大似茶杯 , 脓色稠黄 , 腐肉尚未脱尽 。诊其脉洪而有力 , 问其饮食 , 喜凉恶热 。伊子问日:“日夜疼痛不止 , 何也?”余云:“内经曰‘诸痛痒疮 , 皆属于心' 。汝母年虽老 , 而禀赋甚厚 , 又属阳脏之人 , 以脉证并参 , 此证非大凉兼泻不愈 。”遂用内疏黄连汤 , 服一帖大泻两次 , 内热已减 , 疼已稍止 , 脉洪而有力 , 比前略退 。原方又投一帖 , 余症尽除 , 停药不服 , 外上大金丹 , 每日两次 , 以膏盖之 。自诊起日近月余而愈 。
内疏黄连汤
皂刺6克 , 防风10克 , 川羌活6克 , 白芷6克 , 穿山甲6克 , 连翘10克 , 当归10克 , 乳香10克 , 黄连6克 , 沉香3克 , 花粉10克 , 金银花12克 , 生地15克 , 川大黄15克 , 丹皮10克 , 栀子6克 , 甘草6克 。
水煎服 。(《湖岳村叟医案》) 。
曹契敬医案
金业公所韩介眉君 , 绍一病者 , 持函来诊 , 谓其贫病交迫 , 嘱为尽力治之 。望其形色 , 虽不甚憔悴 , 惟疲惫不堪 。询之知患对口疽 。启视之 , 大骇 , 自脑至背漫肿而硬 , 其坚如石 。针刺刀划 , 既不痛楚 , 又无血液 。上半身板木强直 , 自觉如有重负 。脉来沉细 , 舌苔白腻 , 面色觥白 。一派气血寒凝之象 。问其曾服寒药否?答曰:“曾请疡科医治 , 谓为湿热深重 , 非大苦大寒不足以荡涤之 。起病迄今 , 四旬余矣 。一诊之后 , 无力再医 , 乃至迁延 。”余曰:“君疾不医尚可 , 医则愈误病机 。夫患疽之原 , 营气为湿热所阻 , 络气为之闭塞 , 非重剂温热 , 不能使气血流通 , 腐化毒解 。今以寒剂治之 , 是南辕而北辙 , 徒增其害耳 , 致毒气不能外泄 , 转乎内而伤筋伤络 , 散漫不已.故表面一若粗厚肌肉 , 殊不知内中痛苦 , 非可言喻也 。”因为处二方 , 一内服 , 一外敷 。内用生芪皮、鹿角霜、全当归、制蚕、角针、茄蒂、菌脚、橘红、米仁、丝瓜络、泽泻 。外用红花、王不留行、苏叶、当归、木瓜、木香煎汤热敷疮疡四围 , 及一切僵木处 。复用红升黑虎膏及敷冲和散 , 并以刀法划破死肌 。阅数霄后 , 头项渐能转动 , 揭膏视之 , 热气上冲 , 臭秽不堪 , 渐知痛楚 。仍如前法治之 , 历十余日始得顽肌全消 , 腐肉化尽 , 得显露光红新肉 。掺以八宝生肌散 , 帖以清凉膏 , 佐以培养气血药品 , 如党参、熟地、归身、川贝、白芍、料豆衣、茯神、盐半夏、川断、楮芽 。遂以此法完功 。治疽之不可用凉药 , 实为一定不易之旨也 。(《翠竹山房诊暇录稿》) 。
王旭高医案
对口生疽 , 足根发疔 , 此二处皆属太阳膀胱之络 。湿热内聚 , 风热外侵 , 勿得轻视 。羌活 , 防风 , 连翘 , 归尾 , 萆蕪 , 乳香 , 没药 , 土贝母 , 银花 , 甘草梢 , 桑枝 。(《王旭高临证医案》) 。
高秉钧医案
对疽初起 , 根坚未化 , 脓未透泄 , 其势日张 , 现在寒热日作 , 急宜清解 。
鲜首乌 , 元参 , 丹皮 , 连翘 , 银花 , 黑山栀 , 枳壳 , 夏枯草 。
对疽及候 , 顶虽高肿 , 根坚散漫 , 寒热交作 , 有日张之热 。
羚羊角 , 鲜首乌 , 炙甲片 , 角刺 , 制蚕 , 黄芩 , 夏枯草 。
对口疽几及两候 , 脓稀根硬 , 烦躁恶心 , 湿浊壅滞于里 , 毒火不能外泄 , 渐有神昏之变 。
川连 , 半夏 , 连翘 , 山栀 , 枳壳 , 郁金 , 竹茹 。
二诊:色脉合参 , 内陷之机难免 。
犀角地黄汤 , 调下珠黄散 。
对疽脓未透彻 , 用方急于补托 , 毒火不能外泄 , 而反弥漫于中 , 致增胸痞恶呕之患 。子和云:“虚而不补无害 , 实而补之祸生 。”虚者不补尚藉谷气以滋培 , 实者补之仅助邪威也 。《经》云:“营气不从 , 逆于肉里 , 乃生痈肿 。”又云“膏粱之变 , 足生大疗 。”是疡门扼要之言 。兹疡经旬日 , 近不更衣 , 脉滑数 , 苔白腻 , 皆湿热壅退之象 , 拟以苦辛宣达 , 冀其表里开达 , 庶免邪陷神昏变端 。
泻心汤合温胆汤 , 杏仁 , 瓜蒌仁 。
二诊:苦辛相合 , 能降能通 , 今呕平便解 , 和中解毒为是 。
半夏 , 豆卷 , 黄芩 , 银花 , 连翘 , 黑山栀 , 蒺藜 。
三诊:腐脱新生 。
半夏 , 银花 , 云苓 , 陈皮 , 丹皮 , 甘草 , 黄芩 , 谷芽 。(《谦益斋外科医案》) 。
巢渭芳医案
患偏对口 , 腐及两耳下 , 肌肉黑陷 。层层剪开去腐之后 , 将有转机 , 不料收口到十之六、七 , 因冒风发热 , 兼梦泄一次 , 以致头肿色暗 , 疮口晦滞不红 , 势甚危险 。以荆防败毒散加和营药两剂而愈 。(《巢渭芳医话》) 。
过玉书医案
杭城葵巷范安夫母 , 患偏对口 , 左右各生一疽 , 初起红肿疼痛 。延陈姓医治之 , 始用寒凉之品 。嗣因溃而无脓 , 重用皂角枣(溃后禁用) , 遂致凹陷、干枯 , 根脚四散 , 自发际漫延至肩 , 而且疮色青紫 , 周围现无数小疮 , 便闭脉洪(溃后忌洪) , 神昏欲睡 。此因误治 , 阳变为阴 , 有内闭外脱之象 。余用起陷大剂 。范家惑陈医言 , 未服 , 隔日益剧 。陈医束手 , 令祷于神 , 以冀祐病家 。复业请余 。曰:“此证有朝不及夕之危 , 诊而不服药 , 于病何济?”病家云:“此时不再惑矣 。”余照前方益之 。用金银花三两 , 当归、党参、生黄芪、蒲公英、鲜赤首乌各一两 , 白芥子、生甘草各三钱 , 制附子、肉桂各一钱 , 元参、白术各五钱 , 生熟谷芽各五钱煎汤代水 , 白茄蒂七个 , 一剂硕大便通(张景岳云:便结无胀意者 , 非实邪不可攻 。且大腼居下流 , 最难独治 , 必须清肺气面滋肾水 。重用元参、当归 , 所以通大便也 。当归、黄芪活血益气 , 所以能起陷也 , 艘非重用不效) 。胃口醒 , 再剂而疮突脓稠 。后乃减去附子、肉桂各五分 , 连服二十余剂 。稍有损益 , 不外前方上掺人将丹 。渐渐收口 , 新肉已长至九分 。因亲串来 , 讲谈劳神 , 疮口忽肿胀 , 新肉转白色 , 胃口顿减 。改服人参养荣汤 , 外以露蜂房炙透研末掺之(此药须预备 , 必退火 , 隔数月 , 方可用 , 是方得之走方医 , 专治对口久不收敛者 , 初时不宜用) 。复以软绵作小枕 , 睡时垫于患处 , 俾内外之肉粘连一片 。始终四十余日 , 已痊愈矣 。
徐灵胎云:寒药误人 , 杀之于不觉知 。为寒药所误 , 尚可挽回 。若大热之药 , 又当酷暑 , 偶有不合 , 恶象立见 , 甚至七窍流血而死 。若非见证明确 , 胸有把握 , 何敢率投 。(《过氏近诊医案》) 。
其他医案
金光福 , 湿热上壅 , 发为对口 。幸其红肿高突 , 督脉所司 , 犹为易治 。药剂调和 , 责惟余任;起居调养 , 总要自司 , 邪毒不致下陷 。
羌活 , 陈皮 , 僵蚕 , 石决明 , 银花 , 防风 , 远志 , 笋尖 , 甘草节毛黎里 , 偏对口 , 较正者尤重 , 是足太阳膀胱所主 , 毒易下注 , 最难起发 。所喜红活高肿 , 可免内陷之忧 。然调摄起居 , 尤宜自慎 。
生黄芪 , 皂角针 , 甘草 , 羌活 , 远志炭 , 桔梗 , 僵蚕 , 防风江唐栖 , 正对口 , 虽较偏易治 , 但平塌不高 , 根盘散漫 。经所谓督脉经虚从项发 , 正此谓也 , 姑拟托化 。
人参 , 毛鹿角 , 生黄芪 , 金银花 , 角针 , 川芎 , 甘草节 , 鲜笋尖[附论]外症脑疽即是对口 。对口者 , 脑疽之俗名 , 《外科金鉴》集于项部 。脑烁、脑后发集于首部 。《疡医大全》另将脑烁、脑后发、脑疽归一脑部 , 颇通 。将对口另归一门 , 归项部矣 。余思脑烁、脑后发、脑疽、对口 , 皆生于脑后发际之间 , 上下不逾分寸之径 , 症名虽异 , 所过足太阳、督脉 , 经络皆同 , 有何别焉?头为诸阳之首 , 非火不能煅炼成脓 , 骨多皮薄 , 无肉化脓 。若化火太过 , 与脑门最近 , 肿甚脑气不得流通 , 脑为肾水之精华 , 最怕热烁 , 化热甚则髓热脑烁 , 神志愤乱 , 神去则死 。此症外科中大险症也 。余故将此方案编于首部之首 , 阅者遇此症 , 当慎重焉 。辛卯仲冬余听鸿谨志 。
脑疽对口 , 发于正者反易治 , 何也?因督脉起下 , 贯脊行于士 , 故毒气得之 , 反能冲突高肿 。使邪毒不致下流低陷 , 乃为外发 , 故多易治 。督脉主一身之阳 , 阳主通 , 故易化易溃 。生于偏 , 每谓难治 , 何也?因膀胱之脉起于额 , 上贯巅顶 , 两傍顺流 , 由项后而下 , 与疮毒交合下流 , 故疮多平塌易陷 。因太阳膀胱主司寒水 , 其质多冷多沉 , 寒主凝塞 , 故疮难起难发 , 难化难溃 。余听鸿注 。(余景和《外证医案汇编》) 。
推荐阅读
- 猫传腹的早期症状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 边牧犬咳嗽的治疗方法
- 【失眠怎么治疗】失眠怎么办 饮食如何调理
- 【脱发怎么治疗】老脱发就试试5种食物
- 妊娠纹注意事项和治疗药物
- 手上长小水泡怎么回事 治疗手上长小水泡
- 产后抑郁的高危人群是哪些?产后抑郁如何科学治疗?
- 产后抑郁是由于什么导致的?怎样预防和治疗产后抑郁?
- 3年不孕成过往,在武汉送子鸟治疗如今她喜得一对双胞胎儿子!123123
- 六款治疗男人阳痿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