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1的作用与功效

【商品名或别名】维他命K,叶绿醌,叶萘酯,植物甲萘醌 。
【药物概述】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X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这些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或异常临床可见出血倾向和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通常称这些因子为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 。维生素K如何促使因子Ⅱ、Ⅷ、Ⅸ和X合成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 。一般认为维生素K到达细胞后,在微粒体环氧化酶作用下,可转化为环氧叶绿醌后者有助于因子Ⅱ的前身y-羧基谷氨酸的合成 。维生素K本身可促使已羧化的因子Ⅱ前身转化为凝血因子Ⅱ 。在因子Ⅶ、Ⅸ和X合成中,维生素K也起了类似作用 。一旦维生素K缺乏,未经羧化的异常的“凝血因子”释放入血,即可引起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异常 。此外,本品通过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介导,有镇痛作用 。
【药动学】天然的维生素K1为脂溶性,口服后必须依赖胆汁吸收 。口服后6~12h起效;注射后1~2h起效,3~6h止血效应明显,12~24h后PT恢复正常 。维生素K1注射后作用较K、K4迅速 。维生素K吸收后在肝内迅速代谢,经肾脏及胆道排泄,几乎无体内蓄积 。
【作用与功效】
1.用于维生素K1缺乏症、低凝血因子Ⅱ血症及口服抗凝药过量的治疗 。
2.用于新生儿出血症 。
3.偶用于胆石症或胆道蛔虫症引起的胆绞痛 。
4.大剂量用于杀鼠药“二苯茚酮钠”的中毒解救 。
【用法与用量】
1.口服每次1~2mg,3次/日
2.肌内注射
(1)预防新生儿出血:出生后立即给药0.5~1mg,6~8h后视病情需要可重复,少数需重复用4~7日 。
(2)新生儿出血症:注射1mg,8h后视病情需要可重复 。
(3)预防低凝血因子Ⅱ血症:长期全胃肠外营养者需2~5mg1次/周;母乳或人工喂养的婴儿1mg/d;婴儿腹泻数日需一日1mg(4)儿童凝血因子Ⅱ缺乏:2mg/d3.皮下注射
(1)预防新生儿出血:同肌内注射 。
(2)新生儿出血症:同肌内注射 。
(3)预防低凝血因子Ⅱ血症:长期全胃肠外营养者需2~5mg,1次/周(4)儿童凝血因子Ⅱ缺乏:同肌内注射 。
4.静脉给药较大儿童凝血因子Ⅱ缺乏:5~10mg缓慢静脉注入 。
【药物相互作用】
口服抗凝剂(如双香豆素类)可干扰本品的代谢,两者同用,呈相互拮抗作用 。
较大剂量水杨酸类药、磺胺药、奎宁、奎尼丁、硫糖铝、考来烯胺、放线菌素D等可影响本品疗效 。
【禁忌证】
1.严重肝脏疾病或肝功能不良者 。
2.小肠吸收不良所致腹泻患者不宜使用
【不良反应】
1.静脉注射过快偶可出现过敏样反应,如味觉异常、面部潮红、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胸痛、心律失常抽搐、多汗、虚脱、低血压、发绀、意识模糊,甚至休克、心跳骤停等,还有致死的报道 。
2.肌内注射可引起局部红肿、疼痛、硬结、荨麻疹样皮疹等 。
3.新生儿使用本品剂量过大可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黄疸、溶血性贫血 。
【用药指导】
1.本品与苯妥英钠混合2h后可出现颗粒沉淀,与维生素C、维生素B12、右旋糖酐混合易出现混浊 。
2.肝素引起的出血倾向及PT延长,用维生素K1治疗无效 。
3.当患者因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而发生严重出血时,短期应用本品常不能立即生效,可先静脉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血浆或新鲜血 。
4.用于纠正口服抗凝药引起的低凝血因子血症时,应先试用最小有效剂量,通过PT测定再加以调整过量的维生素K1可影响以后的抗凝治疗 。
5.肠道吸收不良患者,采用肌内注射给药为宜;如仍采用口服,宜同时给予胆盐,以利吸收 。静脉给药由于可引起呼吸循环意外,只适用于不能采用其他途径给药的患者,并应控制给药速度 。
6.治疗新生儿出血性疾病时,如果在给药6h内未见效,则新生儿的疾病需重新诊断 。
7.本品可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中,不要使用其他稀释液 。
8.本品注射液应防冻,如有油滴析出或分层则不宜使用 。必须使用时,加热至70~80℃振摇,如澄明度正常,仍可继续使用 。
【制剂与规格】片剂:2mg,4mg 。注射剂:1ml:2mg,1ml:
10mg.
【维生素K1的作用与功效】【贮藏】避光,常温处保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