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明显是打赵构脸,健在的赵构为何不反对?

我们知道赵构对岳飞是恨之入骨的 , 秦桧死后 , 赵构为很多遭受秦桧迫害的人平反 , 唯独没有岳飞 , 甚至赵构还把岳州改为池州了 , 可是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时 , 赵构为什么不反对呢?他这个时候是太上皇 , 可是他对朝中的人事任免还是可以一票否决的 , 朝中的很多大臣都还是他的人 , 他想反对可以说易如反掌 , 可他并没有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时局的需求

当时南北政权对立 , 被朱熹称为“小尧舜”的金国皇帝金世宗 , 上台之初就停止了对南宋的大规模用兵 , 他还勤俭爱民 , 励精图治 , 创造了“大定盛世” , 对南宋政权虎视眈眈 。此前金人就曾向宋孝宗索取海、泗、唐、邓、商五州及每年必须向金国进贡 , 南宋皇帝要俯首称臣;而宋孝宗也是很有作为的一个皇帝 , 他不甘在金国皇帝面前低声下气 , 忍受屈辱 , 史书记载说他“锐意恢复” , “雄心远志 , 无日不在中原” , 他是立志北伐的 。而要北伐必须鼓舞军心 , 提振民气 , 必须取得抵抗派的支持 。历来人人都知道 , 岳飞早晚会被平反 , 岳飞的平反可以“激天下英雄义士之气” , 可以得民心 , 还可以为北伐造势 , 宋孝宗是一定会做的 , 因为这是提鼓舞军心 , 提振民气最好的策略和手段 。

身为太上皇的宋高宗赵构 , 他骨子里是想求和的 , 属于投降派的代表 , 对于宋孝宗的北伐他肯定是反对的 。他对岳飞恨之入骨 , 要给他平反他肯定大力反对 , 可他这时为什么没反对呢?我认为一是形势所逼以及强大的舆论压力 , 面对金国的咄咄逼人 , 万一金国出尔反尔不想求和 , 是要南宋的江山呢?况且当时北伐的呼声很高 , 这种情况下赵构必须多加斟酌 , 权衡利弊 。二是他对宋孝宗的感情和理解 。他知道宋孝宗有抱负而且年轻气盛 , 这个年轻的皇帝曾经在政治斗争中支持过自己 , 虽然是养子 , 感情还是挺好的 。而且宋孝宗刚上台不久 , 需要民心 , 需要磨练 , 更需要他这个老爹的肯定 。出于大局的考虑 , 出于对孝宗的爱和理解 , 赵构这个时候没有站出来反对 。

2.宋孝宗对岳飞平反这件事处置得当 , 没有触碰宋高宗的底线

.宋孝宗颁布诏书云:“故岳飞起自行伍 , 不逾数年 , 位至将相 。而能事上以忠 , 御众有法 , 不自矜夸 , 余烈遗风 , 于今不泯 。去冬出戍鄂渚之众 , 师行不扰 , 动有纪律 , 道路之人 , 归功于飞 。飞虽坐事以殁 , 而太上皇念之不忘 。今可仰承圣意 , 与追复原官 , 以礼改葬;访求其后 , 特予录用 。”

从这段诏书中 , 我们知道宋孝宗挺英明 , 他只夸岳飞的功劳 , 而不讲他的冤屈 , 也没有说他是怎么死的 , 只以“坐事以殁”这四个字简单带过 , 所以也就没有追究害岳飞的人 。另外 , 他还给宋高宗赵构一块遮羞布 , 说这次平反是“仰承圣意” , 也就是说是宋高宗的意思 。在给岳飞起谥号时 , 当拟定为“忠愍”时 , 宋孝宗当场就反对 , 因为这个“愍”字 , 意思是使民悲伤 , 这个就有暗含影射宋高宗赵构的意思 。所以 , 宋孝宗在给岳飞平反这件事 , 始终没有触碰赵构的底线 。我们上面也说了 , 给岳飞平反只是一种手段 , 一种策略 , 虽然孝宗跟岳飞也有感情 , 但是远远比不上他跟高宗的感情 , 也远远比不上大宋江山 。既然没有触碰赵构的底线(赵构的底线是岳飞的死与他无关 , 不能牵连到他) , 那也就没有必要反对 。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因素 , 比如父子感情 , 舆论压力 , 抵抗派和投降派的实力对比等等 , 这里就不展开了 。

创作不易 , 请大家帮我点赞 , 鼓励鼓励我!!!!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明显是打赵构脸,健在的赵构为何不反对?
文章插图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明显是打赵构脸,健在的赵构为何不反对?
文章插图

其他网友观点

南宋高宗赵构 , 历史对其评价不高 , 认为他是一个卖国求荣、冤杀忠良岳飞的昏君 。赵构共在位35年 , 其中有一多半时间在迁都、逃跑、躲藏 。被称作“逃跑皇帝” 。这样一个窝囊的开国皇帝 , 历史上确实极为少见 。赵构20岁即位 , 55岁退位 。退位后当太上皇时间长达25年 , 约占宋孝宗赵眘在位时间的五分之四 。如题所示 , 宋孝宗即位之初 , 立刻下诏给岳飞平反昭雪、贬斥秦桧 , 分明是与赵构的投降政策针锋相对 , 那么 , 此时仍健在的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不反对甚至是干涉呢?我来浅谈一下 , 请大家指正 。

首先 , 赵构对权力属于清心寡欲 , 他的退位是真实的退位 , 并非“垂帘听政” , 操控实权 。

宋高宗赵构从本质上讲 , 受命于危难之间 , 长年生活在逃命之间 , 经历政局极不稳定的南宋危局 , 他所面对的是避免徽钦二帝回归、被金兵灭国又要保住当前偏安一隅的和局的复杂局面 。赵构属于对权力、地位和荣华富贵并不迷恋的清心寡欲之主 , 这从他不断南逃、屡次与金国求和、限制军队抗金等做法可以找到端倪 。赵构是一个满足偏安的无过大野心的帝王 。

赵构退位是真实的退位 , 区别于清朝乾隆皇帝的“假退位、真掌权”情景 。清乾隆帝在位60年 , 退位后对来访的外国使者蛮横的宣称 , 虽然我已退位 , 但大事还是我办!由此让即位的嘉庆皇帝愣是当了4年的“见习皇帝” 。更为令人气愤的是 , 乾隆皇帝退位后竟然不交出玉玺 , 也不搬离皇宫 , 一时间竟制造了一出“传位不传玺”的闹剧 。而宋高宗赵构的退位明显不属于乾隆的恶意退位情况 , 赵构退位后做到真正的不问政、不干政 , 对宋孝宗的施政措施没有任何干涉和左右 。而是确实的颐养天年去了 。

第二 , 赵构签订《绍兴和议》、杀害岳飞 , 遭到南宋军民的一致反对 , 政局动摇 , 赵眘积极主战 , 大有稳定朝纲的中兴之举 。

如题所示 , 赵构为何不干涉赵眘为岳飞平反一事 , 首先 , 赵构在位期间 , 实行卖国求荣的保和政策 , 大失人心 , 重用奸佞秦桧 , 冤杀抗金名将岳飞 , 致使天怒人怨 。其次 , 赵构签订《绍兴和议》 , 出卖国家利益 , 对金称臣 , 屈辱之极 , 遭到南宋军民的一致反对 。其三 , 金国的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大举南侵 , 彻底打脸赵构 , 因此 , 在金兵大军压境的情况下 , 以年老厌倦政事为名退位 , 远离政治是非之地 , 躲避骂名 。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 , 宋孝宗赵眘即位 , 当即为岳飞平反、贬斥秦桧 , 对金强硬 , 坚决主战 。这样做的目的大有挽救时局的意味 。赵构退位后 , 虽说不问政事 , 即使得知赵眘纠正自己也不会干预 , 因为他知道当前大局对于南宋意味着什么 , 大局是政治的生命 , 大局是政治的根 , 赵构深深知道 , 保大局、维稳定对于一个政权的重要性 。

第三 , 赵构退位后不干涉朝政 , 从本质上讲 , 他是一个权力欲不大的帝王 。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明显是打赵构脸,健在的赵构为何不反对?】另一个方面 , 赵构退位后不问政事、不干涉赵眘的处政、施政 , 这从赵眘并不是一个傀儡皇帝就能看出来 。赵眘即位后 , 大力治理整顿 , 对前朝弊政进行全面纠正 , 并不限于平反岳飞冤案 。同时 , 罢免所有主和分子 , 起用虞允文等主战派 , 并连续发动两次对金北伐 , 由此可见 , 宋孝宗赵眘是一个手握实权的中兴之主 。赵眘没有嘉庆皇帝即位后的尴尬 , 也没有像同治、光绪沦为傀儡皇帝 , 足以说明太上皇赵构退位后并未干涉政务 。从赵构退位后的情况来看 , 可见赵构不像乾隆皇帝 , 也区别于慈禧太后 , 是一个权力欲不大的君主 。

第四 , 中国历史的太上皇 , 赵构基本上属于一代仁君 , 重视文化、教育 , 控奢限侈 , 反对大兴土木 。

赵构虽然制造了冤杀岳飞的巨大冤案 , 在位期间大肆实行卖国政策 , 但总体上来说还算是一个性格软弱的文弱皇帝 。赵构定都杭州之后 , 反对大兴土木 , 把皇宫的筹建控制在最小规模 , 杭州的南宋皇宫是历朝皇宫规模最小的 , 赵构生活也极为简朴 , 特别是皇后吴氏也是一个廉洁自律的后宫之主 。赵构自从经历“苗刘兵变”后对军队主将极为忌惮 , 特别是淮西兵变后 , 这也为岳飞的悲剧埋下伏笔 , 赵构遵从宋朝祖制 ,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 对文化教育极为重视 , 屡开科考 。赵构退位后 , 经常去灵隐寺喝茶、会友 , 由此可见他清心寡欲 , 对赵眘实行新政并不觊觎 , 这一点 , 他与历史上其他假退位、真操纵的太上皇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

其他网友观点

宋孝宗为岳飞的平反 , 但并没有在政治上交代清楚 , 有所保留 , 也就是说是给宋高宗留了很多脸面的 。而当时宋孝宗刚即位 , 正准备大干一场 , 虽说宋高宗居太上皇之位 , 但不可能还想以前一样“乾纲独断“ , 这至新皇帝于何地呢?

太上皇这个活 , 并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 退居幕后的同时 , 还要拿捏住分寸 , 继续发挥对朝政的影响力 , 形式上不干预朝政 , 但总能散发出那么一些影响力 , 令新朝廷心生忌惮 。

宋高宗是一个政治斗争经验丰富的人 , 他知道自己现在所扮演的角色 , 只要不是触及底线的事情 , 他并不会干预 , 而宋孝宗登位 , 靠的也是宋高宗一人之力 , 所以双方之间“父慈子孝” , 在岳飞平反昭雪的事情上 , 并没有出现什么令双方生出嫌隙的事情来 。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明显是打赵构脸,健在的赵构为何不反对?
文章插图

岳飞死时 , 正是主和派长期把持朝政的时代 , 宋高宗本人也不愿意打了 , 或者说他启用主和派主要目的在于收拢兵权 , 所以岳飞这个主战派旗帜性人物必须死 。

岳飞一死 , 整个朝廷都是主和派说了算 , 主战派被迫害殆尽 , 但政治之道 , 并不可能一直都是一种思潮得势 , 总会根据时事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

绍兴二十年(1150)后 , 形势大变 , 完颜亮篡位 , 志在吞并南宋 , 积极备战 , 到了绍兴三十一年(1161)准备就绪 , 灭宋之谋不再遮掩 。

这对南宋朝廷而言 , 意味着此前长期奉行绥靖主义屈辱求和政策彻底破产 , 主和派误国罪昭然若揭 , 主战派重新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 , 朝廷上下皆是一片积极备战的声音 。

当时的太学生们就为应对危机献计献策 , 他们要求宋高宗下罪己诏 , 正秦桧之罪 , 凡是当初主和的悉数论罪正刑 , 同时恢复岳飞的爵位 , 录用他的子孙 , 以振军心 , 激忠义之气 。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明显是打赵构脸,健在的赵构为何不反对?
文章插图

大敌当前 , 赵构的压力还是蛮大的 , 但他只是下诏把蔡京、童贯、岳飞、张宪的子孙家属从看管状态给放回了家而已 。算是略显仁慈 , 表示表示以平息舆论 。

紧接着 , 完颜亮四路伐宋 , 结果三路被宋军击败 , 而他从弟完颜雍在东京(辽阳)称帝 , 军心动摇 。可完颜亮绝不肯败时无功而返 , 他准备渡江先取南宋再北上于完颜雍抗衡 , 结果 , 被虞允文大败采石矶 , 而他本人也被叛将缢杀 , 伐宋之战不了了之 。

这一战 , 南宋一改往日窝囊之气 , 重振声势 , 主战的声音就更响亮了 , 大概在一片主战声音的包围中 , 宋高宗也有点吃不消 , 或者心虚什么的 , 便于次年退位 , 让皇太子登基 。

宋孝宗是在当时主战派声音最响亮的时候登基的 , 这个时候也是宋高宗声音最微弱的时候 , 而宋孝宗本人也胸怀大志 , 矢志向金国复仇 。看着全国上下抗金形势这么好 , 自然要在大势之下 , 先做那么几件提心气的事情 , 为之后北伐中原打好基础 。

首先第一件事情 , 自然就是为岳飞昭雪 。只有为岳飞恢复了名誉 , 军队士气才能更加高涨 , 忠义为国的思想才能得到重新伸张 。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明显是打赵构脸,健在的赵构为何不反对?
文章插图

但是宋孝宗再怎么搞 , 也要顾及宋高宗的面子 , 所以在为岳飞昭雪这件事情上 , 他是很精明的 。

他没有对岳飞的冤狱重新审查核实 , 也就是不追究制造冤案者的责任 , 而是追复岳飞的官职 , 访求后人录用 , 过了五年 , 为岳飞建庙 , 到了淳熙五年你(1178)经过一番调研讨论 , 追谥岳飞为”武穆“ 。

宋孝宗的平反工作做得很含糊 , 承认岳飞死于冤狱 , 但在告词中又不肯明言直说 , “会中原方议于櫜弓 ,而当路力 成于投杼 ,坐急绛侯之系 ,莫然内史之灰 。” , 用了西汉周亚夫的冤狱来喻指岳飞 , 却又不肯明言之说 。

朝廷既没有公开承认错误 , 分清是非曲直 , 还岳飞清白 , 也没用追求相关人员的责任论罪 , 只是简单做了个“平反” 。宋孝宗对岳飞之死定的调子是“坐事以殁 ” , 含混不清 , 十分隐晦 。

而且 , 淳熙五年时决定追谥岳飞时 , 起初拟定的是“忠愍 ” , 使民悲伤曰‘愍  , 拟文中表达的意思就是 , 岳飞的死让老百姓悲伤啊 , 而且还说“彼忌功嫉能者方相与 谋孽厚诬 ,以媚权臣 ,乃罢本兵 ,兴罗织 ,致坐事以没 。嗟乎 !”

什么 , 岳飞的死让百姓恸哭 , 朝廷还有权臣诬陷他!宋孝宗看过之后 , 很不满意 , 这不就是说老头子宋高宗不得民心 , 执政水平也有问题 , 朝廷还存在奸臣 。这要是让老头子看到了 , 非给气出毛病来 。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明显是打赵构脸,健在的赵构为何不反对?
文章插图

于是下旨重新拟定 , 议谥官们很好地领悟了宋孝宗的不满之处 , 遂改为“武穆” , 对岳飞死于冤狱的事情只字未提 , 同时 , 就是这个事情还花了两年的时间 。

综上 , 宋孝宗对于岳飞的平反工作更多的是政治需要 , 或许他内心是认可岳飞的功绩的 , 但他的皇帝之位来自宋高宗 , 没有宋高宗就没有他的今天 , 无论从忠义 , 还是孝道来说 , 他都不能够破坏老爷子的形象 , 因为老爷子形象坍塌了 , 那么他的政治权威也会受到打击 。

所以给岳飞平反只能做到这么个程度 , 官方认可岳飞功绩 , 振奋一下军心民心为北伐做准备 , 对其冤死只字不提 , 刻意淡化 , 便能维护赵构的名声和形象 , 简直是一举两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