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五篇推荐

《音乐之声》讲述了修女玛丽亚到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 , 并和上校的7个孩子很快打成一片 , 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 , 并与玛利亚之间产生了感情的故事 。接下来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 ,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一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五篇推荐】不久前 , 我又重看了一遍《音乐之声》 。虽然这是部老片子 , 但是每次看还是会有新的感觉 。
故事发生在维也纳 。善良活泼的修女玛利亚被修道院派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的家中 , 给他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 。玛利亚刚来时 , 孩子们并不欢迎她 , 因为他们觉得:谁都没法跟自己的妈妈相比 。玛利亚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 , 逐渐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 最终她不但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 , 也赢得了特拉普上校的心 , 他们成为了一家人 。他们与纳粹军官斗智斗勇 , 在修道院修女们的帮助下逃出国境 , 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
这部影片不仅画面美 , 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它的音乐 。孩子们为欢迎男爵夫人的到来 , 唱起了玛利亚教给他们的歌《音乐之声》 。上校无法相信这歌声会是孩子们唱的 , 自从他们的妈妈去世后 , 家里的气氛全变了 , 不再像以前一样充满欢笑 , 整天死气沉沉 , 就像一座军营 。是玛利亚改变了一切 , 家里那久违的歌声和温馨又回来了 。一曲歌罢 , 一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看到这个场景 , 谁不为之感动?
玛利亚初次离开修道院时 , 对未来很迷茫 。她给自己打气:上帝关上了一扇门 , 他又会在别处开一扇窗 。这句话触动了我 , 我们在困难面前 , 不要胆怯 , 不要轻言放弃 。玛利亚面对感情的困惑 , 逃回修道院 。院长嬷嬷鼓励她 , 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情感:翻越每一座山 , 上溯每一条溪 , 追寻心中的彩虹!玛利亚重新回到上校家中 , 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披着洁白的婚纱 , 随着音乐的脚步 , 玛利亚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幸福 。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
这部片子比我爸爸年龄还大 , 里面的歌曲都特别优美 , 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音乐之声》 , 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 , 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限深情的《雪绒花》 , 欢乐有趣的《哆来咪》 , 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 , 再见!》等等 , 我都特别喜欢 。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二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长 , 成人有成人们自我的思维方式和世界 , 有如玛丽亚热情奔放 , 对音乐和大自然的爱好与执着 , 有如上校对自我国家的忠诚与信仰 , 亦然 , 孩子们也有着自我的思维和所向往的世界 , 不是巧克力玩具 , 而是自由与梦想 , 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掌声和认可 。
音乐之声是一部十分着名的电影 , 欢快的音乐 , 平凡的生活 , 在这平凡中又演译着不平凡的执着 , 玛丽亚对自我生活的执着 , 对感情的执着 。不禁让我想起在现实的生活中 , 人们遇到许多的困难时总是逃避 , 而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 , 我们应当向玛丽亚一样 , 勇往直前 , 追寻自我所想要的东西 , 即使是失败也无怨无悔 , 因为人生没有永远不败 。
孩子们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 , 影片里的孩子们各自有自我不一样的性格 , 爱好和梦想 。他们不愿意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 , 总设法捉弄历届的家庭教师 , 使他们呆不下去 。对玛丽亚自然也不例外:一会儿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会儿趁她不备将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 。但玛丽亚自我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 , 她能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 。
她引导他们 , 关心他们 , 帮忙他们 , 赢得了他们的信任 , 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 , 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 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 , 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他们唱歌 , 从“多 , 来 , 米”学起 , 直到排练歌曲 。于是这个家庭平添了笑语、欢乐和生气 , 充满了音乐之声 。
音乐感动的不仅仅是孩子 , 上校 , 一个对自我和对别人都有着严格要求 , 又有些沉醉于以往的男人 , 听到音乐后 , 激起了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情感 , 无法掩饰的忘我 , 轻轻的哼着 。音乐不仅仅改变了孩子 , 也改变了上校 , 从此变得更有人情味 。
电影的结尾上校决不背叛自我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 。临别之际 , 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喜爱的歌 , 雪绒花 , 雪绒花 。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 , 玛利亚默契地接唱下去 , 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 。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 。
上校家庭对音乐的热爱让我感动 。里面美丽动听的歌曲使我了解到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 它没有国界 , 不分种族 。其中我最喜欢的歌曲是雪绒花 。它出此刻整个影片的最终 , 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下 , 剧场里的气氛异常残酷 , 上尉一家人演唱的这首歌曲就像在污泥中洁净的花朵 , 让人看到期望和春天 。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三
这个星期我们所看的一部电影是一部叫做《音乐之声》的电影 ,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部老片子 , 是一部外国电影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爱唱歌的修女的家庭教师经历 , 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 让我来告诉你吧!
这位修女的名字叫做玛利亚 , 玛利亚在很多修女的眼中可以说是一个做事拖拖拉拉的人 , 做什么事都迟到 。修女院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 就把玛利亚调出去做家庭教师 , 玛利亚当然不情愿 , 所以一路上都好害怕 , 但是她不停的鼓励自己 , 可是当她到达她所教的地点后 , 她的自信荡然无存 , 因为 , 她要教的人是一位上校的孩子 , 她小心翼翼地走进去 , 她误打误撞来到了一间没人的屋子里 , 她四处张望着 , 突然 , 一个管家出现在她面前 , 管家将她请了出来 。上校出现了 , 他认真仔细地打量着玛利亚 , 接着 , 上校一拿出一个哨子 , 他吹响了哨子 , 紧接着 , 有七个孩子依次从楼上跑下来 , 并且按顺序站好 。
玛利亚看着他们 , 感到有些高兴 , 因为她开始喜欢上这些孩子们了 。渐渐的 , 玛利亚开始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 , 并且开始教学 , 因为玛利亚爱好音乐 , 所以她教的就是音乐 , 她带领孩子们学起了音乐 。首先 , 她将这七个孩子分成了不同的七个音阶 , 从小到大排列 , 分完了以后 , 她就教他们唱歌 。我说过 , 玛利亚是一个超脱世俗的人 , 她不会像别人教音乐一样 , 把孩子关在家里 , 她整天带着孩子们出去体验生活 , 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 。但是 , 这让那位上校很不高兴 , 因为这让他丢尽了脸面 , 上校的孩子 , 尽然和一个教师整天在外面疯玩 , 这能不让他丢脸吗 。
终于 , 上校这次爆发了 , 玛利亚这次带着孩子们在湖里划船 , 看见上校来了 , 兴奋的向他招手 , 结果船翻了 , 他们掉进了水里 , 当他们从水里游上来时 , 上校已经忍耐到极点了 , 上校一气之下 , 说要将玛利亚解雇 , 玛利亚尤为震惊 , 她感到失望极了 。就在这时 , 上校听到了从家里传来的歌声 , 上校停止了对玛利亚的训斥 , 开始追寻歌声的来源 , 他疾步走回家 , 看见他的孩子们正在唱歌 , 他感到非常的欣慰 , 就问是谁教他们的 , 上校的妻子将头一撇 , 朝着玛利亚的方向望去 , 上校立刻明白了 , 连忙跑过去向她道歉 , 并且要求她留下来 , 玛利亚很高兴她能留下来 , 但是 , 这时的上校夫人可吃醋了 , 因为 , 她不能忍受他的丈夫和另一个女的那么亲近 。
在这以后 , 玛利亚还让上校的孩子进行了木偶剧表演 , 等等一系列活动 。我们的电影就放到这里 , 老师告诉我们 , 最后玛利亚和上校结了婚 , 而且还进行了一次逃亡之旅 。看完这部电影 , 我知道了 , 没有你做不到的事 , 只有你想不到的!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四
再次重温了经典的音乐片《音乐之声》 , 依然被影片中温馨、感人的情节深深打动 , 回味无穷 。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战争前期的动人故事 , 修女玛利亚被修女院长派去一位海军上校的家中当保姆和家教 , 照顾上校的七个孩子 , 刚开始他们不欢迎玛利亚的到来总是捉弄玛利亚 , 经过几天的相处玛利亚成了他们的好朋友 。
上校非常严厉 , 非常冷漠最终也被玛利亚的善良、纯真所感染 , 所感动 , 结合成了家庭 。不久之后美好的生活随着纳粹党占领奥地利而破灭 , 由于对纳粹的不满他们与纳粹军官斗智斗勇 , 在修道院修女们的帮助下逃出国境 , 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
音乐也是这部片子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 , 贯穿了整部影片 , 我想导演之所以用《音乐之声》来命名 , 可能是因为故事发生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吧 。影片中或高昂、或低沉的节奏 , 或吟咏、或叙述的歌声 , 还有那幽默风趣的表演不仅吸引住了人们的眼球同时也吸引住了人们的耳朵 。
故事背景是是战争年代 , 奥地利人依然是那么乐观、坚强 , 战争的间隙还忘不了舞会、音乐会 , 因为音乐是他们的生命 , 是他们战胜敌人、战胜困难力量的源泉 , 看来音乐在他们心中的魅力是无穷的 。
细节决定成败 。这部影片中有许多细节的地方让我印象深刻 , 比如说玛利亚刚到上校家的第一天 , 孩子们就在她的口袋里塞青蛙 , 晚饭时在她的座椅上放松球 。玛利亚的做法很值得令我们学习 , 她的聪明、机智、大度实在令我钦佩!她有一颗理解孩子的心 , 有关爱孩子的情 。
她把孩子当孩子看 , 不仅能容忍他们做的一切 , 而且能教育引导他们该怎么做 , 在这里我想把玛利亚在餐桌前对孩子们说的那段话拿来与大家共享:“我想谢谢你们每一个人把那件礼物放到我的口袋里 。
你们一定体谅到我来到一个家庭的不安 , 我多么想不被当外人看待 , 你们体贴入微 , 使我一到就感觉到那么温暖、幸福和快乐 。”听了她的话 , 有几个孩子竟然哭了 , 大概是他们感到太惭愧了 。因为他们做得很过分 , 而玛利亚却在上校面前替他们保密 , 说了那么一段充满希望的话 , 这怎能不令孩子们羞愧万分呢?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玛利亚的教育方法值得每个老师去借鉴 , 更值得我们每一位接受新班级、新挑战的老师学习!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五
《音乐之声》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 , 老实说 , 我并不喜欢音乐剧这种演的好好的突然唱起来的模式 , 因此在电影的开始 , 我并不怎么关注 。但随着剧情的发展 , 一首首耳熟能详的音乐渐渐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
最为感慨的是玛丽亚从最初的受孩子们刁难、排挤到最后的获得孩子们的喜爱和信任 。其实在玛丽亚之前有十二个家庭教师被孩子们排挤而呆不下去 , 那么为什么玛丽亚却能够成功?
在分析这个原因之前 , 我们先来分析下上校的家庭模式 。
上校是奥地利的英雄 , 但心爱的妻子却去世的很早 。在妻子死后 , 上校怕音乐勾起他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而徒增伤悲 , 因此禁止家中再出现音乐 。并且对七个孩子像训练水兵一样军事化管理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 , 上校家庭中的父母模式是权利主义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明确的想法和概念 , 他们毫不犹豫地制定规矩和条例 , 告诉孩子该做什么 。他们强调控制和顺从 。”当然这种父母模式很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 。
爱的给予和良好的沟通是健康的家庭的两大特点 , 而在上校的家庭中 , 这两大特点都缺失了 。上校只是对孩子们进行着控制 , 并没有给孩子适当而应该的关爱 。像他的大女儿 , 已经十六岁了 , 她有了自己喜欢的人 , 也快要变得成熟了 , 但上校却一点都没有注意到女儿的这种变化;他的大儿子已经成长为一个真真正正的“man”了 , 他想要独立 , 而不是受到上校的控制 , 显然上校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还有上校对所有的孩子都是同一标准 , 完全没有考虑到他们之间的差异性 。而且上校根本就没有试图去了解他的孩子们 , 不去跟他玫通 , 不了解他们的需求 , 只是一味的.控制 。孩子们很渴望得到来之父亲的关爱和沟通 , 但作为父亲的上校并没有满足他们 。孩子们在情感上是缺失的 。
而玛丽亚充分地理解和关爱这七个孩子 , 给予他们爱和情感的支持 , 跟他玫通 , 了解他们 , 这样自然而然的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和认可 。在玛丽亚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 , 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到两种关键因素:音乐和游戏 。
先说下音乐 。在孩子们的母亲去世之前 , 豪宅里面充满了音乐 , 充满了笑声 , 而在上校的控制下 , 不允许房子里出现音乐 , 我们不难想象孩子们对音乐是多么的渴望 。而玛丽亚带来了音乐 , 迎合了孩子们的需求 。但音乐的魅力远远不止如此 , 音乐是感情的一种宣泄 。高兴的时候 , 我们可以借助音乐来抒发;伤心时 , 我们也可以借助音乐来发泄 。在音乐声中 , 孩子们不仅找到了久违了欢乐 , 也找到了来至玛丽亚的情感支持 。
再说下游戏 。孩子们天性好玩 , 但上校的管理模式 , 孩子们没有游戏的机会 , 这样扼制了孩子们的天性 。而玛丽亚呢?她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游戏服 , 带孩子们去市集游玩、去阿尔卑斯上野营、去湖中泛舟、去爬树......让孩子们尽情的玩 , 给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 当然这样孩子们也能学得更有效率 。这也很符合学习理论:“游戏可以提高社会化的程度 , 激发了创造力 。它提供了一个学习互动技巧、体能以及智能的环境 。”
看《音乐之声》 , 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内容:有的人看到的是自由与控制的斗争;有些人看到的是爱和音乐的作用;有些人看到的是对邪恶势力的不屈......而我看到的是:在人成长的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发展的规律 , 只有遵循这种客观的规律 , 才能健康的成长!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五篇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