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作为康熙皇帝的儿子,想当一个无忧王爷无疑是白日做梦 。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文章插图

纵观整个清朝历史,若论起皇子争夺嫡位的激烈程度,莫过于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之间发生的“九子夺嫡”,九个皇子竞争起来,那可谓是明枪暗箭,着实令人防不胜防 。

尤其是电视剧《雍正王朝》播出后,让我们更为直观地看到了这一段历史,“九子夺嫡”期间几方人马怪招、奇招频出,让人在捏了一把汗的同时,又大呼精彩 。

不过,在了解这一段历之后,不少人就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这九个皇子非要争得你死我活,做一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一生富贵清闲不好吗?

事实上,在当时的情况下,争与不争完全由不得他们,换句话说,就是他们必须得争,一定得争 。

更重要的是,作为康熙皇帝的儿子,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无忧闲散王爷,那几乎是痴人说梦,身为父亲的康熙皇帝,也不会允许更不会同意自己的儿子如此“废物” 。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文章插图

为什么要头破血流的争皇位?用康熙皇帝爱吃的一道菜就很能说明问题 。

康熙在位时,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吃鲥鱼,按说一个皇帝喜欢吃鱼,那岂不是想吃多少就有多少?但这鲥鱼,却并不是一般人想吃就能吃的 。

鲥鱼的主要产地,分布在长江下游,大致在福建、浙江、广东一代才有,并且,数量极为稀少,只有在每年的春夏之交才会出现,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鲥鱼娇贵的很 。

娇贵到什么程度呢?一旦离开水,鲥鱼就会在短短几分钟内死亡,而这个时候吃起来,口感就大打折扣 。

而康熙喜欢吃鲥鱼,则是喜欢它的鲜,要知道,清朝的首都在北京,距离鲥鱼的产地,最近也得三千里左右,那么如何才能让皇帝吃上新鲜的鲥鱼呢?

当时的做法是,负责打捞鲥鱼的官员们,会提前准备一个大冰窖,只要鲥鱼打捞上来,不等它入网,就马上放入冰块之中,同时,为了让冰块化的慢一些,还会在上面抹上猪油,准备妥当后,快马加鞭,往京城赶去 。

那么说,需要多久才能送到紫禁城呢?答案是三天,只需要三天,御膳房就能为康熙皇帝炖上一锅味道鲜美的鲥鱼汤 。

而在古代,哪怕是八百里加急的军报,三天也走不了三千里的路程,但就因为皇帝喜欢这道鲥鱼,下面的人硬是跑出了比八百里加急还要快的速度 。

但这背后,所付出的代价无疑是巨大的,跑死多少匹马,类似多少个人,这一切只为了满足皇帝的口舌之欲 。

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就是为了说明皇帝和王爷的区别,如果只是一个王爷,这新鲜的鲥鱼汤怕是只能想一想了,也只有成了至高无上的九五之尊,原本很多不可能的事情,才会变得可能 。

这就是为何古代那么多的王爷,梦寐以求的想当皇帝的最根本原因 。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文章插图

可能有的人会说,那我不想当皇帝,我也不想享受这个特权,就想当一个富贵闲人,如果你是在其他朝代,倒还有这个可能,但如果你在清朝,尤其是康熙朝,绝无这个可能 。

众所周知,满清发迹于白山黑水,但在入主中原后,虽说对汉文化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但为了更好地进行统治,又不得不深入的学习汉文化,而对于皇子们的教育中,汉文化更是必不可少的课目之一 。

在清朝,不管你是储君也好,还是皇子也罢,每个人接受的教育都是一样的,从六岁开始,这些皇子就要开始读书,学习的内容包括满、汉文化之外,还有弓箭和骑射,一天下来,基本上都安排的满满当当的 。

在这种学习制度和氛围下,清朝早期的皇子,不能说个个满腹绝伦,但几乎没有不学无术之人,尤其是一向以严厉著称的康熙皇帝,他的皇子皇孙更是一个纨绔子弟都没有 。

也就是说,在康熙朝,皇子们从小就没有当咸鱼的机会,不学习那就等着挨骂吧 。

因此,在这种氛围下培养出来的皇子,差不多都有一定的能力,像参与“九子夺嫡”的几个阿哥,随便哪一个,放在其他朝代,也都能独当一面 。

自身有一定的能力,就自然会有政治抱负,而当康熙废除原太子胤礽后,就意味着其他皇子们都有了去争九五之尊的机会,面对这种巨大的诱惑,基本上很少人能一笑了之,何况是这些有政治抱负的皇子们呢?

并且,清朝不像明朝,没有嫡长子继承权这一说,只要皇帝喜欢,谁都有可能成为储君,不用造反就有机会成为下一任皇帝,这么好的事情摆在面前,为何不去搏一把?

因此,在康熙的众多皇子中,除掉那些早夭的和未成年的,以及部分因为身体残疾或者没有接受系统教育的皇子之外,其他有能力和有资格的皇子都会参与到夺嫡的大战中,不是他们想争,而是没有机会当无忧无虑的王爷 。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文章插图

首先,皇家不养闲人,既然不闲,也就不可能无忧无虑

清朝的王爷,和其他朝代不一样,比方说明朝,皇子们封王后,就会到各地就藩,但清朝的皇子,不管你愿不愿意,如果没有旨意的话,一辈子都要待在京城 。

既然待在京城,那自然就会有工作要做,能力强的负责某个部门,比如雍正在还是皇子时,就曾经负责过一段户部,还有皇十四子,因为有带兵的能力,就被封为大将军王,代替康熙出征 。

能力差一点的,负责一个具体的工作,再次地去干文书、侍卫等,总之不会让你闲着,哪怕是清水衙门,也得给你安排个职务 。

如果某个皇子消极怠工,导致工作干不好,还有可能遭到责罚,清朝对于高级宗室的要求相当严格,稍微一点错误,就会马上遭到训斥,轻则禁足,中则夺爵,大则圈禁,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都会导致被责罚,哪一个皇子不是战战兢兢?

在这种情况下,还谈什么无忧无虑,能把份内工作做好,不被责罚已经是烧高香了 。

其次,为了自己日后能舒坦一点,不被别人干掉,就必须要争

“九子夺嫡”发生期间,不管是哪一方,为了上位都使出了浑身的解数,而为了打击对方也进行了各种挖坑,这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得罪了自己的兄弟 。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文章插图

像雍正登基前,最大的对手之一,就是以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以及皇十四子组成的“八爷党”,双方在对抗期间,各种明枪暗箭,甚至多次几乎至雍正于万劫不复之地,因此,雍正才会在登基后对“八爷党”进行逐一打击和报复 。

正是因为雍正胜出了,他才能能力进行报复,如果雍正最终没有胜出呢?那他就会成为被打击报复的对象 。

虽说在电视剧中,康熙皇帝临终前,拉着雍正帝的手说要雍正善待自己的兄弟,但政治斗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雍正帝最终还是没能做到善待“八爷党”的人 。

同样的,如果是老八登基,那么想必也不会轻易放过雍正,甚至比雍正对他更加残酷 。

这个时候,你还敢做一个无忧的王爷吗?你能保证在与其他的皇子相处中,一点都没得罪过他吗?假如日后这个皇子成了皇帝,那么一旦他不经意想起来你曾经得罪过他,那么,收拾你的分分钟的事情 。

所以说,要想过得舒坦,只有自己当上皇帝,这样才不至于被打击报复 。

还有,无忧无虑的咸鱼也不那么容易当的

雍正帝有个儿子名叫弘昼,是出名的“咸鱼王爷”,一首《金樽吟》表明了自己无意于皇位,并且,在乾隆登基后,更是放浪形骸,为的就是让乾隆放心 。

据记载,弘昼十分热衷给自己置办丧礼,时常会命令府上的家仆,像模像样的给自己来一场丧事,一群人哭天抢地,仿佛弘昼真的去世了一样,而弘昼本人,则坐在一旁边看边喝酒大笑,以此为乐 。

他真的是喜欢给自己办丧事吗?其实并不然,之所以他要这样做,无非是一种生存手段 。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文章插图

在古代,面临皇权时,从来不谈什么亲情,父杀子,子杀父,兄杀弟,弟杀兄,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很少有皇子能置身事外,哪怕是被动,也有可能被卷入这种旋涡中 。

因此,所谓的无忧无虑,并不存在,历朝历代也基本没有真正能做到无忧无虑的王爷,但凡有机会,每一个皇子都想去争一争 。

另外,不能只顾着自己无忧无虑,总得给家人考虑一下

在皇室里,一个皇子的地位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妻子、儿子,甚至包括其生母的地位高低,这个原则不仅是在清朝适用,在其他朝代同样适用 。

皇四子胤禛的生母乌雅氏,因为儿子争气,被康熙晋封为德妃,自此在后宫里有了较高的地位,出来进去都有了很大的仪仗,而在此之前,她仅仅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嫔而已,别说仪仗,平常还要小心翼翼的看人脸色 。

为什么转变如此之大?母凭子贵 。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文章插图

同样,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这么个情节,皇长子胤禔在争储失败后被圈禁,其生母惠妃过生日时,居然连一个前去看望的人都没有,还是乌雅氏于心不忍,过去陪她说了一会话,回来后给胤禛讲起这件事,不由得唏嘘万分 。

这就是几个皇子们为什么要争的原因,如果他们不争,只顾着自己无忧无虑,那么自己的生母,就可能在后宫遭受冷落,甚至遭人欺负,想到这里,不争行吗?

除此之外,还要为自己的后辈儿孙考虑 。

清朝的爵位,除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外,其他爵位都是逐代递减,比方说你是亲王,到了你儿子时,就低一级,是个郡王,再到下一代时,继续递减,直至递减到没有爵位为止 。

到了那个时候,除了腰上有一根黄带子之外,什么都不是 。

而荫及子孙,向来是古代乃至现代的人一个十分朴素的理想,你不能只顾着自己逍遥自在,而不去为后辈儿孙考虑,只有努力去争,才可能让儿孙们永葆富贵 。

哪怕是没能当上皇帝,当一个从龙之臣,不也是好的吗?总比什么都不干,眼睁睁看着爵位一代比一代低好吧 。

当然,这些都是一些外在因素,出发点更多的是站在个人前途的角度来考虑,之所以康熙的九个儿子不愿当一个无忧无虑的王爷,而非要争皇位的主要原因,是康熙希望他们争 。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文章插图

我们都知道,康熙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之一,在他之前,没有一个帝王的寿命能超过他,并且,他的执政时间,也长达六十一年 。

漫长的寿命,以及多年的执政,让他在早年间立下的太子胤礽,不仅年龄越来越大,同时其班底也越来越大 。

这样一来,日趋稳固的太子一党,就逐渐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而团结在太子周围的大臣也越来越多,毕竟都知道胤礽是未来的皇帝,谁不想当一个“从龙之臣”呢?

但带来的问题就是,太子一党隐隐有与皇权抗争的势头,这不管是对于康熙,还是对于古代的任何帝王,都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

万一太子等不及了,逼自己退位怎么办?或者大臣们都跑到了太子那边,自己成了一个孤家寡人怎么办?

要知道,康熙的学识极为渊博,他自然知道历史上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而那些被逼退位的皇帝,几乎没有一个好下场,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唐玄宗李隆基 。

如何才能解决这个威胁呢?自然是不让太子一家独大,而不让太子一家独大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其他皇子们与太子争起来 。

给他们权力,让他们去争,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坐得安稳,才能笑到最后 。

如果把“九子夺嫡”比作一盘棋的话,那么康熙就是这盘棋背后的棋手,是他挑起了这场斗争,同时也是他在主导着这场斗争 。

所以说,不是这九个皇子非要争,而是在康熙的推动下,他们犹如棋子,不得不争,也正是因为如此,想在康熙眼皮子底下当一个无忧无虑的王爷,基本不可能 。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文章插图

总而言之,如果要当一个无忧无虑的王爷,在别的朝代还有那么一丝可能,但在康熙朝是做不到的,首先康熙对皇子的教育就极为严格,不会任由其成为一个纨绔子弟,因此,这些从小就接受精英教育的皇子都心怀抱负,另外,清朝的很多制度也促使他们力争上游,还有就是,为了自己的统治和皇权的稳定,在康熙帝的一手推动下,这些皇子也不得不争 。

其他网友观点

夺嫡之争,历朝历代都曾出现过,康熙朝的“九子夺嫡”并不是特例,本质上还是利益之争 。“九子夺嫡”的主角,没有一个省油的灯,各个都是人中龙凤 。是龙,就要翻江倒海;是凤,就要直上云霄 。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文章插图
欲望无止境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绝大多数人,都有一颗向上的心;大多数人的欲望,只会越来越大 。今天有条件喝粥,明天就会想着吃白米饭,接着就渴望山珍海味……普通人尚且如此,王公贵胄因为平台高,胃口只会更大 。

在古代,只有皇帝才能拥有无上权力 。皇帝与皇子,一字之差,却天壤之别 。皇帝可以君临天下,皇子只能俯首称臣;皇帝可以任意而行,皇子只能行君臣之礼;皇帝可以指点江山,皇子只能跪受笔录 。两者看似一家人,却并不在一个层面 。皇子要改变被动的处境,只能想心思坐上皇位,否则,永远只能被压制 。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文章插图

康熙的儿子,都是皇子,起点都高于一般人,离皇位又是近在咫尺 。只要康熙撒手西归,理论上每个皇子都有机会 。说哪个皇子心里不想当皇帝,恐怕很难让人相信,只是彼此的策略不一样而已,有的皇子夺嫡之心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大阿哥、八阿哥;有的皇子以静制动,比如四阿哥 。

康熙的产能比较大,生的儿子又多,但皇位只能传给一个人,这就出现了皇位的供给有限与皇子对皇位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皇位的独一无二的性质决定了,皇子为了当上皇帝,就势必排挤其他兄弟,皇子之间就会出现争端 。这就好比家里只有一套房子,但儿子有很多,分家的时候难免产生纠纷 。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文章插图
皇子绝非池中物

康熙雄才大略,能力超强,他的儿子们,很多都继承他强大的基因 。而且,这些皇子从小就受到严格的训练,长大后都不是等闲之辈 。能够上的了“九子夺嫡”牌局的人,更是狠角色 。

这些皇子,往往并非一个人在战斗,他们的背后,都有各自的利益集团,有的是外公家实力强大,有的是母亲受康熙宠爱,还有的粉丝众多 。这些小团体,彼此联系紧密,早就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皇子周边的人,为了升官发财,很早就为各自的辅助对象而奔走呼号 。比如前期的索额图与明珠,前者支持胤礽,后者支持大阿哥;后来的佟国维也一样,开始支持大阿哥,情况不对就赶紧下注八阿哥 。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文章插图

树欲静而风不止,皇子夺嫡这种游戏,一旦开局了,想下车恐怕也来不及,涉及的人多了,大家已经形成向前冲的惯性 。

康熙的安排,给了皇子希望,让皇位争夺战更加激烈

康熙很早就立胤礽为太子,在正常情况下,由太子继承皇位 。但太子的位置又十分尴尬,他表现过强,容易被皇帝打击;不露两手,兄弟们又不服 。在处理父子兄弟关系时,胤礽确实做得很失败,上头的康熙对其不满意,下头的兄弟也不服气 。尤其是大阿哥,本来就是长子,加上战功赫赫,早就想取代太子,多次给太子挖坑 。

康熙废掉太子后,储位空置,给了其他皇子想象空间 。如果说以前有胤礽碍手碍脚,那现在可谓机会均等,就看谁的手段更加高明 。大阿哥首先发难,想处死太子,结果自己最先出局;八阿哥表现太耀眼,势力太大,又被康熙压制……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文章插图

眼看争斗的苗头过旺,康熙只好先复立胤礽 。但被废过的太子,已经难以被其他皇子认可,加上自己不争气,很快又再次被废 。从此,康熙再也没立过太子 。

储位有人时,争斗不休,储位无人时,争斗的激烈性可想而知,连关在宗人府的胤礽,都盼望着复出,为此还变着法子给外面通风报信 。其他皇子,抱团的抱团,暗中串联大臣的也不在少数 。彼此之间,暗中积蓄力量,都想扳倒对方 。

可以说,正是康熙朝不完善的继承制度,才给“九子夺嫡”生存的土壤 。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文章插图

秋媚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合理的游戏规则,可以将争斗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即使输了,也能平安落地 。但古代皇室的夺嫡,从来没有继承铁律,只有残酷的弱肉强食 。弱者,即使被扶上皇位,也会有朱棣那样的强者取而代之 。

其他网友观点

康熙九子之所以要争皇位,而不是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主要是三方面原因导致的 。

第一,清朝皇子的待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比如说亲王,年俸看似不低,但其实也不算特别高,也就跟耗羡归公后的地方督抚一个水平 。这里你可能会说地方督抚要养师爷、仆人,开支很大 。但问题是一个王爷也有一大家子要养,王府大大小小的开支算下来,其实也不少了 。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文章插图

而且还有一点很关键,并不是所有的皇子都能封王 。嘉庆之前的皇子,封王比例只有不到五成 。就这个比例,还是包括了郡王,以及新皇帝登基后,为表恩德,给皇兄们加封的爵位 。

以康熙儿子举例说 。

24个续齿皇子,活到成年的有20位,最终是11人封亲王,5人封郡王,3人封贝勒以及1名贝子 。看似好像爵位都不低 。

但问题是,康熙在世,只封了4个亲王,3个郡王,3个贝子 。

其余10人,除了废太子胤礽外,都是什么爵位都没有的“光头阿哥” 。他们的爵位,是雍正继位后封的 。

排除掉几个小阿哥,十三、十五、十六阿哥当时的年纪都不小了 。尤其是老十三,康熙病死时已经36岁了,居然还是光头阿哥 。

而光头阿哥的俸禄,每年只有约1000两银子加500石禄米,平均每月还不到百两银子和百石禄米 。

胤祥当时有6个老婆,11个子女 。就这零花钱收入,你觉得他该不该博一把呢?

我觉得但凡对物资有点欲望的人都会 。假如赢了,单车变摩托,雅迪变奥迪 。虽然最终是四哥做了皇帝,但老十三跟着沾光,最终也捞了个铁帽子亲王不是?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文章插图

第二,清朝皇帝对宗室极为苛刻,无忧无虑的王爷,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

清朝跟明朝不一样 。明朝的藩王是皇帝封一块地,在京城长到一定年龄就要就藩,没有圣旨不准进京 。藩王在自己的封地内虽然没有政治权力,但有钱是肯定的 。并且明朝的王爷不准参政,政治权力等于零 。也就是说不用干活 。

有钱加不得参政,只有在这种前提下,王爷才能享受到富贵闲人的生活 。

我们再看清朝的皇子 。

前面说了,清朝的皇子不封爵,待遇低到无法想象,即便封了爵,没有私产,也谈不上有多富裕 。所以“有钱”这个前提,康熙的很多儿子压根就不具备 。

不得参政这方面,清朝虽然没有限制,皇子们可以参政,也可以办差 。但可以办差,就表明皇子别想当富贵闲人了 。

因为皇帝会给你找事做,差事办好了,一切都好,办砸了,等了挨板子吧 。康熙的第二十子胤祎就是典型的倒霉蛋 。

雍正八年,胤祎封贝勒,他没啥追求,就想当个闲散贝勒 。雍正让他去东陵祭陵,他嫌累称病不去,惹得雍正大怒,把他连降三级贬为辅国公 。一直到乾隆继位后才恢复原有爵位 。而乾隆给他复爵也是有条件的,就是让他去给雍正守陵 。

胤祎之前不是称病不去祭陵吗?乾隆就让他下半生都去易县给自己老爹守陵 。他想在京城做个无忧无虑的贝勒爷?美得他呢 。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文章插图

▲爱新觉罗·胤祎,享年50岁,守陵18年 。

还有老十胤?,八爷党争储失败后,他很想当个闲散王爷,但雍正不想让他闲着,让他出使喀尔喀蒙古 。喀尔喀就是外蒙,人烟稀少,蛮荒之地,胤?不想去受罪,就扯理由不去,后来被训斥一顿,还是去了,但在半路上又撒谎说有圣旨召他回去,就又没有去成 。这件事后来让雍正知道了,直接下旨把胤?逮捕,整整关了十四年后,才由乾隆下旨释放 。

胤祎、胤?并非孤例,有清一朝,几乎所有皇子都要办差 。八旗事务,各部院事物,以及祭祀,守陵、出使等等,皇帝手上有办不完的差事 。一个皇子无论能力如何,年龄如何,兴趣如何,皇帝都可以给他安排工作 。

不喜欢兵事,可以,那就负责文案工作 。也不喜欢舞文弄墨,可以,那就拿把刀到紫禁城站岗;身体不好站不动,可以,那去管理无关紧要的小机构,比如胤祎,去给皇帝看坟头 。那个工作压根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 。

总之,生在清朝,皇子们就得办差,不办还不行 。不办差就是慵懒,就是对皇帝有不可告人的不满情绪 。敢对皇帝不满?那就交给宗人府议处,革爵、圈禁、罚款,有的是办法收拾 。

事实上,清朝大部分皇子都被整过 。皇帝因为一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就可以把自己的兄弟夺爵,从上到下剥的一丝不挂 。

所以清朝皇子能不能做无忧无虑的王爷,还真不是看他们的态度,而是看皇帝的心情 。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文章插图

第三,储君之位虚悬,对皇子而言,诱惑实在太大了 。

康熙废太子之前,除了胤礽,其他人其实确实只想当个王爷,毕竟胤礽投胎投的好,是从赫舍里皇后的肚子里爬出来的,刚满周岁就成了太子 。

而所谓太子就是未来要做皇帝的人,其他人压根没有什么盼头,只能拍太子马屁,以求日后老爹死了,新皇登基也能有个好归宿 。

可谁知道康熙当皇帝当久了,犯了和当年汉武唐宗一样的毛病,成天疑心太子惦记着自己的龙椅 。而胤礽当太子当久了,被手底下人捧得心态也不正常了,也觉得龙椅该换他坐坐了 。

于是时间一长,父子离心,康熙的心里就落下个疙瘩,觉得胤礽不可靠,就把他废了 。

前面说了,康熙皇子待遇一般,人生前途也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再加上清朝皇子有参政权,身边有班底,外地有爪牙,掌握了部分实权 。

所以当胤礽被废黜后,对于有追求、有资本的皇子来说,大家都是庶出,谁也不比谁的血统高贵,不赶紧博一把还等什么呢?

赢了,单车变摩托,大哥当皇帝,小弟们也能跟着沾光 。你看雍正的小弟,老十三封铁帽子亲王,老十六封铁帽子亲王(过继到庄亲王一脉,捡了个铁帽子亲王),老十七虽然不是铁帽子,但也是拿双份工资的亲王 。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博赢了,不止是一个人享福,子女都能跟着一起享福 。

清朝爵位递降制度,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很多人都漏了一点,那就是清代除了嫡系爵位递降之外,庶出子嗣获爵也是极其苛刻 。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文章插图

通常来说,一个亲王,如果没有加恩,除了嫡子能袭郡王爵外,其余的儿子最高只能封不入八分辅国公,小妾生的更低,只能封三等辅国将军 。而且想得到这个垃圾爵位,还得先去考试,考及格了才能获封 。

对比一下胤祥和混日子的老五胤祺,就知道差距了 。

胤祥的九个儿子,除了四个夭折外,其余五人的爵位是亲王,郡王以及三个贝勒 。

而胤祺的七个儿子,除了两个夭折外,其余五人的爵位是亲王,贝勒,镇国将军以及两个奉恩将军 。

【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要争皇位,当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都是康熙的孙子,差距这么大,当爹除非是真的把社会看开了,否则不为了自己,为了儿子也会去博一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