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缅战役缅甸用了燧发枪打得当时只有火绳枪的清军落花流水,为何乾隆拒绝使用燧发枪?

乾隆自称“十全老人”,是因为按照他的算法,他执政期间曾发动过10次平定边疆叛乱的战争,在《十全记》称为“十全武功” 。
在乾隆的“十全武功”中,1762-1769年的清缅战争赫然在列 。
不说别的战争,单独以清缅战争来说,也是乾隆武功中争议最大的一场,即使是乾隆晚年回想起清缅战争,也不得不说“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 。”
清缅战役缅甸用了燧发枪打得当时只有火绳枪的清军落花流水,为何乾隆拒绝使用燧发枪?
文章插图
以清朝的体量面对一个中南半岛的小国,按理来说,不吊打都不算胜利,可是从1762年到1769年七年时间里,清缅先后发生四次战事,对清廷来说每一次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
第一次战事规模不大,清军绿营不过三千,缅方人数可能更少,由于没有实现乾隆预想的“穷力追擒,捣其巢穴”目标,云贵总督刘藻被降职后,随后自杀而亡 。
第二次战事维持在云贵层面,乾隆任命八旗出身的边疆大学士杨应琚由陕甘总督移任云贵总督,主持对缅甸战事,这一次,进展异常顺利,成功将缅军驱逐出云南(也可能是撤退) 。
杨应琚精神为之一震,调集一万四千余人的队伍主动入缅作战,打算彻底击垮缅甸,让缅甸彻底臣服,想的是挺好,打的很糟糕,最终杨应琚因为谎报军情,被乾隆召回京城赐死 。
清缅战役缅甸用了燧发枪打得当时只有火绳枪的清军落花流水,为何乾隆拒绝使用燧发枪?
文章插图
在前两次的作战失误后,清廷已经意识到,依靠云贵一省的军队难以解决对缅甸的战争,第三次战事,调任外戚亲贵明瑞为云贵总督,并且总外围调集两万五千人,两路进攻缅甸,结果立功心切,孤军深入,却被缅军包围,以极大的牺牲才得以突围,但是明瑞却战死缅甸 。
第四次战事中,乾隆彻底意识到缅甸实力之强,但是以乾隆较为叛逆的性格来看,越有挑战的事情似乎越有动力,当时缅甸已经求和,但是乾隆非要硬碰一下,不然以后写《十全记》的时候,真的不好写!
如果说第一次战事局限于清缅边境,第二次是云贵对缅甸,第三次是西南对缅甸,第四次绝对是放到了大清国对战缅甸的高度,这一次,似乎不击败缅甸誓不罢休 。
在三军主帅方面,乾隆安排了最信任傅恒,并且在太和殿亲授敕印,并把自己用的甲胄赠给傅恒,以表示对他的信任和期望 。
尽管傅恒率领的清军在正面战场上不属于缅甸,但是也陷入僵持局面,傅恒也因为染病去世 。
清军四次对缅作战,四位统帅全部因此而亡,实在是让人唏嘘,最终勉强达成和解,正式停战 。
以保卫边疆的角度来说,清缅战争还算成功,但是以一场两个国家的战役,清朝未能彻底击败缅甸,其实是很丢人的 。
之所以清军屡屡不能得手,主要原因不是清军不敌缅军,而是缅甸境内热带雨林环境特殊,清军主力大多北方人,无法适应这种气候,缅甸采取的是坚壁清野,以游击作战的风格,采取诱敌深入,骚扰作战,切断补给的方式 。
使得清军在热带雨林的气候中,大规模爆发瘟疫,造成大规模非战斗减员,损兵折将 。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清缅战争结束后,一些参加过清缅战争的将领,曾向乾隆表示缅军的火器优于清军,因此建议乾隆向西方购买这种枪支,但是乾隆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已经对缅甸战争失去兴趣,因此未予以重视 。
清缅战役缅甸用了燧发枪打得当时只有火绳枪的清军落花流水,为何乾隆拒绝使用燧发枪?
文章插图
当时清军采用的火枪全是火绳枪,这种枪比直接燃烧火药的传统火器有着很大的优势,直接通过引线就能点着 。
火绳枪在明清战争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但是在清缅战争中落入下风,主要原因是,热带雨林太潮了,火绳枪的引线绳受潮后无法点燃,大大影响了发射率 。
这就好比在雨天放鞭炮,一旦引线潮湿,炮就不响了 。
清缅战争中,清军吃亏在应用火绳枪,而缅军却大规模从英国购买了燧发枪,燧发枪也是利用火星引燃火药,但是在引火方式上,告别引线点燃,而是采取火石打火机的方式,利用扳机使得火石摩擦起火,从而引燃火药 。
相对于火绳枪,燧发枪的优势是,操作简单,在潮湿的环境下内部引火的发射原理使得发射率更高 。
如果清军也能够装备燧发枪,虽然说对整体战事不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但是也会影响战事的发展 。
说到底,还是乾隆的战略思维不行,清朝对于缅甸的战争不应该着手于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应该放宽战争的期限,采取拖延战术,拖垮缅甸经济,最后在一举击败缅甸 。
清缅战役缅甸用了燧发枪打得当时只有火绳枪的清军落花流水,为何乾隆拒绝使用燧发枪?
文章插图
这就好比隋炀帝攻打高句丽,派遣大军五十万,规模不可谓不大,结局却是差点全军覆没,而唐太宗在攻打高句丽的时候,就采取坚壁清野,骚扰作战的方式,派遣精锐骑兵到高句丽的后方去破坏经济,挫败高句丽的经济,最终再一举击败高句丽 。
好大喜功的乾隆自然希望能够彰显国威,率领大军踏平缅甸,然而他自己却从未踏上缅甸战场,根本不了解缅甸的地形,如果像唐太宗一样,采取精锐部队,深入骚扰作战,受苦不堪的就是缅甸了 。
在面对火器优势方面,乾隆也不喜欢采取新兴的技术,依然抱着老祖宗的东西,认为火器的发展会导致清兵战斗力更加下降,始终未能给予重视 。
这种置若罔闻的态度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第三次清缅战争阶段,本来可以与暹罗协同作战,但是乾隆却认为自己是宗主国,请求藩属国作战,没面子,而拒绝联络暹罗 。
其实,对于战争来说,只有战胜才有面子,一旦战败,还有什么面子!
其他网友观点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82岁高龄的乾隆皇帝撰写了《十全记》,记录了登基以来的十项伟大成就,即所谓的“十全武功”,按照乾隆的说法:
"十全者,平定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
乾隆皇帝的所谓“十全武功”,水分居多,也为历史学家所诟病,其中“降缅甸”就是典型的例子,清朝与缅甸前后进行了4次战争,其中前3次都是缅甸大获全胜,最后一战也只是打了个平手,才保住了“天朝上国”的颜面,即便是乾隆本人也不得不承认:
清缅战役缅甸用了燧发枪打得当时只有火绳枪的清军落花流水,为何乾隆拒绝使用燧发枪?
文章插图
【清缅战役缅甸用了燧发枪打得当时只有火绳枪的清军落花流水,为何乾隆拒绝使用燧发枪?】▲乾隆所谓的“十全武功”,其实只是一个注水工程
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甸这桩不算成功 。
要说到清缅战争,我们就要大概说一下当时的背景:
缅甸历史较为悠久,在形成统一的国家之前一直都处于邦国林立的状态,到11世纪中叶的时候才形成了第一个统一王朝,蒲甘王朝,缅甸的历史和我国历代王朝更替差不多,到了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时候第二个王朝东吁王朝灭亡,经过一系列混战建立了第三个王朝——贡榜王朝,贡榜王朝的第一代国王雍籍牙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在统一了缅甸后就开始逐渐往清缅边界用兵,由此清朝与缅甸之间产生了许多摩擦 。到了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的时候,贡榜王朝的王位传到了孟驳手上,而孟驳也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上位后对清缅边界的用兵就更为频繁了 。而清廷方面,由于长久以来乾隆对缅甸方面的事情一直不太重视,也就间接地放任了清缅边界事态的不断扩大 。
清缅战役缅甸用了燧发枪打得当时只有火绳枪的清军落花流水,为何乾隆拒绝使用燧发枪?
文章插图
第一次交锋当时中缅边境上有很多归属清朝的土司部落,孟驳为扩张领土就对这些土司部落采取了剿抚并用的策略,不断骚扰云南边境 。乾隆三十年(1765年),孟驳出兵入侵云南西双版纳,在遭到当地土司抵抗后撤走 。之后,孟驳派人找各土司部落索要贡赋,不少土司拒绝向孟驳缴纳贡赋,于是孟驳再次出兵云南,面对这种情况云贵总督刘藻急忙调兵对付缅军,但缅军作战非常机动,清军只俘获缅军5人,战果甚微,却被刘藻报成了“大捷”上奏清廷 。
不想到了当年10月,缅军卷土重来,再次入侵云南,这就彻底激怒了乾隆皇帝,乾隆便正式下达作战旨意,命令云贵总督刘藻跟缅军开干 。只是在乾隆的旨意中,他将缅军称为“莽匪”,而不是“缅军”或是“孟匪”,所谓的“莽匪”其实是指的东吁王朝,这就说明乾隆对缅甸的情况知之甚少,甚至都不知道这个时候贡榜王朝早已取代了东吁王朝的事情 。
在这种严重误判之下,乾隆没有从内地调兵遣将支援云南前线,只是将战事交给刘藻全权处理了事,而刘藻又不懂军事,在指挥上也是一塌糊涂 。
清缅战役缅甸用了燧发枪打得当时只有火绳枪的清军落花流水,为何乾隆拒绝使用燧发枪?
文章插图
刘藻在接到乾隆的旨意后,调集绿营兵3000余人,会同当地的土司兵一起出剿缅军,面对清军的进攻,缅军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主动放弃了很多地方,清军虽然收复了不少失地,但没有什么战果,反而不断地遭到缅军袭击损失惨重 。清军将领们为了邀功,不断谎报“大捷”,刘藻也没详查就上报了清廷 。就在“捷报”频传之际,在当年的12月21日,清军参将何琼诏、游击明浩所部的600多绿营兵在澜沧江遭到缅军伏击,死伤近百人,全军溃败 。这一事件引得乾隆大怒,将刘藻降为湖北巡抚,刘藻内心恐惧,自杀身亡 。
第二次交锋在遭遇了挫败后,乾隆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了,便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命杨应琚为云贵总督,全权负责对缅作战事宜 。杨应琚是汉军正白旗人,出任过两广、闽浙、陕甘总督等职,以“能干”著称,乾隆将他派往云南自然是希望他能尽快结束战事 。
杨应琚来到云南后,陆续收服了当地许多土司部落,这一举动惹怒了孟驳,当时缅军主力正在进攻暹罗,孟驳将部分缅军主力从暹罗调回用以对付清军 。在暹罗方面的缅军调回后,孟驳便组织起数万大军杀向云南 。
杨应琚对于缅军的反扑一开始并不重视,只派出了部分清军迎敌 。10月份,缅军先头部队3000余人攻打新街,赵宏榜率清军七八百人拼死抵抗,在血战了两天一夜后由于兵力悬殊,清军溃败,永顺镇都司刘天佑战死 。
新街失利对于杨应琚来说可谓是当头一棒,杨应琚急调云南各地兵马攻击14000余人对战缅军,在边境各处与缅军展开交战,双方互有胜负,总的来说清军败多胜少,却经常谎报“大捷”,有时候甚至是讳败为胜 。
清缅战役缅甸用了燧发枪打得当时只有火绳枪的清军落花流水,为何乾隆拒绝使用燧发枪?
文章插图
对于杨应琚上报的“大捷”,乾隆并不相信,他也从其他渠道获悉了前线不利的情况,于是派亲信福灵安到云南明察暗访 。福灵安到了云南后很快就摸清了情况,并汇报了乾隆,乾隆大怒,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将杨应琚革职查办,后赐自尽 。杨应琚死后,乾隆换上了明瑞接替云贵总督 。
就在乾隆替换西南战事负责人的时候,清缅战争还在继续,同年五月缅军继续在云南边境发动进攻,在取得了一定战果后,鉴于其主力还在暹罗,便主动撤退,清缅第二次交锋结束 。
第三次交锋乾隆换上明瑞出任云贵总督,就标志着他已下定决心要与缅甸大战一场 。明瑞是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傅恒之侄,曾参加征讨阿睦尔撒纳、霍集占、小伯克赖黑木图叛乱等战事,多年来战功赫赫,是当时清廷中为数不多的一员悍将 。
让明瑞出战,说明乾隆要的已不是边境的安定,而是对缅甸的征服了,虽然此前与缅甸作战并不理想,但乾隆依旧把缅甸看作是“蛮夷小邦”,对征服缅甸一事信心满满 。
为了支持这次作战,乾隆调集3000满洲八旗兵、8000四川绿营兵、1万贵州绿营兵和5000云南绿营兵一齐出战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9月,各项准备工作完毕,清军兵分两路大举进攻缅甸,一路由明瑞亲自统领,另一路由额尔登额统领 。
清缅战役缅甸用了燧发枪打得当时只有火绳枪的清军落花流水,为何乾隆拒绝使用燧发枪?
文章插图
听闻清朝大军来袭,孟驳决定坚壁清野,暂避清军锋芒,待清军疲敝再伺机歼灭 。这个时候缅甸征服暹罗的战事已经结束,孟驳得以调集大量部队回防本土,清军要面对的是比先前强大得多的对手 。
11月12日,明瑞率清军主力进攻缅甸重镇蛮结,缅军在蛮结的兵力有说法是9000,也有说法是2万,在经过数日激战后,到12月2日明瑞大军攻克蛮结,获得了一场实实在在的胜利 。但相对于明瑞这路主力,另一路进展并不顺利,在连续作战不利后撤回了国内 。另一路的撤退并没有引起明瑞的重视,他还沉浸在蛮结大胜的喜悦中,执意继续率军前进 。
12月16日,明瑞大军攻到了邦海,距缅甸首都阿瓦(今曼德勒)仅70里,但当大军来到邦海的时候后勤补给已跟不上,缅军又实行了坚壁清野的策略,清军很快就陷入了困境 。到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正月初二,缅军切断了明瑞大军的后路,彻底断绝了清军的补给 。明瑞大军在归路被切断后,缅军开始集结主力对其展开围攻,经过连续多日的作战,明瑞的这支清军最终崩溃,到2月10日明瑞在绝望之际自杀身亡(就算回去了估计也活不了),仅有少量残部辗转逃回国内 。
明瑞战死,乾隆震怒,将负有战败责任的额尔登额凌迟处死 。
第四次交锋明瑞战死后,乾隆就不得不出动手上的王牌了 。他任命傅恒为经略,阿里衮、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鄂宁为云贵总督,先后调集京城八旗军6000人、荆州、四川八旗兵4000人、贵州兵9000人、京城火器营4500人、健锐营2500人、福建水师2000人及其他兵马,准备再次出征缅甸 。
清缅战役缅甸用了燧发枪打得当时只有火绳枪的清军落花流水,为何乾隆拒绝使用燧发枪?
文章插图
▲傅恒
傅恒时任军机大臣,在大金川、准噶尔等战事中屡立战功,是乾隆的股肱之臣,除傅恒外,阿里衮、阿桂、舒赫德、鄂宁也都是素有战功和政绩的功勋文臣武将 。建起这样一支豪华阵容,乾隆势必要与缅甸大战一场了 。
这次乾隆也可以说是下了血本了,此前曾有人建议联合暹罗一起出兵进攻缅甸,但乾隆觉得“天朝上国”要求助于人有些没面子,就没去联合暹罗 。但上次明瑞大败,这次又下了血本,便重拾了联合暹罗的计划 。不过阿桂和两广总督李侍尧都认为这个时候暹罗已被缅甸灭了,乾隆也就放弃了这个计划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虽然暹罗已为缅甸所灭,但这个时候暹罗人民反抗缅甸统治的斗争已愈演愈烈,郑信领导的暹罗吞武里王朝已经崛起,由此可见清廷对外部世界也是一无所知 。
面对着暹罗人民的反抗浪潮,孟驳为避免两线作战,希望与清廷议和,为了表示诚意还将8名被俘的清兵放回了云南 。不过已经大动干戈的乾隆岂会就此罢休呢?
清缅战役缅甸用了燧发枪打得当时只有火绳枪的清军落花流水,为何乾隆拒绝使用燧发枪?
文章插图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7月,清军分两路进攻缅甸,一路由傅恒率领出万仞关,经猛拱、猛养进攻;另一路由阿桂统领经野牛坝、蛮暮水路并进 。清军全军31000人,为了防止缅军迂回包抄,傅恒留下了近万人驻扎各要口,实际投入进攻的只有2万多人 。
清军一路行进,所经之处的地方土司都不敢与清军交手,因此进展十分顺利,到9月29日的时候两路大军在哈坎会师,到10月20日到达老官屯,孟驳在此设了重兵,两军便对峙了起来,期间各有胜负 。后来孟驳调集了越来越多的部队来此阻截清军,而清军因水土不服而大量染病,不仅士兵大量病死,将领们也纷纷倒下,连副将阿里衮也染病身亡 。激战期间,主帅傅恒也身染重病,卧床不起,清军远离本土作战,不仅不能适应环境,对方的援军和物资还不断地抵达前线,到后来曾一度达到5万多人,清军获胜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
眼见获胜无望,傅恒将情况写成奏折呈送乾隆,根据傅恒的奏报,其下属清军大量战死病亡,已仅剩13000余人,乾隆看后也知道取胜无望,不得不下令撤军 。就在清军打算撤退的时候,缅军主动派人前往清军大营和议,至此清缅战争在事实上已宣告结束 。
清缅战役缅甸用了燧发枪打得当时只有火绳枪的清军落花流水,为何乾隆拒绝使用燧发枪?
文章插图
根据清朝官方的记载,双方议和内容如下:
1、缅甸向清朝称臣纳贡;
2、释放清军被俘人员;
3、缅甸永不犯清朝边境 。
不过事实上缅甸既没有称臣也没有纳贡,回了封书信给乾隆也没啥客气说的,乾隆虽然看了窝火但也无可奈何,到了这个地步也只好找个台阶下了 。战争结束后不久,傅恒病情加重,不久就去世了,至此,清廷与缅甸四次交手,主帅没有一个活下来的 。
清缅战役缅甸用了燧发枪打得当时只有火绳枪的清军落花流水,为何乾隆拒绝使用燧发枪?
文章插图
▲燧发枪
在清缅战争中,缅军只是装备了少量的燧发枪,都是从英法那里高价购得 。燧发枪较火绳枪来说更为轻便,威力也更大,但由于装备不多,也没给清军制造多少麻烦 。其实在康熙年间的雅克萨之战中,俄军也大量使用过燧发枪 。虽然这种火器非常好用,但清朝统治者认为,满清的优势在于骑射,如果大量装备使用这种武器,民间也会大量使用起来 。
相较于弓马,火器的培训要便捷地多,普通人最多一两个月就能熟练操作,如果汉人人人都学会了使用火器,那满清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了,毕竟汉人远多于满人 。出于这点考虑,清朝统治者也就没有大力发展火器,燧发枪这种事就更不用提了 。
其他网友观点我是炒米,我来回答 。
清缅战争不是一个燧发枪打败火绳枪的故事 。燧发枪虽然在当时比起火绳枪有着射程远、火力猛的优势,但是射击精度彼此彼此 。在燧发枪发明后的两百余年间里,战争的队形和火绳枪时没有本质性的改变 。
清缅战役缅甸用了燧发枪打得当时只有火绳枪的清军落花流水,为何乾隆拒绝使用燧发枪?
文章插图
而就当时而言,清朝的重炮和弓马仍然对燧发枪保持着压倒性的优势,因此乾隆完全有理由拒绝发展燧发枪 。
因为在他眼里,燧发枪只会增加个体性的不安全因素 。而对提高八旗的整体作战效率,并没有太多的帮助,反而这玩意一旦在民间流行起来,将是巨大祸害 。
那么既然清朝的军事实力并没有落后于缅甸 。为什么四次清缅战争,最终都落到士兵损失过半有余,主将全部死掉的命运呢?
第一次云贵总督刘藻收复西双版纳,追击时中伏兵,兵败畏罪自杀;第二次两万多清军死了一大半,云贵总督杨应琚逮捕入京赐死;第三次2万多清军入缅,被杀1万,剩1万被围,云贵总督明瑞兵败被围,自杀身亡,大将额尔登额逃回后,被逮入京,凌迟处死;第四次大清战神傅恒入缅后,31000兵,仅存13000余 。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先后病死,傅恒本人最终也因染病而死 。
清缅战争开创了乾隆朝前所未有的惨烈败绩,但却是乾隆的“十全武功”之一 。此刻的乾隆已经无法正视失败,在天朝迷梦中无法醒来 。
乾隆即位之后,由于家底厚实,他的“十全武功”在中后期,表演性质远远大于其实际价值,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即便拿到现在来看,也是天文数字,大小金川之战耗银6000万两 。也就相当于如今打一个村子,费钱几万亿的概念,投入和产出永远无法成正比 。
清缅战役缅甸用了燧发枪打得当时只有火绳枪的清军落花流水,为何乾隆拒绝使用燧发枪?
文章插图
四次清缅战争,后三次缅甸取胜的法宝在于“坚壁清野”以及“游击战袭扰”、自然牵制、消耗敌人有生力量后“最终决战” 。
清朝大军深入缅境,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来现代战争条件下,速战速决,都是取胜根本 。但是很可惜,既然找不到主力决战,那么恶劣的自然环境就开始蚕食着不适迎环境的清军,生病而死是清军减员的重要因素;而所谓一旦被“战争泥潭”的“游击战”牵制住后,清军的斗志就被彻底消弭;当进退不能,背负着重重心理压力(要么被耗死,要么逃回去被砍头),拖瘦了累垮了的清军,迎来缅军的撅着式进攻,焉能不败?即便大清战神傅恒也无力回天 。
所以清缅战争,不值得耻辱 。历史上无数军事强国都在东南亚热带雨林里折戟沉沙 。法国、英国、日本、美国,无论哪一个战斗条件都曾经优于拿着火绳枪的清军 。
清缅战役缅甸用了燧发枪打得当时只有火绳枪的清军落花流水,为何乾隆拒绝使用燧发枪?
文章插图
这不只是武器上的差距导致的失败,而是乾隆朝长期以来,一种不重视军事改革,一切乾隆说了算,有锅主帅背,有奖乾隆领的默契导致的失败 。
其实从刘藻、杨应琚到明瑞,再到傅恒 。清军还是那个体制,手里拿的还是火绳枪,拿去的作战方案也一致,只不过主帅从“外人”一层层地地换到乾隆最里层的亲信 。
刘藻兵败后立刻自杀谢罪了,没有商量的余地 。而杨应琚则玩了个老套路,一面报喜,一面追加要兵要钱 。主将打仗真实输赢无所谓,花钱花到乾隆预期规模了,自然也就“凯旋收兵”了 。但这次打脸了,钱和兵都要到了,可是“胜利”却无法收场了,因为缅人动真格了 。
第三次失败后,乾隆才意识到问题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于是心腹明瑞自杀身亡后,乾隆终于起用了“国器”傅恒,那可是富察皇后的亲弟弟,平定过准噶尔、大小金川的主,是乾隆亲信中的亲信 。然而傅恒最终也染病卧床后,乾隆大为吃惊 。在缅王的台阶之下,立刻同意议和息战 。
清缅战役缅甸用了燧发枪打得当时只有火绳枪的清军落花流水,为何乾隆拒绝使用燧发枪?
文章插图
如果乾隆年轻20岁,或许他会正视这次失败,找出失败原因,励精图治,重新整顿清军,改良军制,革新武器配备 。但是乾隆已经迟暮,他在总结人生,不愿在晚年背上失败,使得自己的“十全武功”留下瑕疵 。
而清军距离上一次的武器改良,已经相隔37年,那个时候雍正也算迟暮,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进行了清军武器的大改革,大清神器“抬枪”就是雍正50岁那年装备清军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