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俞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

【出处】《灵枢经·背腧》篇:膈腧在七之间.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释名】膈,间隔、隔离,指横膈膜;俞,指腧穴.穴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其位近膈肌,而主治膈肌之病,故名.
【类属】八会穴之一,血会.
【穴性】宽胸理气、调和肠胃、止血敛汗、活血化瘀、祛风止痒.
【主治】
1.血液系统病症各种慢性出血性疾病如咯血、鼻出血、尿血、便血、痔疮下193
血,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心血管系统病症胸痛、胸闷、心悸、冠心病、心绞痛、胸膜炎、心内膜炎、高血压、高脂血症.
3.消化系统病症膈肌痉挛、食管狭窄、呕吐、胃炎、胃出血、胃排空延迟症、肠炎、腹部积聚、胆绞痛.
4.呼吸系统病症咳嗽、哮喘、肺炎、支气管炎、咽喉炎.
5.神经系统病症头痛、脑血管意外及后遗症、坐骨神经痛.
6.皮肤科病症皮肤瘙痒、荨麻疹、痤疮银屑病、淋巴结核、皮肤结核及骨结核.
7.其他病症血管性头痛、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腰肌纤维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麻风病后遗症、失眠、更年期综合征、夜盲症、胁痛、乳汁缺乏、自汗、盗汗、消渴病.
【配伍】配中脘、内关主治胃痛、呃逆、呕吐、肠炎;配肺俞、膻中主治咳嗽、气喘、肺炎;配肝俞、脾俞主治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配曲池、三阴交主治荨麻疹等诸皮肤瘙痒.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古代应用】
《针灸甲乙经》:主癫疾多言…大风汗出,膈俞主之.
《针灸大成》:主吐食翻胃.
《类经图翼》:诸血病者,皆宜灸之.
《医宗金鉴》:治一切失血症.
【膈俞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临床报道神奇作用与功效】
1.血液系统病症
(1)贫血:《中国针灸》1998年第4期报道膈俞、血海、三阴交为主治疗一贫血患者.取膈俞、血海、三阴交为主穴,每次分别与心俞、肝俞、脾俞、足三里4穴相配,针用补法,每日1次.经治5次后食欲增进,20次后血红蛋白由95g/L升至105g/L
(2)白细胞减少:《中国针灸》1990年第6期报道:隔姜灸双侧膈俞、大椎等穴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者117例.取穴:膈俞(双)、脾俞(双)、胃俞(双)、肾俞(双)、大椎,艾柱隔姜灸,每穴连灸壮,以穴位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1次,并设西药组做对照.结果:艾灸组显效率76.9%,好转率14.6%,总有效率91.5%,明显高于药物组的38.3%.《国医论坛》1990年第6期报道:隔姜灸双侧膈俞、肾俞等穴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者57例(化疗期间白细胞均少于4000mm3).取大椎、膈俞、胃俞、脾俞、肾俞(双每穴置生姜1片,把艾柱点然后放在姜片上,使其自然燃烧,当患者有烧灼感时易炷再灸,每穴3壮.另设34例对照组,以常用升白细胞的西药鲨肝醇10mg、利血生20mg,每日3次口服,连续服用.结果:艾灸组有效率89.5%,对照组有效率38.2%艾灸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差异非常显著.《上海针灸杂志》1999年第5期报道:针刺膈俞、肝俞为主加推拿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66例.针推组主穴取膈俞、胆俞,配以背部督脉经穴、足三里、悬钟等.先以毫针针刺膈俞、胆俞、足三里、悬钟,留针15分钟;同时用小鱼际擦督脉30遍,并捏脊20遍,以透热为度.每周治疗3次,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62例服用鲨肝醇、利血生、维生素B2等常规药物,每日3次,每次2粒,以及黄芪注射液,每日2次,每次2支连续服用1个月.两组均在治疗的后2个星期每星期各验血2次,取平均值.结果:针推组显效34例,有效率为81.8%;对照组显效28例,有效率为82.3%,两组疗效相当.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国针灸》199年第5期报道:针刺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4例.常规操作,动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经2个疗程的治疗,痊愈41例(39.4%),好转47例(45.2%),无效16例(15.4%),有效率84.6%
2.心、脑血管系统病症
(1)高血压:《针灸临床杂志》1994年第3期报道:一患者生气后头痛欲裂,烦躁,心慌,测血压190/125mmHg,脉搏110次/分即取双侧膈俞、太冲,捻转泻法,持续捻转3分钟.5分钟后,血压为180/120mHg,脉搏105次/分;再行上述手法2次,患者头痛头晕明显减轻,10分钟后复测血压为160/100mHg留针30分钟,1小时后测血压为155/100mHg,未见波动.
(2)冠心病心绞痛:《上海针灸杂志》2000年第4期报道:针刺膈俞等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30例.膈俞穴朝脊椎方向斜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捻转;针后用艾柱灸3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显效104例(80%),好转18例(14%),无效8例(6%),总有效率为94%(3)中风后遗症:《上海针灸杂志》1991年第1期报道:针刺膈俞等穴治疗中风后遗症36例.主穴:膈俞,脑出血加太冲透涌泉脑血栓、脑梗死加水沟、合谷、三阴交.结果:基本痊愈28例,显效6例,好转1例,无效1例.
3.咳喘《针灸临床杂志》2005年第期报道:膈俞、大椎等穴拔罐加埋针治疗一咳喘患者.先于上述穴位闪火法各拔罐10分钟,起罐后于膈俞、天突、中脘等穴埋针,嘱患者每隔3小时自行按压埋针处1次针后诸症豁然而愈.守法3次后改膈俞穴左右交替施治7次以巩固疗效.7个多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1)咳嗽:《陕西中医》2003年第10期报道:针刺膈俞等穴加拔罐治疗顽固性咳嗽62例.取穴:膈俞、风门、肺俞、天突、膻中,针刺后加拔火罐.结果:全部有效.
(2)支气管炎、哮喘:《针灸临床杂志》1999年第6期报道:针刺加中药外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550例.针刺取双侧膈俞、肺俞、心俞、肾俞及定喘等穴,于每年三伏天贴敷中药膏剂,连续贴治3年结果:经3~5年连续治疗,显效131例(23.8%),好转400例(72.7%),无效19例(3.5%),总有效率达96.5%(3)哮喘:《上海针灸杂志》1998年第5期报道:膈俞、肺俞等穴贴敷"哮喘膏"治疗哮喘117例.取穴:膈俞、肺俞、肾俞穴,于伏天贴敷自制"哮喘膏".
结果:虚寒型有效率为96%,痰热型有效率为84%,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意义.
4.消化系统病症
(1)呃逆:《中国针灸》1992年第1期报道:单取膈俞穴治疗呃逆30例.快速进针,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以针尖抵胸椎棘突为宜,勿行提插,捻转得气后双手把持针柄贯气,使酸麻胀感向前放射为佳,留针30分钟.结果:29例获愈,其中,1次而愈15例;2次而愈8例;3~5次而愈6例;另1例胃癌患者术后针7次,呃逆次数减少,效果不明显.《河北中医药学报》1998年第2期报道:膈俞穴埋针治疗膈肌痉挛65例.取双侧膈俞穴,用1寸毫针,针尖向脊柱方向快速进针,捻转数秒钟,使局部产生麻胀后,用胶布将针固定在经穴内,再敷盖消毒纱布即可.根据病情轻重埋针1~3天.如未愈者,间隔2天后再埋针,3次为1疗程.结果:痊愈60例(92.3%),好转4例(6.2%),无效1例(1.5%),有效率为98.5%《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1999年第5期报道膈俞穴注冬眠灵治疗颅脑疾病并发顽固性呃逆73例.将冬眠灵注射液12.5mg分别注入双侧膈俞穴(注射针头朝脊柱方向45°角斜刺),有针感反应者效果更佳.结果:显效60例(82.2%),好转13例(17.8%),全部有效.《山西中医》200年第5期报道:膈俞穴埋针治疗顽固性呃逆48例.穴位常规消毒,将30号2寸毫针由膈俞沿皮刺人至肝俞,得气后用防过敏胶布将针柄固定,留针48小时.1次未愈者,3小时后再埋第2次,3次为1疗程.结果:痊愈42例,好转4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8%《针灸临床杂志》
2000年第5期报道:艾灸膈俞穴治疗手术后顽固性呃逆1例,效果良好.附例介绍39岁男性住院病人,因肝硬化、门脉高压多次出血,住院施行门体分流术,在输血过程中因过敏而引发呃逆.病人自己用双手按压耳穴位,以往有效,这次无效,呃逆一晚未停;第2天病情危急,施行急症手术术后第3天出现呃逆,病人痛苦万分.通过艾条直接灸膈俞穴30多分钟,呃逆逐渐停止,病人平稳入睡;时隔4小时呃逆又发,继续施灸膈俞穴呃止,以后没有再复发,病人手术恢复顺利,出院至今良好.
(2)胃排空障碍:《陕西中医》2002年第6期报道:针刺膈俞、章门等穴配合耳针治疗胃排空延迟症7例.在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维持营养、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高渗水洗胃等基本维持方法的基础上,针刺取穴:膈俞、章门、上脘、足三里为主;腹胀加气海;呕吐加合谷、内关常规针刺,手法先泻后补,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每日2次,10天为1个疗程.耳穴贴压:胃、贲门、食道、交感、皮质下等穴,用王不留行子贴压,每穴按压约3分钟,并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4~5次.结果:每次针刺期间,恶心、呕吐症状均在5分钟内减轻或消失.其中显效4例,好转3例,全部有效.随访3例在2年内饮食均正常.
(3)胆绞痛:《河北中医药学报》1994年第4期报道:点按膈俞穴治疗胆绞痛.
术者用拇指和食指分别按压两侧膈俞穴,按压时作顺时针旋转运动约150次/分.
般情况下,按摩30秒至3分钟,胆绞痛即可缓解.《山东中医杂志》1997年第12期报道:按揉膈俞穴治疗胆囊炎疼痛60例.用拇指指腹(或可用大小鱼际、掌根)在膈俞穴按揉,每次10分钟.每日2次,5次为1个疗程.有效率为90%.
5.神经系统病症
(1)头痛:《陕西中医》1985年第7期报道:针刺膈俞穴治疗血管性头痛137例.取穴:双侧膈俞,常规消毒,用28号1.5寸毫针呈75°角向椎体斜刺1寸左右(实际深浅据患者胖瘦而定,但不超过1.5寸),轻度提插捻转,使针感沿脊柱两侧或肋间传导,然后接电针治疗仪,以患者背部有明显的酸麻胀感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之间间隔1周.结果:痊愈79例(57.7%),显效35例(25.5%),好转20例(14.6%),无效3例(2.2%),有效率为97.8%.治疗次数最少3次,最多15次.《浙江中医杂志》1989年第7期报道:头痛(尤其是偏头痛)病人膈俞穴往往有明显压痛,甚至结节.并用刺血拔罐法治疗38例,全部获效(其中7例半年内未见复发).《上海针灸杂志》1991年第1期以同法治疗10例(均为其他疗法医治无效而频发者)膈俞穴消毒后用30号2寸毫针呈25°角向椎体斜刺,随呼气进针1寸左右轻度提插捻转,得气为度,留针20分钟;起针后再在膈俞穴加拔火罐10分钟.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结果:基本痊愈7例,显效2例,好转1例.《上海针灸杂志》1995年第5期报道:膈俞穴埋针治疗血管性头痛36例.取双侧膈俞穴,常规消毒后用0.38mm、25mm不锈钢毫针快速进针,针尖向脊柱方向平刺,捻转数秒钟,使局部产生麻胀感,用胶布将针固定在经穴内,再敷盖消毒纱布即可.埋针1~3天,间隔2天再埋第2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个月.结果:痊愈29例(80.6%),好转6例(16.6%),无效1例(2.8%),有效率为97.2%.《针灸临床杂志》2000年第11期报道:膈俞电针加刺血治疗偏头痛40例.主穴:膈俞配穴:风池、率谷、太阳、中渚.膈俞用活力碘消毒,用一次采血针快速刺入穴位内约1分深,再在穴位的上下左右各点刺1针,使成梅花状;然后快速拔上大号玻璃罐,使其出血,20分钟后取罐,用消毒棉球擦干净.配穴常规针刺,得气后在风池和率谷接D-6805电针治疗仪,连续波刺激30分钟,以病人耐受为度;太阳出针不按针孔,并用手挤针眼让其出血数滴.结果:1~5次治愈者28例,5~10次治愈4例,10次以上好转者8例,全部有效.
(2)坐骨神经痛:《国医论坛》1991年第6期报道:长针透刺膈俞治疗坐骨神经痛303例.主穴:膈俞(双);全腿疼痛者加刺环跳、丘墟;疼痛以膝关节以下为主者加刺阳陵泉、承山;以髋关节以下、膝关节以上为主者加刺风市、承扶;以腰骶部为主者加刺命门、次髎;瘀血明显者加血海并三阴交透悬钟.穴位常规消毒,取26号6寸毫针,先垂直快速刺入膈俞穴皮下,得气后将针向下透刺肝俞、胆俞穴,边推进边捻转,使针感沿足太阳经向下传导至腰骶、臀部;然后再用26号23.5寸长毫针针刺配穴,得气后行提插手法,使产生明显酸胀麻感或沿经传导的针感,频率及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5分钟;起针后再在疼痛明显处或压痛点处施以闪罐或走罐术至局部红润、温热为佳疼痛重者每日治疗1次,疼痛减轻后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结果:痊愈249例(82.2%),显效37例(12.2%),好转12例(4%),无效5例(1.6%),总有效率为98.3%病程小于6个月者疗效较好.
6.骨伤科病症
(1)颈椎病:《针灸临床杂志》1997年第12期报道:弹拨膈俞加针刺阳陵泉治疗颈椎病134例.弹拨膈俞穴的同时嘱病人上下左右慢慢活动颈部约5分钟;针刺阳陵泉用强刺激手法,使针感直达足部;然后再点、揉、压风池、百会、大椎、肩、,,
井等穴,每穴30秒后拔火罐10~15分钟.另以62例作对照,取风池、肩井、肩髃、臂臑、曲池、外关,常规针刺,留针15分钟再拔火罐.两组均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结果:弹拨膈俞穴组治愈29例(21.6%),显效41例(30.6%),好转61例(45.5%),无效3例(2.2%),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痊愈9例(14.5%),显效14例(22.6%),好转35例(56.4%),无效4例(6.5%),有效率为93.5%.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其愈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强直性脊柱炎:《中国针灸》1999年第3期报道:针刺膈俞、肝俞等穴为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15例.主穴:膈俞、肝俞、夹脊穴、肾俞、血海、足三里;配穴:合谷、委中、阿是穴、丰隆、阳陵泉、曲池、风池、三阴交、悬钟、环跳、太冲、承山等;每次取主配穴中的3~5个轮流使用.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其余穴位均直刺,根据辨证选用补泻手法;然后用G-6805电针治疗仪连接阿是穴、夹脊、阳陵泉、环跳、悬钟、足三里、承山等穴,连续波刺激30分钟;最后腰背局部穴位再行拔罐.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3天.症状控制后应继续治疗几次巩固疗效.结果:经治疗3~8个疗程后,显效5例(33.3%),好转9例(60.0%),无效1例(6.7%),有效率为93.3%.
(3)类风湿关节炎:《上海针灸杂志》199年第6期报道:间接灸膈俞穴为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3例.取穴分2组:①膈俞、肝俞、脾俞、命门;②膻中、中脘、气海、神阙、足三里.艾柱用精制艾绒制成直径为1.5cm、高为1.2cm圆锥体状,把艾柱置于附子饼(1cm厚)或姜片(1.5cm厚)上燃灸,每次灸3~4壮,以不灼伤皮肤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两组穴位交替施灸,施灸50次为1个疗程.
另以25例服用青霉胺作对照,按常规治疗剂量0.375~0.75g/日,服用3个月.结果:灸疗组临床治愈2例,显效25例,好转30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90.5%药物组临床治愈2例,显效25例,好转30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90.5%;药物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8例,好转12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0%两组疗效比较,灸疗组略高于青霉胺组,但经 Ridit检验P>0.1,无显著性差异7.皮肤科病症
(1)皮肤瘙痒:《中国针灸》1991年第6期报道:火针疗法治疗皮肤瘙痒症100例.取穴:膈俞、肺俞、风市,上肢加曲池;下肢加血海.常规操作,针后3日内禁沐浴.每周2次,6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内痊愈62例,显效25例,好转11例,无效2例.
(2)荨麻疹:《针灸临床杂志》1995年第3期报道:膈俞、肺俞点刺加拔罐洽疗腹型隐疹56例.取膈俞、肺俞点刺出血而后拔罐(每罐点刺出血2~3ml),配合针刺足三里、大都、天枢、商丘,留针5~10分钟.结果:全部有效.《新中医》
1996年第6期报道:针刺膈俞穴治疗慢性荨麻疹68例,常规操作,动留针20分钟.
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47例(69.1%),好转15例(22.1%),无效6例(8.8%),有效率91.2%.《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报道:三棱针点刺膈俞穴治疗荨麻疹.膈俞穴点刺后出血数滴,1次治疗后,新疹未出,瘙痒大减;治疗3次而告痊愈.《针灸临床杂志》205年第4期报道:膈俞穴闪火法拔罐结合埋针治疗荨麻疹.在施术过程中即可见患部风团范围缩小、逐渐消失;治疗3次症状基本消失,未服任何中西药物;从第4次起隔2天于膈俞穴处埋针1次,又治8次而愈.
(3)痤疮:《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报道:膈俞穴刺络拔罐治疗痤疮1例.按刺络拔罐常规操作,每周2次.经2次治疗症状明显减轻,部分痤疮已趋萎缩;经2周治疗后大部分痤疮萎缩,再无新生;经3周治疗后原痤疮已全部消退,面见光滑.
(4)黄褐斑:《贵阳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报道:膈俞穴为主穴位注射治疗产后黄褐斑85例.选用双侧膈俞穴,肝郁气滞加肝俞,肾虚血瘀加肾俞,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脾虚血虚加脾俞,药用当归加红花注射液.待患者月经干净后第3天开始治疗,每次每穴注入1ml.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下次月经后第3天进行第2疗程,2~3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痊愈46例(54.1%),显效28例(32.9%),好转8例(9.4%),无效3例(3.6),愈显率87%,有效率96.4%(5)银屑病:《针灸临床杂志》1998年第9期报道:梅花针叩刺膈俞、肾俞、血海等穴配合药浴治疗银屑病50例.梅花针叩刺取穴:膈俞、肾俞、血海、足三里、曲池,先外后内螺旋式转至中心,叩刺处有出血点或微量出血即可,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尽血液.隔日1次,双侧穴位交替叩刺,15次为1个疗程.另配中药洗:徐长卿、地肤子、千里光各30g,土槿皮、槐花各15g,黄柏、蛇床子、苍耳子、狼毒、白鲜皮各10g,水煎外洗.与梅花针叩刺同时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12例(24%),好转32例(64%),无效6例(12%),有效率为88%
8.其他病症
(1)糖尿病:《针灸临床杂志》2001年第11报道:针药结合治疗消渴病42例.主穴取膈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上消渴而多饮者加肺俞、少商、意舍、承浆;中消消谷善饮者加胃俞、中脘、丰隆;下消小便频数者加肾俞、命门、关元、复溜、水泉.常规针刺,以得气为度,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每日1次,半个月为1疗程.配合口服中药.结果:痊愈1例(2.4%),显效27例(64.3%),好转10例(23.8%),无效4例(9.5%),有效率为90.5%.
(2)结核病:《中国针灸》1985年第2期报道:膈俞、肝俞为主施行割治法治疗淋巴结核、皮肤结核及骨结核270例.主穴:膈俞、肝俞;配穴:肺俞、鸠尾.
按操作常规施行穴位割治:皮肤常规消毒后,铺无菌孔巾,用1%普鲁卡因2ml作局部浸润麻醉,然后切开长约2~3cm的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用尖手术刀或三棱针挑断肌纤维5~10条,以患者自觉酸麻胀痛为度,不需缝合,以无菌纱布包扎.一般间隔15天割治1次.结果:2次痊愈32例(11.9%),3~4次痊愈196例(72.6%),6次痊愈39例(14.4%,无效2例(1.1%),痊愈率为98.9%最少2次,最多6次而愈,3~4次愈者占多数.
(3)更年期综合征:《上海针灸杂志》1999年第6报道:针刺膈俞配合五脏俞治疗更年期综合征53例.主穴取五脏俞加膈俞(均双)肝阳上亢加太冲、太溪;心血亏损加内关、足三里、三阴交;脾胃虚弱加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痰气郁结加内关、足三里、丰隆.五脏俞和膈俞针刺应严格掌握针刺深度及角度,中等强度刺激,平补平泻为主,以局部酸麻胀为佳,留针20分钟,其间行针1次;再根据配穴取适当体位针刺.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经治2个疗程,痊愈48例(90.6%),显效3例(5.6%),好转2例(3.8%),全部有效.
【现代研究】
近代研究证明,刺本穴能改善膈肌运动幅度,提高部分慢性气管炎的动脉血氧饱和度.
1.血液系统方面《中国针灸》1982年第6期报道:针灸膈俞穴可使血行旺盛,对感觉神经的刺激引起反射,从而作用于血管运动神经,使血管暂时收缩,继而扩张,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加速进行.
《上海针灸杂志》1994年第6期报道:电针膈俞及注射川芎嗪均能使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明显降低,穴位注射的影响更大.
《中国针灸》1995年第1期报道:电针膈俞穴,膈俞分别注射川芎嗪、生理盐水均能使冠心病患者增高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其中以川芎嗪组疗效最佳.
《中国针灸》1996年第6期报道:观察电针膈俞穴和穴位注射川芎嗪治疗冠心病.结果:两组均能调节血浆前列腺素F1(6-k-)、血栓素B2(TXB2)及血浆6-k-ptx2比值.
《中医药信息》1997年第2期报道:以大黄?虫丸穴位贴敷膈俞、内关等穴,能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全血比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沉降率,并且能提高心搏量()、射血分数(EF)以及单位时间内的血液输出量(CO).
《上海针灸杂志》1998年第3期报道:电针实验性贫血大鼠的双膈俞穴,针后贫血大鼠血铁含量显著回升,而肝、脾内的铁含量下降.说明电针膈俞穴既可调动体内铁库,又可促进肠道对铁的吸收.
《针灸临床杂志》2000年第1期报道:以远红外线照射膈俞穴和大椎穴,对于肿瘤患者的白细胞减少症有明显而持久的升高作用,对白细胞分类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影响不大,对健康人的白细胞基本上无影响.《上海针灸杂志》2005年第6期报道:针刺或艾灸低白细胞模型大鼠的膈俞穴可显著提升白细胞、增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且艾灸组疗效优于针刺组及常规西药对照组.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年第4期报道针刺动物膈俞穴可加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恢复.
《上海针灸杂志》2002年第6期报道:针刺膈俞穴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且针刺膈俞穴治疗血瘀证疗效优于口服龙血竭,并能使血瘀证患者血浆6-K-P含量和6K-P/TXB2值明显上升,血浆TXB2含量有所下降.
2.心血管系统方面《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报道:针刺膈俞穴有降血压作用,对I、Ⅱ期高血压有较好的疗效.
《中国针灸》2004年第5期报道:针刺膈俞、内关、心俞等穴治疗无症状心力衰竭30例.于治疗前后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并测定血浆脑钠素(BNP)水平,并与西药治疗对照结果针刺组疗效与西药组相当,说明针刺具有与西药同等的改善心肌收缩功能的作用.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年第7期报道针刺膈俞、内关等穴结合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明显,血浆et、tx2水平明显降低,CGRP和6K-PGF水平明显提高.
3.神经系统方面《中国中医药科技》200年第2期报道:电针脑缺血再灌注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的膈俞、肾俞、百会穴可提高SOD活力、降低MDA含量,具有抗自由基损伤作用,且优于"喜德镇"药物组.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年第2期报道:在动物实验中采用跳台法,观察到电针脑缺血再灌注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的膈俞、肾俞、百会穴可使模型动物的反应时间缩短、潜伏期延长,学习与记忆成绩电针组于第7天、15天和30天时显著优于"喜德镇"药物组.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年第6期报道:电针脑缺血再灌注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的膈俞、肾俞、百会穴可延长张口喘气时间、降低脑指数和脑含量,具有抗脑缺氧和减轻脑水肿程度的作用,且疗效优于"喜德镇"药物组.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年第6期报道:在动物实验中采用水迷宫法,观察到电针脑缺血再灌注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的膈俞、肾俞、百会穴可使模型小鼠的游全程时间缩短,错误次数减少;电针组于7天和30天时,成绩显著优于"喜德镇"药物组.
《河北中医》2001年第1期报道:电针脑缺血再灌注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的膈俞、肾俞、百会穴可对模型动物的脾脏指数有双向调节作用,对胸腺指数未见明显影响.从而推论: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对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可能是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理之一.
《中医药信息》2001年第3期报道: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海马CA1区细胞数目作定量分析,观察到电针脑缺血再灌注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的膈俞、肾俞、百会穴可明显增加各参数,电针增加面密度的作用优于"喜德镇"药物组说明电特定穴临床应用
针膈俞、肾俞、百会穴可显著抑制海马CA1区细胞坏死、脱失,增加细胞数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