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冲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

【别名】大冲.
【出处】《灵枢·本输》篇: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
【归经】足厥阴肝经.
【定位】在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即第1、2趾缝上2寸处.
【释名】太即"大"之意;"冲"指要冲.因本穴血气旺盛,为肝脉经气所注,与女子月经有关,故名太冲.
【太冲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类属】
1.本经原穴.
2.本经输穴.
【穴性】疏肝理气、通经活络、醒脑开窍、镇惊宁神、固崩止带、清热利湿.
【主治】
1.头面五官病症头痛、目赤肿痛、口歪、青盲、咽喉干痛.
2.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疝气、阴中痛、崩漏赤白带下、月经不调、遗尿、癃闭、淋证.
3.神志病症癫痫、癔病、失眠、小儿惊风.
4.心血管系统病症眩晕、胸满、胁痛.
5.消化系统病症胃痛腹胀、肠鸣、溏泄、大便难、黄疸.
6.呼吸系统病症咳嗽、胸闷.
7.其他病症下肢痿痹、足痛无力、足趾挛痛、血小板减少症.
【配伍】配曲池、足三里、三阴交、丰隆治高血压;配合谷治四肢抽搐;配合谷、百会治头顶痛;配曲泉治溏泄痢注下血;配太白治腹胀满引腰痛;配中渚、四满、大敦治阴疝和小腹痛;配三阴交、关元、隐白治妇人漏下不止;配人中、合谷治疗小儿惊风;配太溪治疗阴虚火旺;配少府、照海、曲泉治子宫脱垂;配阳谷、昆仑治目赤肿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治疗高血压宜朝涌泉方向透刺1.5~2寸;可灸.
【古代应用】
《针灸甲乙经》:狐疝、阴骞两丸缩坚、痛不得卧,飧泄,环脐痛,女子漏血,太冲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凡上气冷发,腹中雷鸣转叫,呕逆不适,灸太冲不限壮,从痛至不痛止.虚劳浮肿,灸太冲百壮,又灸肾腧.
《千金翼方》:产后汗出不止,刺太冲急补之…不得尿,灸太冲五十壮,虚劳浮肿,灸太冲百壮.
《太平圣惠方》:卒疝小腹痛,小便不利如淋状,月水不通.
《标幽赋》: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
《针灸大成》:主肝心痛…便血呕血.
【临床报道神奇作用与功效】
1.胆道病症《江苏中医》1982年第6期报道:针刺太冲治疗胆绞痛,强刺,连续提插捻转1分钟,留针30~40分钟,一般可立止疼痛.
2.头面、五官病症
(1)头痛:《陕西中医》1983年第2期报道:针刺太冲治疗血管性头痛30例.
常规针刺,强刺激泻法,连续行针3~5分钟,动留针30~60分钟.每日1次,疼痛消失后改用针刺补法治疗3次以巩固疗效.结果:痊愈20例,显效7例,无效3例.《上海针灸杂志》1993年第4期报道:太冲为主治疗偏头痛78例.主穴:太冲;配穴:患侧外关、阿是穴.常规针刺,强刺激泻法1分钟,动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41例(52.6%),显效29例(37.2%),好转6例(7.7%),无效2例(2.6%),有效率97.4%《中国针灸》1998年第5期报道:针刺太冲、百会治疗巅顶痛110例取穴:太冲(双侧)、百会、四神聪太冲穴斜向上浅刺,得气后,拇、食指持针,一左一右慢慢摆动针柄,如摇橹之状,以推动经气向远端传导,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次行针手法都按青龙摆尾操作;百会、四神聪行泻法,动留针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经2个疗程的治疗,痊愈98例(89.%),显效8例(7.3%),好转4例(3.6%),全部有效.在痊愈的98例中,1疗程治愈73例(74.5%)《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年第5期报道:针刺太冲透涌泉治疗偏头痛168例.主穴:健侧或双侧太冲透涌泉;配穴:印堂、太阳;前额痛加合谷;伴失眠者加安眠穴;体弱者加足三里.太冲透涌泉强刺激提插捻转,以局部酸胀或向上扩散、患者微汗出者佳,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2~3次;体弱者足三里用补法.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结果:痊愈93例(55.3%),好转67例(39.9%),无效8例(4.8%),有效率95.2%
(2)眶上神经痛:《北京中医》1982年第2期报道:针刺太冲治疗眶上神经痛20例.常规针刺,得气后用震颤手法行针1~3分钟.结果:1次而愈8例,4次内显效12例.
(3)面神经麻痹:《针灸临床杂志》2000年第10期报道:针刺太冲、阳陵泉治疗周围性面瘫106例.主穴取健侧阳陵泉太冲;急性期加患侧下关、翳风穴;恢复期加患侧瞳子髎、地仓、下关、翳风.常规消毒后,用1.5~2.5寸毫针针刺阳陵泉、太冲穴,得气后行泻法,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急性期留针期间,用温和灸施灸患侧翳风、下关,每穴10分钟左右,至面部皮肤稍呈红晕为度;恢复期加针瞳子髎、地仓、下关、翳风、地仓浅刺,平补平泻;下关、翳风温针灸,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经1~3疗程治疗,结果:治愈97例(91.5%),显效7例(6.6%),好转2例(1.9%),全部有效.
(4)鼻出血:《新中医》1986年第2期报道:针刺太冲治疗顽固性鼻出血1例,23天出血不止.经针刺太冲穴泻法,5分钟后血止;留针20分钟,未再出血;次日再针1次而愈.
(5)牙痛:《中医杂志》1989年第8期报道:针刺太冲治疗牙痛67例.常规针刺,得气后风火牙痛用泻法,虚火牙痛用平补平泻法,动留针30分钟.结果:痊愈51例,好转12例,无效4例.《河南中医》2003年第9期报道:太冲配下关穴治疗牙痛106例.先取患侧太冲穴,捻转进针,得气后风火牙痛用泻法,虚火牙痛先泻后补.患者出现牙痛缓解或痛止时,再配患侧下关穴,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经1~4次治疗,痊愈81例,好转21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6.2%
(6)咽喉肿痛:《针灸学报》1990年第期报道:太冲穴位注射治疗咽喉肿痛54例.每穴注入注射用水2m.每日1次.结果:痊愈45例(83.3%),显效8例,无效1例.《上海针灸杂志》1997年第6期报道:太冲穴注人注射用水治疗慢性咽炎100例.每日1次,7次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抗生素及其他药物.结果:痊愈64例,显效20例,好转16例,全部有效.《中国针灸》2004年第11期报道:
针刺太冲穴治疗慢性扁桃体炎10例.每日1次,7次为1疗程.经1疗程治疗,痊愈6例,好转2例,无效2例,有效率80%.
3.泌尿、生殖系统病症
(1)尿失禁:《中国针灸》1997年第2期报道:针刺太冲治疗老年性尿失禁31例.在病人呼气时刺入太冲穴,得气后先行捻转补法,再行烧山火手法,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嘱病人进行深呼吸,病人吸气时出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另设29例口服金匮肾气丸组作对照每次8粒,每日3次,10日1个疗程.经1~2个疗程治疗后,针刺组痊愈19例,显效6例,好转5例,无效1例,有效率96.8%;药物组痊愈6例,显效9例,好转8例,无效6例,有效率79.3%两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针刺组疗效优于药物组.
(2)肾绞痛:《中国针灸》1992年第3期报道针刺太冲为主治疗肾绞痛32例.主穴:太冲,病情重者加太溪、三阴交.常规针刺,得气后动留针20分钟.结果:疼痛显著减轻8例,疼痛缓解22例.
(3)阳痿:《针灸临床杂志》2004年第6期报道:针刺治疗阳痿40例.主穴取太冲、中封、肝俞、环跳;心脾两虚加足三里、三阴交;湿热下注加蠡沟;阴虚火旺加太溪.太冲、中封、太溪、肝俞均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蠡沟穴向上平刺,泻法.环跳穴斜向内上方刺入,使针感向下腹及会阴部或前阴部放散;均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1疗程.经治3个疗程,近期治愈(阴茎勃起>90°,性交成功率在75%以上)1例(47.5%),显效(阴茎勃起>90°性交成功率在50%左右)9例(22.5%),好转(阴茎勃起有改善,性交成功率在25%以上)7例(17.5%),无效5例(12.5%),有效率87.5%(4)痛经:《上海针灸杂志》1995年第5期报道针刺太冲治疗痛经54例.常规针刺,得气后动留针20分钟.结果:痊愈50例(92.6%),其中1次而愈26例,2次而愈14例,3次而愈10例,无效4例.《中国针灸》1997年第1期报道:针刺太冲、合谷治疗痛经.常规针刺,得气后行泻的手法,留针15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可配用灸盒熏灸腹部,可当即止痛.
(5)更年期综合征:《中国针灸》1997年第1期报道:运用太冲、合谷、太溪、复溜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太冲、合谷用泻法;太溪、复溜用补法,留针30分钟.隔日1次.3次治疗后盗汗止,夜寐安;5次治疗后诸症悉除.
4心脑血管病症
(1)高血压:《针灸临床杂志》2002年第2期报道:太冲穴配足三里穴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52例,取双侧太冲、足三里,以刺双侧太冲为主,用泻法强刺激,反复运针8~10分钟,不留针,起针后不按压针孔;再刺双侧足三里为辅,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行针2次15日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25例(48%),显效24例(46.2%),无效3例(5.8%),总有效率94.2%《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第3期报道:太冲配百会、合谷治疗1例55岁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高达170/110mmHg.取穴:太冲、合谷、百会,针刺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针3次后,血压降至150/90mHg,诸症消失,随访未发.
(2)中风偏瘫:《中国针灸》1997年第1期报道:太冲配合谷、风池、肩髃、足三里治疗1例中风偏瘫患者,常规针刺,强刺激,留针2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隔日1次.治疗15次后,患者面瘫纠正,患侧肢体基本恢复正常.
5.其他病症
(1)感冒:《农村新技术》1998年第7期报道:按摩太冲穴治疗感冒.用大拇指由下向上推按双侧太冲穴5分钟左右,即刻感到咽喉症状减轻,其他症状也相继减轻,直至痊愈.
(2)癫痫:《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第3期报道:针刺太冲、合谷为主治疗癫痫发作1例,3次见效,7次基本治愈.
(3)甲亢:《针灸学报》1990年第1期报道:太冲穴位注射治疗甲亢15例.每穴注入注射用水2.5ml.3日1次.结果:痊愈10例,好转4例,无效1例.
(4)胁痛:《中国针灸》1999年第7期报道:太冲穴治疗闪挫胁痛18例.取病侧太冲穴(如当时不见效则加用健侧太冲穴,以指代针按压该穴,务求"得气",病程短者用泻法;病程长者用力稍轻,平补平泻结果:1次痊愈14例,2次痊愈2例,3次痊愈1例,无效1例,有效率94.4%.
(5)急性腰扭伤:《人民军医》1994年第期报道:按摩太冲穴治疗急性腰扭伤80例.术者用大拇指或中指分别用力点按双侧太冲穴约5分钟,同时令患者深呼吸或咳嗽,于吸气时快速揉压太冲穴,呼气时动作则缓慢、轻柔.治疗后嘱患者前后左右转动腰部并做起坐、下蹲等动作.治疗效果:2次治疗后疼痛消失、活动自如、能正常工作者73例(91.2%),疼痛明显减轻者5例(6.3%),无效2例(2.5%),有效率97.5%
(6)肝郁腰痛:《中国民间疗法》2003年第9期报道:针刺太冲、蠡沟治疗肝郁腰痛收效良好.以疏肝理气、通络止痛为法.取穴:太冲、蠡沟、阳陵泉、关元.
太冲、蠡沟用泻法;阳陵泉平补平泻;关元用补法.中等刺激强度,得气后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1次.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附30岁女性典型病例,腰痛反复发作2年余,每因恼怒、郁闷而发,发作时疼痛较甚,不能转侧,痛连两胁,不能久立,行走无力,伴心烦易怒,脉弦数舌红、苔黄腻.曾多方求治,仍时轻时重.辨证属肝郁腰痛,依上法针后疼痛大减,共针5次而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7)髋关节炎:《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报道:太冲配足临泣治疗髋关节周围痛52例.二穴均进针0.8~1寸,行捻转泻法较强刺激,得气后,嘱患者活动髋关节.结果:全部痊愈,其中1次而愈38例,2次治愈7例,3次以上治愈7例.
(8)鸡眼:《中国针灸》1982年第4期报道:太冲穴位注射治疗鸡眼65例,将盐酸肾上腺素0.2mg、2%普鲁卡因2ml混合,分别注入患侧太冲、太溪穴.5天1次.结果:痊愈58例,无效7例.
(9)防止肌肉注射痛:《护理学杂志》200年第9期报道:指压太冲穴防止肌肉注射痛.在肌肉注射前指压太冲穴1~2分钟,配合指揉法,以酸胀感为度,止痛效果显著.
【现代研究】
针刺太冲、足三里有利胆作用,胆囊造瘘患者,胆汁量从针后15分钟明显加强,且能缓解造瘘患者胆道口括约肌的痉挛.针刺太冲,能使注射吗啡后胆道压力不仅不再升高,而且可迅速下降.
针刺太冲穴能纠正和改善呼吸功能,调节眼肌功能,纠正青少年近视,调节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
《河南中医》1990年第4期报道:通过对30例中风病人脑血流图的观察结果得出:针刺太冲、风池二穴可使脑血容量增加,脑血管弹性增加,进而较全面改善脑血管功能.
《湖北中医杂志》2003年第11期报道:针刺太冲、风府观察可有效地阻止帕金森病大鼠中脑黑质神经元凋亡,降低一氧化氮和谷氨酸的神经毒性作用,而达到对脑神经保护的目的.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报道:针刺太冲能够激发肝经的原气,充分发挥调畅全身气机的作用.在神经、精神性疾病方面特别是各种类型的头痛、失眠、心悸、怔忡、脏躁、癔病性脑病(包括癔瘫、失音、耳聋、失明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性病症以及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有其独特的优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