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的起源与发展(一)
【白酒的起源与发展(一)】 在河南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的较新考古发现表明,生活在公元前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人老祖先已经开始发酵酿酒了 。而白酒的出现应不晚于东汉,即迄今有16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 。1998年8月,在成都市锦江畔以外发现的明朝初年的水井街坊遗址,这是我国迄今发现连续生产白酒长达800年的酒坊实证 。
我国是制曲酿酒的发源地,有着世界上的酿酒技术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坂口谨一郎曾说创造酒曲,利用霉菌酿酒,并推广到东亚,其重要性可与的四大发明媲美 。白酒是用酒曲酿制而成的,为中华民族的特产饮料,又为世界上独占鳌头的蒸馏酒,通称烈性酒,成为酒类饮料产销大国,对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
白酒起源于何时?何人始创?迄今说法尚不一致 。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醴”字,淮南子说:“清醴之美,始于耒稆” 。《尚书说命》记载:“若作酒醴,尔为曲糵” 。较早的文献记录是“鞠糵”,发霉的粮食称鞠,发芽的粮食称糵,从字形看都有米字 。米者,粟实也 。由此得知,较早的鞠和糵,都是粟类发霉发芽而成的 。《说文解字》说:“糵,芽米也” 。“米,粟实也” 。以后用麦芽替代了粟芽,糵与曲的生产方式分家以后,用糵生产甜酒(醴) 。商、周一千多年到汉朝,糵酒还很盛行 。北魏时用榖芽酿酒,所以在《齐民要术》内无糵曲的叙述 。1636年宋应星着《天工开物》内说:“古来曲造酒,糵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逐至失传” 。据周朝文献记载,曲糵可作酒母解释,也可解释为“酒” 。例如杜甫《归来》诗里有“恁谁给曲糵,细酌老江乾”;陈騊声有“深深曲糵日方长”的诗句,这里“曲糵”也是指“酒” 。
曲在《辞源》的解释为酒母,酿酒或制酱的发酵物,亦作“曲” 。曲或鞠的简化字为曲 。酒曲的发展,经过不断地技术改良,由散曲发展到饼曲,终于形成了大曲和小曲 。大曲中主要微生物是曲霉,适宜于北方天气寒冷的各省 。制造大曲的原料为大麦、豌豆或小麦,例如前者为汾酒、西凤酒大曲,后者为茅台、泸州酒曲等 。因制曲原料为麦类,常称为麦曲,其形状似砖,又称砖曲,其曲块大和用曲量多,通称大曲,用于酿造我国的传统工艺名优白酒 。小曲酒主要微生物是根霉和毛霉,在南方亚热带的温暖气候,有利于生产小曲及其小曲酒 。制造小曲的原料为大米或稻糠,有的加入,如邛崃米曲、董酒米曲;有的不用,如厦门白曲、稗木镇糠曲等 。
1982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卡尔麦提(Calmette)在小曲中发现一种糖化力强的根霉,利用此种霉菌生产酒精,定名为阿明诺法或淀粉法(Amolproetzz),1985年正式投产 。1956年,方心芳先生开始将小曲分离出的根霉分类及重要的生理特性的研究,确定了根霉是小曲的主要糖化菌 。
白酒所应用的酒曲,大概可分为小曲、大曲和麸曲三类 。小曲到南北朝时,已相当普遍生产,到了宋代时又有重要的改进,其根霉小曲成了世界较好的酿酒菌种之一 。这种根霉小曲传播很广,如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尼泊尔、不丹、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日本(在绳纹末期从传入了稻作技术和造酒技术)都有根霉小曲酿酒,产品受到国外人民的青睐 。
麸曲是方心芳先生研究高粱酒的改良,提倡用曲霉制造酒曲,又称快曲,因制曲时间短而得名 。制曲后,麸曲直接作为糖化剂,一般用量较大,仍有误称为大曲 。酿酒必先制曲,好曲酿出好酒,这是培养有益菌类,利用自然界或人工分离的微生物,分泌出许多复杂的酶,利用它的化学性能来完成的 。
推荐阅读
- 14岁太胖怎么办?14岁太胖如何减肥?
-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症状有哪些?急性肾功能不全怎样治疗?
- 宝宝三岁前需要做哪些体检?婴幼儿体检的时间和项目
- 近视是怎么样形成的?孩子好好的为什么会近视?
- 临产的症状有哪些?孕妇临产应该注意什么?
- 烧开的水面上的浮渣是什么?热水上的浮渣可以喝吗?
- 怎样预防老花眼?老花眼要怎么预防?
- 生二胎对女人身体的影响?生二胎对女人身体有哪些影响?
- 男人应该怎么排毒?男人排毒的方法有哪些?
- 男人养肾的方法有哪些?男人怎么做才能养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