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的最后时刻,为何是刘禅的儿子站出来殉国而不是刘禅呢?

道理很简单,好比正反两面,相得益彰 。同理,有站出来殉国的,自然就有躲里面献国的,历来都是如此,总要有人这么做,不是吗?无疑,刘禅的儿子选择了前者,挺身而出,高风亮节 。反观刘禅一声不响,来了一出乐不思蜀的好戏,流传千古,遭人指点 。两相对比之下,更显危难时刻所需要的精神,亦或者责任、担当,却是一目了然,显而易见了 。
或许,当权者有自己的考量,所幸就投了魏国吧!起码还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这不,刘禅投降过去,下马便获得了“安乐公”的爵位,快活乐逍遥 。诚然与之前相比,地位是下降了不止一等,更不能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了,但避免了“身死国灭”的前者,也算抢先了一步,遥遥领先众人矣!难怪乎,司马昭问刘禅曰“过的可好” 。刘禅答曰:“甚好,乐不思蜀也” 。讲完,堂下群臣相顾一眼,纷纷大笑之 。很快,灭亡蜀汉政权的宴会,在欢乐和谐的气氛当中落幕了,也引起了人间的一致赞扬声 。据后来刘禅回忆说,他还是有点不舍得太早结束了,毕竟那些人太热情了,让自己倍感荣幸,喜不自已 。
当然,刘禅的儿子那是杠杠滴!没话说,大义凛然,无愧于先帝之孙,比起他爸岂止强了上万倍?想必刘备老爷子泉下有知,也会有些许的安慰吧!倒不至于再被那阿斗给气死,死上加死了 。想当年,刘备披荆斩棘,以有蜀汉基业,与那“篡汉自立”的曹操,可是势不两立,不共戴天 。奈何,天命在曹氏,终究便宜了曹操后人 。说来,刘备更恨曹操了,说不得两个在底下打了不止一仗,不知胜负如何?恐怕不得而知了,毕竟阴阳相隔,不能妄加揣测,细思极恐啊!
综上,之所以“刘禅献国,儿子殉国”,无外乎双方的价值选择不同,如刘禅善于保全自己,而他的儿子却是咽不下这口气,遂出现了蜀汉灭亡时刻的奇葩现象 。
其他网友观点在任何时候,都是性格决定命运 。刘禅自小就在父亲和那些将领的保护下,承担着蜀汉的命运 。可是他并没有出众的能力,过重的负担使得他难以承受 。而他的父亲刘备长年征战在外,对他也很少照看 。我们看刘备的遗嘱,完全是一种婆婆妈妈的唠叨 。所谓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只是一个人做人的准则,与君主何干?至于说诸葛亮的教育,更是失败 。他的《出师表》里面可以看到,完全是一种说教,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东西 。他为刘禅打造了一只摇篮,让刘禅始终睡在里面,永远也长不大 。
蜀汉灭亡的最后时刻,为何是刘禅的儿子站出来殉国而不是刘禅呢?
文章插图
这种环境,养成了刘禅没有自己的主见,依赖强者的性格 。这种性格,在诸葛亮的时代,对蜀汉政权是有益的 。这使得蜀汉君臣和谐,内部团结,刘禅可以安于本分,诸葛亮可以施展才华 。但是,当诸葛亮一去世,刘禅就失去了主心骨 。诸葛亮为了蜀汉政权的延续,在去世前指定了接班人,制订了未来的国策 。这使得蜀汉成功实现了政权交替,让蜀汉又稳定了三十年 。
但是,一旦诸葛亮的继承人陆续死去后,刘禅就不知道该如何理政了 。在外有姜维穷兵黩武,内有黄皓弄权的情况下,蜀汉政权每况愈下 。到曹魏伐蜀的时候,蜀汉政权已经到了民穷财尽的地步 。再加上姜维的军事指挥错误,使得汉中轻易丢失 。姜维的军队主力被钟会牵制在剑阁,使得邓艾的军队钻了空子,偷渡阴平,打到了成都城下 。
蜀汉灭亡的最后时刻,为何是刘禅的儿子站出来殉国而不是刘禅呢?
文章插图

在这种情况下,刘禅在谯周的劝说下,决定对邓艾投降 。其实,刘禅的本意还是不想向邓艾投降的 。可是他自己没有主见,而手下有主见的大臣,比如黄崇已经跟随诸葛瞻堵截邓艾,战死在了绵竹 。他和手下那群庸才商议,也想不出什么办法 。
当时,大家商议,或者去南中,或者去东吴避难,以便东山再起 。可是,这些意见都受到了谯周的反对 。谯周的意见是向邓艾投降 。最可笑的是,满朝君臣居然都说不过谯周,让谯周占了上风 。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禅还是想逃往南中 。这是谯周再次向刘禅阐述了自己的意见 。他说的意见主要是南中不是避难的地方,如果刘禅去南中避难,那里的人肯定会造反 。而且,谯周还威胁说,如果刘禅想要去南中,估计半路上就会让背叛他的手下活捉送给邓艾了 。刘禅完全被谯周的言论吓住,居然同意了谯周的意见,向邓艾投降了 。

蜀汉灭亡的最后时刻,为何是刘禅的儿子站出来殉国而不是刘禅呢?
文章插图
我们看刘禅投降的这一段历史,就可以看到,谯周在当时意见图穷匕见了 。为了胁迫刘禅投降,谯周竟然说出了威胁刘禅的话 。其实,刘禅离开成都,将成都完整的交到邓艾的手中,又对谯周一伙有什么危害呢?谯周竟然说出了要以武力在半路劫持刘禅的话来 。
这是因为谯周并不是仅仅代表自己,而是代表一个势力在说话 。这个势力已经不愿意继续支持刘禅,只想保全自己的家庭财产 。他们不愿意将战争继续下去,只想赶快结束战争,而结束战争的最快途径,就是胁迫刘禅投降 。在这个关键时刻,刘禅骨子里的性格起了作用 。他只得依附强势的一方,向谯周低下了头 。
蜀汉灭亡的最后时刻,为何是刘禅的儿子站出来殉国而不是刘禅呢?
文章插图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刘禅和当年的孙权做一个比较 。都是被托孤长大的君主,性格则完全不同 。孙权被托孤给张昭,在赤壁之战前,张昭力主迎降曹操,给孙权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当时张昭提出的投降的利用也是十分充分 。但是,孙权就是不低头,在最后,孙权拔出宝刀砍断面前的书案,说再有说要投降的人如同此案 。正是孙权的果断决绝,才有了火烧赤壁的战役,才有了后来的天下三分 。
【蜀汉灭亡的最后时刻,为何是刘禅的儿子站出来殉国而不是刘禅呢?】而我们再看刘禅,在他的一生中,很少做过决断 。在他的一生中,大部分的决断都是别人替他做出的 。这使得他的没有主见的性格,遇到谯周的强势劝降时,竟然连孙权的百分之一都不如 。这只能说是刘备、诸葛亮对他培养的失败 。

蜀汉灭亡的最后时刻,为何是刘禅的儿子站出来殉国而不是刘禅呢?
文章插图
但是,刘备是一代枭雄,他的血脉虽然有刘禅这样懦弱的人,也有刚强的人 。这个人就是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 。刘谌的意见是和谯周相反的,他的意见是和邓艾背城一战 。刘谌向刘禅建议,说如果真的理穷力屈,那么肯定祸败就会到来 。如果这样,我们父子应该背城一战,一起为社稷而死,这样也好见先帝于地下 。更何况邓艾远来疲惫,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可惜,刘谌的建议被刘禅否决了 。
刘谌的建议,其实是一种宁死不屈的建议 。在当时,整个蜀汉朝廷,只有刘谌一个人提出这样的建议,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蜀汉朝廷已经变成了何等模样 。在当时的成都,诸葛瞻去绵竹的时候,已经将大部分的兵力带走了,剩下的兵力难以抵挡邓艾的进攻 。
蜀汉灭亡的最后时刻,为何是刘禅的儿子站出来殉国而不是刘禅呢?
文章插图
而蜀汉当时唯一有战斗力的大军团姜维的军队,则还在彷徨之中 。姜维得知邓艾偷渡阴平的消息,不是率领军队昼夜兼程赶往成都,而是犹豫不决 。当姜维走到半路的时候,刘禅让他投降的命令也传达到了 。姜维的部下都十分愤怒,可也没有办法 。这不能单方面指责刘禅,姜维手握重兵,当成都方向上发生巨变,依然动作迟缓,没有决断,使得成都的刘禅丧失了最后的一线希望 。
因此说,刘谌背城一战的建议,是很难成功的 。刘禅知道,想要背城一战,就必须要有姜维的里应外合 。可是姜维的行动证明了这种希望是渺茫的 。那么如果按照刘谌的建议行事,最后的结局就是父子同死社稷 。可是,刘禅根本就不想死,他还想苟且偷生 。刘禅最终还是没有听从刘谌的建议,向邓艾屈膝投降了 。
在整个蜀汉朝廷跟随刘禅投降的同时,不愿意投降的刘谌则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他来到昭烈庙向刘备的英灵痛哭祭拜,先杀妻子,然后自杀,了却了自己的一生 。刘谌的死,洗刷了刘备子孙的耻辱,总算对得起刘备的英灵 。相比起那些在后来兵乱中难逃一死的蜀汉臣子,太子宗族来说,刘谌之死要强过他们百倍 。
蜀汉灭亡的最后时刻,为何是刘禅的儿子站出来殉国而不是刘禅呢?
文章插图
结语:
蜀汉亡在刘禅之手,实际上是亡于刘备和诸葛亮之手 。他们对于刘禅没有尽到应有的教育责任 。我们可以想象,有刘谌这样的儿子,说明刘禅身上也有刘备的血性 。但是由于刘禅在刘备和诸葛亮的管教下,始终没有机会去受到锻炼,来磨练塑造自己的刚毅的性格 。
这使得刘禅在关键时刻,完全失去了判断能力,只能听从强者的摆布 。可是令人讽刺的是,这样一个庸碌无为的君主却活了大岁数,让刘谌这样的儿子至死也没有施展的机会 。最终,刘谌以一死洗刷了自己身上的耻辱 。为刘备挽回了一分脸面 。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
其他网友观点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战争,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进攻蜀地,时钟会与姜维在剑阁相持不下,邓艾则率军偷渡阴平,并在绵竹一战斩杀了诸葛瞻父子,很快邓艾兵临广汉,剑锋直指成都 。面对此事,刘禅惊慌失措,立马便召集百官商议对策,时光禄大夫谯周主张投降,而刘禅第五子刘谌则坚持抵抗,不过刘禅最终还是采纳了谯周的建议,开城投降 。刘谌对此是满心悲愤,不久于昭烈庙杀妻杀子后自杀,年三十七岁!话说刘禅才是亡国之君,没面目的当是刘禅啊,为何刘禅没有自杀,反而是刘谌殉国了呢?
蜀汉灭亡的最后时刻,为何是刘禅的儿子站出来殉国而不是刘禅呢?
文章插图
刘禅看得开,活着才是最重要刘禅没有“君王死社稷”的气魄,在他看来,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之所以投降,为的还是能安度晚年 。
邓艾大军兵临城下时,刘禅发现已无力回天 。不过刘禅知道曹魏不仅不会虐待他,还会把他供起来,当做招降东吴皇帝的一块招牌,自己还会享受衣食无忧的生活 。所以活着难道不好么?非要以死殉国吗?于是刘禅没有犹豫立即投降曹魏,后来司马昭也果然没亏待他,封他为安乐公 。
据史料记载,司马昭曾在一次宴会上宴请百官,特意叫上刘禅,宴会上司马昭让舞女跳起了蜀舞,在座蜀臣都掩面而泣,唯独刘禅无动于衷 。司马昭便问刘禅是否思蜀?刘禅答道:
“此间乐,不思蜀” 。
刘禅不但丢弃了祖宗家业,也不思念故土,这样做当然是为了让司马昭安心,同时也暴露了他想安度晚年!
既然刘禅的这个想法这么坚定,当初又怎么会为了蜀汉放弃自己的生命呢?因此刘禅不会自杀殉国 。
蜀汉灭亡的最后时刻,为何是刘禅的儿子站出来殉国而不是刘禅呢?
文章插图
刘谌真丈夫罗贯中曾有诗赞曰:
“君臣甘屈膝,一子独悲伤 。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 。”
其中北地王便是指的刘谌,刘谌为人性格刚烈,忠义,作为皇家一员,在山河破碎之际,他甘愿以死殉国 。
中国有句古话:“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指的是君主有忧患是作臣子的耻辱,君主受屈辱则臣子应该去死 。刘谌是蜀汉的北地王,在邓艾大军兵临城下时,只有刘谌主张坚持抵抗 。刘谌说国家已经穷途末路,在这样下去会亡国,现在我们君臣应该一起努力抵抗,为守江山,这样死后也可以一起去见先帝 。但刘禅不听刘谌的建议,而是采纳了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投降了曹魏 。刘谌不堪忍受亡国耻辱,便选择了将自己的妻儿杀死,然后自杀殉国,确实令后人所钦佩!
蜀汉灭亡的最后时刻,为何是刘禅的儿子站出来殉国而不是刘禅呢?
文章插图
当然,我也得承认刘禅和刘谌当时所处位置的不同,需要考虑的事情也不同 。刘禅是君王,当时邓艾大军兵临城下,姜维援军过不来,城中人心惶惶,加上光禄大夫谯周说的确实有道理,于是刘禅便选择了投降 。一方面刘禅考虑到了自己,另一方面刘禅也考虑到了蜀中百姓,不忍百姓再受到战争殃及,作为一国之君,他的做法也在情理之中 。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 。”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