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连营,刘备惨败,魏国为什么不趁势进攻,而进攻大胜的吴国?
夷陵之战前,孙权派人到洛阳称藩 。
曹丕认为这是大事,便举行廷议,让大家各抒己见,谈谈对孙权称藩,以及即将爆发的吴蜀大战的看法 。
文章插图
当时的魏廷,大致有三种声音 。
一是曹丕主张的,接受孙权称藩,并立即调集大军攻蜀 。理由是我泱泱大国,人家孙权来称臣,我如果不接受,怕是会伤了天下人心 。而孙权既然已称臣,那魏国就有必要助吴灭蜀 。
二是王朗王司徒的建议,他也认为应该接受孙权的称藩 。不过他不同意立即出兵,他觉得魏军应该伺机而动,待吴蜀两军相持不下时,派一大将攻蜀军要害之处,寻机一举灭掉蜀汉 。
诏议“当兴师与吴并取蜀不”?朗议曰:“天子之军,重于华、岱,诚宜坐曜天威,不动若山 。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馀事 。——《三国志·王朗传》
曹丕和王朗的观点,细节上虽有不同 。但核心思想一样,那就是接受孙权的称藩,并以这件事为契机,弘扬魏国的正统性,以及曹丕帝位的合法性 。
文章插图
我们知道,当时魏国建立没多久,曹丕称帝也没多久 。孙权如果能投降,的确可以让曹丕的合法性大大增加 。
最起码,从名义上来说,孙权称藩后,天下不服王化之地,就只剩下刘备控制的益州了 。
而既然曹丕接纳了孙权称藩,那魏军可不就只能打刘备了?
第三种声音来自侍中刘晔 。他的观点就与前两种截然不同了 。
刘晔对所有人泼了一盆冷水,他说孙权并没有臣服之心,这次只是迫于刘备压力,逼不得已才称藩 。
一旦危机解除,孙权肯定要反悔 。
而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不该在孙权请藩这件事上沾沾自喜 。而应该假意纳降,实则暗中调兵遣将,待吴蜀两军相持不下时,攻打孙权,以绝后患 。
刘晔的建议说完后,曹丕不乐意了 。这与他的主张背到相驰 。于是他再次强调“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
(曹丕)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
文章插图
刘晔也不服,便也坚持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益州易守难攻,即便刘备东征孙权,益州内部空虚,我们也很难趁虚而入 。
并且最关键的是,如果刘备知道我们要出兵打他,那他肯定就退兵了,不打了 。
所谓的益州空虚局面,届时还存在?
而孙权称藩动机不纯,害怕我们打他 。所以我们打刘备,孙权肯定会按兵不动 。
到时候,就会变成魏国单挑蜀汉,让东吴坐收渔翁之利的局面 。
但反过来,如果我们打孙权,刘备因为和孙权有仇,他肯定乐见其成,正好会出兵,与我们一起胖揍孙权,瓜分东吴地盘 。
这样一来,孙权和东吴就完了 。而没了孙权的掣肘,刘备的灭亡也是指日可待!
吴悉国应之,而遣使称藩 。朝臣皆贺,独晔曰:“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 。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 。因难求臣,必难信也 。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 。可因其穷,袭而取之 。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 。”——《三国志·刘晔传》
文章插图
应该说刘晔的建议还是更有操作性的 。
因为他指出了关键点,即孙刘的不同之处 。
虽然当时也存在这种可能性——那就是刘备和孙权听说魏国出兵,两边都不打了,共同对付曹丕 。就像215年,听闻曹操拿下汉中,孙刘瞬间和解那样 。
趁夷陵之战伐吴,也非板上钉钉的机遇 。
但不管怎么说,以当时情况而言,不动刀兵则罢 。要动刀兵,伐吴明显比伐蜀要更有操作性 。
然而,刘晔说完后,曹丕还是不听 。
于是一时之间,讨论陷入僵局 。
这时候,王朗充当和事佬,提出折中意见 。
王朗说刘备已经出兵了,而孙权此时还没有起兵,对我们肯定还有所防备 。并且南方这时候是雨季,不利于我们的大军行动 。所以我们还是要攻蜀,只是现在还不行,仍需等待,伺机而动 。
“今权之师未动,则助吴之军无为先征 。且雨水方盛,非行军动众之时 。”帝纳其计——《三国志·王朗传》
相比刘晔,王朗建议更符合曹丕胃口 。
最终曹丕采纳了王朗的建议,修改了自己原持有的联吴伐蜀之计,采取坐观成败策略 。不对孙权用兵 。
为了鼓励孙权,曹丕更拜孙权为吴王,此举相当于承认其割据的合法性 。
刘晔对此坚决反对,但曹丕不听 。
文章插图
通过以上史料记载,我们不难看出:
一、朝议时,魏与吴更亲近一些 。大部分魏臣都认为应该帮孙权,对蜀汉用兵 。
虽说益州易守难攻,魏军的主力也一直在东面防备孙权,部署在西线对付刘备的兵力确实不多 。
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魏国自始至终就没有打刘备的企图 。
毕竟史料当中已经清清楚楚写了“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
并且西线兵力不足,可以从东线调嘛 。只要想打,就不算什么难事 。
二、刘晔的想法更实际一些 。其他人都过于理想了 。尤其是王朗,说什么雨水方盛,这完全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为曹丕拒绝伐吴建议找借口 。如果这也能成立,刘备就不该出兵 。合着刘备军队就不受长江中下游的雨季影响了?
王朗那帮人之所以会如此,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吃准了曹丕的心中所想 。
主动迎合曹丕 。
那曹丕在想什么呢?
根据后来曹丕的一番操作来看 。曹丕当时看重的,是所谓的大国风度,是他接受孙权称藩以后,对后来者的示范效应 。
他作为篡汉者,心里还是犯虚,不自信 。联合东吴对付刘备,附和他巩固统治的需求 。
毕竟刘备当时已经称帝,“无可救药” 。
而孙权名义上还是汉臣 。还可以争取 。
至于趁虚而入,先打谁的问题 。曹丕一点都不在乎 。魏强而吴蜀弱,吴蜀绑在一块也比魏国弱小 。曹丕觉得以自己的实力,打谁都是泰山压顶!
他压根不在乎能不能抓住时机灭蜀或灭吴 。
这点从他后来对孙权用兵,可以明显看出 。
文章插图
而正是因此,所以曹丕最后采纳了王司徒的建议 。坐山观虎斗,既不调兵遣将灭吴,也不调兵遣将吞蜀 。
反正就是什么都不干 。
后来发生的事,我们都知道 。
夷陵之战后,孙权果如刘晔所言,对曹丕开始怠慢 。到了后来,更是翻脸不认人,有不承认曹丕是自己宗主的意思 。
曹丕大怒,派人到东吴问责,孙权先是派人赔礼认错,拖延时间 。待拖了两个月后,又继续不鸟曹丕 。
被孙权一番戏耍,曹丕真的怒了,欲亲自讨伐东吴 。刘晔见曹丕被愤怒冲昏头脑,立即劝曹丕不要出兵 。他的理由是“彼新得志,上下齐心,而阻带江湖,必难仓卒 。”
当初东吴人心惶惶,你不打 。现在人家东吴士气正盛,你再去打,能有什么好果子?
但曹丕不听,指挥二十万大军,兵分三路讨伐孙权 。结果败兴而归 。
文章插图
两年后,曹丕在没有机遇情况下,再次不顾劝诫,二度兴兵伐吴 。结果又是铩羽而归 。
不久后,曹丕病死 。曹叡继位 。
曹叡采纳群臣建议,对外防御,对内恢复生产秩序,发展经济 。从而奠定了后来司马氏一统全国的实力基础 。
对吴蜀防御,休养生息策略,其实贾诩早年也对曹丕提过 。
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 。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 。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 。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 。"文帝不纳 。后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 。——《三国志·贾诩传》
曹丕问贾诩,我想统一天下,你觉得吴国和蜀国,我应该先征讨哪个?
贾诩答道,哪个都别打 。你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实力上来了再动武 。
曹丕不听,结果无功而返 。
文章插图
总的来说 。
刘备惨败,益州空虚,所以就要打刘备,这是正常人的理解 。
但是在曹丕看来,无所谓刘备怎么样,也无所谓孙权怎么样 。
孙权请藩,朕同意了 。那就该伐蜀 。
孙权竟然敢戏耍朕,是可忍孰不可忍!朕非得教训这老小子!
蜀,不伐了 。朕要伐吴 。
打仗还看时机?笑话 。我泱泱大国,带甲之兵几十万 。朕想打谁,还看机遇?
朕不需要!干就是了 。
这便是火烧连营,刘备惨败,魏国为什么不趁势进攻,而是进攻孙权的原因 。
其他网友观点引言夷陵之战一把大火把蜀国的精锐烧了个七七八八 。
本来就人口不足,士兵匮乏的蜀汉集团,在此战之后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若非是诸葛亮立刻调整对敌策略,与孙吴集团以最快的速度重新建立友好关系,以蜀汉集团此时的实力还能支持多久呢?
反观此时的孙吴集团,在此前就掌握了近乎全境的荆州,扩大了势力范围;而夷陵之战又有了胜军之威,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此时进攻吴国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可曹丕却还是向孙吴集团发动了攻势 。
文章插图
分析曹丕其人,有人说他狡诈,有人说他阴诡,有人说其不顾忌兄弟情义 。
可事实上,有过曹丕的很多负面都是由刘义庆所杜撰出来的 。我不否认曹丕篡汉的事实,但是曹丕对禅让退位后的汉献帝展现出了极大的包容 。
这个汉朝的末代皇帝,是少有的禅位后得以善终的皇帝 。他活到了公元234年,比曹丕还多活了8年 。
至于夺嫡之时与他争斗得不可开交的曹植,曹丕除了有点为难他之外,也没有对其痛下杀手 。由此可见,曹丕是顾念兄弟之情的 。
文章插图
而说到能力,在三国所有的“统治者”当中,曹丕的能力绝对是优秀的 。或许他比其父曹操要逊色一些,可要是与蜀汉的刘备,东吴的孙权进行比较的话,从其作为而看,并不逊色 。
无论是军事还是文学,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曹丕都很好地继承了曹操的遗风 。既然能力如此,曹丕难道看不出来夷陵之战后的蜀汉集团已经势衰了么?如果看出来了,为什么不在夷陵之战后攻打蜀汉,反而去攻打胜利者吴国呢?
文章插图
夷陵之战中蜀汉的损失从兵力上面而言,蜀汉集团于夷陵之战投入的兵力达到了8万,而且这8万兵马都是蜀汉集团的精锐 。
可战后的结果是,这5万兵马近乎全军覆没:
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 。
8万兵马全军覆没是什么概念?蜀汉鼎盛之时的兵马都超不过15万,一战折损了一半兵马,想要恢复那岂是易事 。所以,自夷陵之战后,直到蜀汉灭亡,其总兵力都没有再超过10万 。
文章插图
如果单单是普通士兵阵亡,那经过长期的经营还可以逐渐地发展,可经此一战,蜀国的将领也是折损了大半:
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 。汉将杜路、刘宁等穷迫请降 。??????将军义阳傅肜为后殿,兵众尽死,肜气益烈 。吴人谕之使降,肜骂曰:“吴狗,安有汉将军而降者!”遂死之 。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仅此一战,蜀汉的上层军事领导差不多全折在这里了,而这些人里还包括马良这位蜀汉集团的重要谋臣 。另一重要谋臣黄权也因为退路被截断而投奔了曹魏 。
总而言之,夷陵之战对蜀汉可以算得上是毁灭性打击 。从上层领导到基层士兵都折损于此战之中,就连最高领导人刘备也在愤懑恼怒之下于隔年的4月一病不起了 。
文章插图
曹丕的选择如此之大的军事损失,就连君主都因此而一病不起,这正是曹丕趁乱进攻的好时机,可曹丕却没有这么做 。
夷陵之战结束的时间是公元222年7月,刘备身亡的时间是公元223年4月 。这段时间曹丕在做什么呢?
公元222年的10月,孙权在夷陵之战胜利后不久,就需要迎击曹丕的进攻 。对此次的伐吴之战,曹丕势在必得,还下了《伐吴诏》来鼓舞士气 。
文章插图
此次伐吴,曹魏集团和孙吴集团各有胜负 。开端的战局是曹丕占有相当的优势:
黄初三年,车驾幸宛,使尚率诸军与曹真共围江陵 。权将诸葛瑾与尚军对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军于江中 。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馀人,於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 。
孙吴集团此时多条防线皆处于崩溃状态,除了朱桓一路击败曹仁外,无一胜绩 。后来曹丕的大军因为久攻江陵不破,加之有瘟疫影响,只好选择撤军,此次伐吴也就不了了之了 。
文章插图
曹丕为什么不进攻蜀汉作为一个统治者,曹丕进攻东吴而不借机进攻蜀汉其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政治与军事双方面的考量 。
1、进攻东吴是政治需要
要知道,在夷陵之战前孙权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而向曹丕称臣 。可在夷陵之战后,孙权就彻底变了一副模样 。
原本答应好的派长子孙登到魏国为质的事情一拖再拖,此时的孙权已经不再需要与曹丕虚与委蛇了 。蜀汉的威胁解除后,他就可以和曹丕撕破脸了 。
正是因为这种“背叛”,使曹丕的政治地位得到损害,原本称臣的人如今却要主动破坏这层关系,这是很难被容忍的 。为了增强自己的政治威慑力,曹丕选择攻打东吴 。
文章插图
2、从军事角度看,东吴也是最好的选择
夷陵之战对东吴而言的确是大胜,但东吴的损失也同样不小 。况且东吴的兵力基本上都在吴蜀交战的前线上,还没有完全回撤 。
曹魏集团与东吴集团的直接接壤处的防守是比较薄弱的,其地势也适合大举进攻 。所以在曹丕的大举进攻之下能够在初期得以取得多路的胜利 。
东吴一方要不是陆逊提前就预判到曹丕可能会有所行动,而提早地进行防御安排,怕是曹丕还可以取得更多的胜利 。
可想要攻打蜀汉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攻打蜀汉要么然就借道荆州,从益州方向攻打 。且不说东吴不会让孙权借道,即便是同意了,以益州的地势,曹丕想要有所斩获势必要投入极大的兵力和物力 。
至于从汉中方面进攻蜀汉,这一点同样是困难的 。曹操当初退出汉中时,就意识到想要主动进攻汉中是很难办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打消耗战 。
文章插图
3、从政略方面看,打东吴是最好的选择
政略包括外交策略、经济策略等方面 。
夷陵之战后,蜀汉新败,如果曹魏集团攻打蜀汉,那很有可能让吴、蜀重新建立起外交关系 。这绝不是曹丕愿意看到的 。
当时的情况是,攻打东吴蜀汉或许坐视不理;而攻打蜀汉,东吴没办法看着 。因为如果孙权做壁上观的话,那曹魏集团战争一旦成功,就会完成对东吴集团的包围 。
另一方面来说,蜀汉集团于夷陵之战中惨败,想要恢复那需要很长的时间 。再加之蜀汉原本就是三方势力中最弱的一方,对曹丕而言进攻的意义远不如进攻东吴大 。
之所以进攻东吴,就是因为蜀汉既然已经遭受了大败,那就得让东吴再有一波消耗,这符合曹魏集团平衡敌人实力的战略利益 。
文章插图
结语刘备惨败,蜀汉集团遭受了巨大损失 。此时的蜀汉集团已经退出了争夺天下的竞赛圈 。无非就是看看他还能坚持多久而已 。
而东吴有了夷陵之战的胜利后,就不再对曹丕称臣,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曹丕的政治威慑力 。所以,东吴是不得不打的 。
当然,曹丕想打蜀汉也很难,从地理形势来看,对蜀汉发动军事行动的难度远大于对东吴 。再说了,蜀汉已经有了一波大损耗,此时只有东吴也有一波大的消耗,才更符合曹丕的利益 。
其他网友观点
文章插图
夷陵之战后,曹丕不进攻惨败的刘备反而进攻大胜的孙吴,曹丕的战略决策无疑是正确 。但运气差了点,又是疫疾捣了乱 。
历史上无数次疫疾像一只黑天鹅,不期而至,时时左右着世界的格局,影响着历史的进程 。
但三国时期的疫疾,却是大概率事件 。无论曹魏还是蜀汉、孙吴,都屡屡毁在疫疾上,却总是重蹈覆辙 。根本而言,还是人谋,准备不足 。
三方面因素决定了曹丕决定伐吴的正确性
首先,刘备惨败,几乎是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刘备经过汉中之战的高强度对抗,兵力消耗很大 。随后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致使荆州精锐完全丧失 。
夷陵之战,刘备是倾全国之力,精锐尽出,但仅仅凑集了三万多的兵力 。张飞的部属,因为失去了主帅,也暂时丧失了战斗力 。但此战蜀军精锐几乎消失殆尽,除了汉中魏延那点兵力,就只剩下赵云带到永安的一万人马及从夷陵逃回的一万左右的残兵败将 。
刘备的蜀汉,完全丧失了作战的能力 。如果曹丕选择与刘备开战,只是浪费时间,贻误战机,给孙权以喘息的机会 。
其次,孙权大败刘备,但也有很大的消耗,实力受损 。
夷陵之战,陆逊大获全胜,没有史料记载其战损情况 。但从战役过程来看,绝不是一把火就把刘备烧走了,而是经过了一系列的苦战 。
陆逊传: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命陆逊率领五万精兵西出,抵御刘备的进攻 。
在陆逊与刘备交战之前,刘备已经夺取了峡口,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了秭归 。
李异、刘阿部是吴国在最西线防御蜀汉的军事力量,绝不是摆设,也是具备相当实力的 。虽然不是被全歼,但也有很大的损失 。
陆逊上任后,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完全撤出高山峻岭地带 。刘备派遣前部督张南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 。尽管孙桓顶住了张南的进攻,没有被攻破,陆逊避免了过早的消耗兵力,但孙桓却有一定的损失 。
陆逊火烧连营,蜀军大乱,吴军发起全面进攻,但蜀军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
最终蜀军大败,损失惨重,但吴军也不会是毫发无损,必定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
关键一点,刘备所带之兵,不是荆州兵而是西蜀的兵力,除了战死,剩余大部分残兵还是逃回了永安 。只有黄权五千兵力,几乎没有受损,但却投降了曹丕 。
因此,此战,陆逊战胜刘备,并没有发财,不仅兵力上没有战俘得以补充,而且粮草几乎都被烧掉,得不到补给 。
此战,双方损失都不小,孙权的势力也受到很大消耗 。
第三,孙权获胜,士气大振,但那是对蜀汉而言 。在实力上曹魏对孙权还是碾压式的优势 。
曹丕坐山观虎斗,不仅毫发无损,还得到了黄权五千兵力的补充 。
曹丕以逸待劳,趁夷陵之战后孙权没有得到及时调整的机会,发动了讨伐孙吴的战役,从士气上对孙吴也是很大的震慑 。
从以上三方面来看,曹丕的决策和把握时机的能力还是很卓越的 。
文章插图
江陵之战,说明了曹丕决策的正确性曹丕没有采纳刘晔的建议,联手夹攻孙权,却在孙权大胜之后展开进攻,是有原因的 。
刘晔传:后备果出兵击吴 。吴悉国应之,而遣使称藩 。朝臣皆贺 。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下诏群臣商讨刘备是否要进攻孙吴 。
群臣认为蜀国是小国,名将只有关羽,关羽一死,实力大损,必定不会出兵 。但侍中刘晔却认为刘备必定出兵,以证明自己依然强大 。
果然,刘备出兵进攻孙吴 。
孙权举国之力对抗刘备,同时派遣使者向曹丕称臣 。群臣都祝贺曹丕,唯独刘晔持不同看法,认为:“吴国一向没有臣服之心”,主张联合刘备夹击孙权 。
但曹丕没有采纳刘晔的意见 。
孙权夷陵之战击败刘备之后,就反叛了 。
从这个过程来看,曹丕没有采纳刘晔的意见似乎是错误的,其实不然 。
试想一下,如果曹丕出兵夹击孙权,孙权就面临国破家亡的局面 。孙权宁愿把荆州让给刘备也不愿意国亡 。
刘备的意图是为了夺回荆州,孙权让出荆州,刘备就会停止进攻,不敢冒险进一步东击孙吴,孙刘就会再次联盟 。这对曹丕来说就很尴尬了 。
刘备敢于进攻孙权,也是在赌曹丕会趁机夹击孙权 。
豹眼认为,此时曹丕坐山观虎斗是非常高明的决策,如果采纳刘晔的建议就会很被动 。
魏书·文帝纪:是月,孙权复叛 。复郢州为荆州 。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 。
黄初三年(222年)十月,孙权反叛,曹丕从许昌率军南征,各路大军齐头并进,孙权据江坚守 。
【魏书载丙午诏曰:"孙权残害民物,朕以寇不可长,故分命猛将三道并征 。今征东诸军与权党吕范等水战,则斩首四万,获船万艘 。大司马据守濡须,其所禽获亦以万数 。中军、征南,攻围江陵,左将军张郃等舳舻直渡,击其南渚,贼赴水溺死者数千人,又为地道攻城,城中外雀鼠不得出入,此几上肉耳!而贼中疠气疾病,夹江涂地,恐相染污 。
从魏书记载曹丕诏令来看,当时曹丕三路伐吴,水战击败吴军吕范,斩首四万,缴获战船万艘;大司马曹仁据守濡须,擒获一万多敌;中军围困江陵,左将军张郃击南渚,吴军被淹死的就有数千人 。
但由于吴军发生了疫疾,曹丕担心被传染,就决定撤军 。
此时,孙权再次称臣求和,曹丕接受了孙权的请求 。
因此,曹丕南征是势在必得,但运气差了点,因为疫情而退军 。虽然也是准备不足,但几十万人的防疫问题是很难掌控的 。
豹眼认为,他没有趁刘备进攻孙权之际夹攻孙权,以及在孙权大胜之后果断发动攻击,其决策是非常正确的 。
文章插图
【火烧连营,刘备惨败,魏国为什么不趁势进攻,而进攻大胜的吴国?】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删除!
推荐阅读
- 如何做老北京糖火烧?老北京糖火烧的做法
- 宝宝被火烧伤怎么办?
-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火烧圆明园发生在哪一年
- 如何做老北京褡裢火烧?老北京褡裢火烧的做法
- 山东潍坊肉火烧的做法(榨菜)
- 如何做老北京卤煮火烧?老北京卤煮火烧的做法
- 空心火烧的做法 原来是这样做的
- 三国中的刘备是谁的后代
- 刘备有恋物癖吗?刘备有什么奇怪的癖好?
- 澳洲大火烧了210天左右,无数动植物绝望哀嚎,为什么不人工降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