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

【别名】大白.
【出处】《灵枢·本输》篇:核骨之下也.
【归经】足太阴脾经.
【定位】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释名】"白"指白色;"太"指大、明显.该穴位于大趾侧白肉际上,故名.
【类属】
1.本经原穴.
2.本经输穴.
【穴性】调理脾胃、祛湿止痛、清热化滞.
【主治】
1.消化系统病症胃痛、腹胀、肠鸣、善噫、饥不欲食、吐泻、痢疾、便秘.
2.本经所经过部位病症腰膝酸痛、体重节痛、痿证.
3.其他病症高热烦满、肢体重着、关节疼痛.
【配伍】配三阴交、足三里、天枢、中脘、内关、太冲治腹胀、腹痛;配公孙治消化不良;配陷谷、大肠俞治阑尾炎疼痛;配中渚、配大肠俞、天枢治疗便秘配内关、中脘治疗呕吐;大肠俞、陷谷治疗阑尾炎;配中脘、梁丘治疗胃痛;配内关、足三里治急性腹泻.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古代应用】
《灵枢·厥病》:厥心痛,腹胀胸满,胃心痛.
,、
《针灸甲乙经》:胸胁痛,肠鸣切痛,体重节痛.
《备急千金要方》:太白…主腹胀、食不化…喜呕泻有脓血《神应经》:胸胁切痛取太白
《针灸大成》:太白主腹胀食不化,呕吐,腹中切痛,肠鸣,泄泻脓血…心痛脉缓.
【临床报道神奇作用与功效】

    局部病症足部麻木:《中国针灸》1997年10期报道:针刺太白等足部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足底麻木32例.取穴:太白、然谷、大都、隐白,常规针刺,行搓针法,将针体顺时针捻转3周左右,以患者有酸、麻、胀、重、痛及局部跳动、震颤等感觉为度,能放射至整个足底部为最佳.之后,持针不松,并做震颤手法以守气,片刻放松,间隔3~5分钟同法行针1次,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休息2天,再行下一疗程,共治2个疗程.结果:痊愈20例,显效7例,好转5例,全部有效.


2消化系统病症
(1)消化不良:《中国针灸》1995年增刊报道:针刺太白、阴陵泉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870例.常规针刺,平补平泻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结果:1个疗程内治愈486例(55.9%),显效202例(23.2%),好转141例(16.2%),无效41例(4.7%),总有效率95.3%.
(2)腹泻:《中国针灸》1986年第4期报道:温灸太白治疗脾虚腹泻17例.取穴:太白、丰隆,以艾条温和灸10分钟每日2次.结果全部治愈.
3.肥胖症《甘肃中医》1999年第2期报道:针刺太白、天枢等穴结合耳压治疗肥胖症50例.针刺取穴:天枢、气海、减肥穴(脐下3寸又旁开3寸)、太白、足三里.耳穴:脾、肾、肺、胃、外鼻、内分泌.进针前押手提起下腹部脂肪,刺手持针沿天枢方向斜刺进针约1寸左右,得气后与太白、足三里同时使用电针仪疏密波持续刺激30分钟,强度以病人能耐受者为宜,起针后再适度按摩天枢、减肥穴,每日1次,1个月为1疗程;耳穴用药丸按压法,并于每天饭前15~20分钟按压所贴耳穴约3~5分钟.1周换2次,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显效28例(56%),好转16例(32%),无效6例(12%),有效率88%.
【现代研究】
《中国针灸》1998年第5期报道:针刺本穴治疗实验性脾虚家兔,发现该穴对十二指肠黏膜的病理变化有修复和改善作用,并能提高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说明太白穴的健脾功能是有其形态学基础的.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年第5期报道:电针太白穴对实验性脾虚家兔的影响,证实该穴不仅能提高血清淀粉酶的活性及小肠吸收功能,而且能提高血清胃泌素的含量,从而达到改善脾虚证的目的说明本穴有特异性健脾作用.
【太白穴的神奇作用与功效】另外,针刺太白可调节血糖,可因手法不同而有不同效应,烧山火补法多使血糖升高,可用于低血糖症;透天凉泻法则可见血糖下降,可用于糖尿病.还可使奥狄括约肌松弛,胆管压力下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