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注仁义,百姓为主,诸葛亮注北伐,劳民伤财,谁对谁错?

提问真会问 , 政治、经济都拆开了来问 。
看看古代的征伐之战 , 哪个不是劳民伤财 , 养兵用兵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钱粮;战争的目的无非实现版图的统一、政权的存活、资源的掠夺 。
刘备主仁义 , 是政治方面的 , 但不打仗灭了魏吴 , 坐等曹操孙权等人双手奉上?诸葛亮屡次北伐 , 劳民伤财 , 是为了实现一统 , 国力的悬殊拖得越久越不利 。
当时的蜀国以川中之地对阵魏国近天下三分之二的国力 。不打仗的结果是等死;打仗的结果是找死 , 但找死是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 或有一线生机 , 比被动等死强多了 。
谁对谁错?这又不是小孩子的世界 , 哪有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 , 不过战争是残酷的 , 总有人要牺牲 。
其他网友观点绝对是诸葛亮的错 , 太注重功绩 , 为了成就自己的功绩 , 一次次北伐 , 六出祁山 , 九伐中原 , 次次无功!劳民伤财 , 民生凋敝 。等到刘禅接手的时候 , 已经无力回天了 。本来魏蜀吴 , 当时就数蜀国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最弱 , 赤壁战败后 , 魏国一蹶不振 , 曹操都知道避免战争 , 休养生息 , 而诸葛亮却不知道 。郭沫若先生说 , (最后治蜀要思量) 。真的值得人们深思 。身为一国丞相 , 不想着怎么给蜀国培养人才 , 只想着自己的功绩 , 大权独揽 , 连年征战 , 这种人称不上千古名相 , 诸葛亮几乎没给蜀国留下一个人才
其他网友观点谢谢邀请!


首先 , 我认为对与错只是相对而言的 , 在不同的角度和环境下看就有不同的解读 。


在动荡纷乱 , 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 , 如何用自己的优势拓展自己的势力以争得一席之地 , 这是需要战略上的大智慧的 。
【三国刘备注仁义,百姓为主,诸葛亮注北伐,劳民伤财,谁对谁错?】

三国刘备注仁义,百姓为主,诸葛亮注北伐,劳民伤财,谁对谁错?
文章插图
(刘备剧照 , 图片源于网络)


人的优势可以是很多种 , 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
内在的如:在身体上的有武艺超群 , 功夫盖世;在学识上的 , 有学富五车 , 智慧非凡;还有性格脾气等等 。
外在的如:人脉广泛 , 人缘极好 , 位高权重等等 。


人的优势大多数都不是天生的 , 都是后天的学习和积累 , 那么 , 如何看待刘备的优势呢?他为什么会注重仁义呢?


三国刘备注仁义,百姓为主,诸葛亮注北伐,劳民伤财,谁对谁错?
文章插图
(刘备剧照 , 图片源于网络)


一、论出身和个人实力 , 跟曹操和孙权没得比
在三国的早期刘备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 起点可以说是为零的 , 简直就是一穷二白 , 没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 。
刘备父亲早逝 , 家境贫寒 , 生活艰难 , 只能和老母亲织席卖鞋为生 , 在朝廷上更没有人脉可言 , 哪么 , 试想他以什么能和曹操孙权争霸呢?


二、寻找适合自己的突破点
硬实力比不过就用软实力 , 这是刘备的聪明之处 , 找到利于自己的突破口 。
当时局势动荡 , 朝廷腐败 , 黄巾起义使得人心惶惶 , 百姓流离失所 , 怨声载道 , 这时 , 刘备站了出来 , 打出为民为汉室的口号 , 在以后的争战中更有保护百姓的行动而得到仁义之名 , 这样 , 仁义之名慢慢成为刘备的优势 。


仁义其实是比较缥缈的东西 , 可大可小 , 适合口碑宣扬 , 几次为百姓的行动就争得了仁义之名 , 在上层建筑没有优势就在底层寻找 , 没有强硬的背景就找合适自己发挥的条件 。


三国刘备注仁义,百姓为主,诸葛亮注北伐,劳民伤财,谁对谁错?
文章插图
(诸葛亮剧照 , 图片源于网络)


我以为:北伐是生存战略的需要 , 属于国家策略
因为生存是第一要素 ,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的智慧人物代表 , 他当然知道劳民伤财的弊端 , 但有时进攻也是最好的防守 , 而且如何在三国的弱势方制衡其他二国得以生存 , 这是需要博弈的智慧 , 北伐的目标并不一定是要灭其他二国 , 因为蜀国的实力还没有到那个层次 。


评论对与错都要在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下分析 , 超越当时就会失去讨论意义了 。


陋见 , 一个带你穿越历史的灵魂 , 谢谢关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