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猝死的前兆与表现

猝死是指平时“健康”或病情稳定的人突然快速、意想不到地自然死亡 。运动猝死是指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的意想不到的自然死亡(非创伤性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猝死时限为病情突然发作后即刻或6h内出现的自然死亡 。运动猝死是一低概率事件,虽然发生率极低,但对体育运动却造成极大冲击 。目前统计显示普通人群年运动猝死率平均约0.5/10万,其中男性(约1/10万)远高于女性(<0.05/10万);年轻人(12~35岁)年运动猝死率为0.1/10万~1/10万,中老年人(>35岁)年运动猝死率平均为6/10万~7/10万;竞技运动员(<35岁)年运动猝死率(0.5/10万~1/10万)是年轻的非竞技运动者年运动猝死率的2.5倍 。目前马拉松运动猝死率为每8万~20万位参与者1例,而最大运动负荷试验猝死率为每万次测试0.3~0.8例 。
一、运动猝死的原因和机理
不论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运动猝死危险因素大多是有已知或未知的心血管异常者进行中等以上的强度运动 。研究表明发生在中老年人(35岁以上)的运动猝死可能多与冠心病有关;而年轻人(小于35岁)中的运动猝死主要与肥厚型心肌病、冠脉畸形有关,其次是与心肌病(非肥厚型心肌病)、马凡氏综合征、心肌炎、心脏瓣膜性疾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预激综合征、特发性长QT综合征等有关 。单纯运动因素引发的猝死很罕见(占运动猝死人群中比例不超过3%) 。对有潜在的心血管疾患的人而言,剧烈运动是激发运动猝死另一重要危险因素 。据估计,大强度诱发有潜在心血管疾患的人心脏停搏的风险比安静时高6~164倍; 不运动的中老年人突然参加大强度(>6Mets)运动比安静时猝死风险可高56倍,而经常参加锻炼的中老年人进行大强度运动比安静时高5~10倍 。运动猝死与运动项目尚无确切关系,但有调查显示跑步、挥拍类运动(如羽毛球、网球)似乎比其他项目有更高的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
运动猝死机理
运动猝死尤其是表面健康的人运动猝死的机理尚不清楚 。
目前绝大多数显示直接死因为心源性猝死 。其机制:一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或心室停搏 。
运动时过度应激(含非运动因素应激,如情绪紧张、高热、脱水)致植物神经系统平衡失调(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迷走神经兴奋性不足),儿茶酚胺、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等神经内分泌激素大量分泌,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如钠离子或钾离子紊乱),以及胸前受到猛烈撞击等,可引发心电紊乱或心脏传导系统紊乱,尤其是心脏已存在潜在的病变或结构异常时,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或心室停搏而猝死 。二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过度应激时上述病理生理变化,尤其在心血管已存在潜在的病变或结构异常时,可引发冠状动脉痉挛或冠脉血管内膜出血等而堵塞冠状动脉,再加上剧烈运动时心率过快舒张期过短、大量出汗脱水或运动后即刻血压快速降低等,则可在运动期间或运动后即刻诱发心肌缺血、坏死和严重心律失常,导致急性心肌梗死而猝死 。
二、运动猝死的前兆与表现
运动猝死表现为运动中或运动后(多不超过30min) 突然昏迷、意识不清、心跳骤停、脉搏消失、停止呼吸 。运动猝死者部分可有前驱症状,表现为猝死前数天至数月运动或非运动时明显的疲乏感、眼前短暂发黑、眩晕、胸痛或下颌/颈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大汗淋漓,胃肠道症状,神经精神异常等 。另外,部分曾有运动晕厥史 。运动猝死发病急、病程短、病情重,如不及时抢救,会迅速死亡 。
三、运动猝死防治
(一)现场急救
一旦患者倒下,首先判断意识是否丧失,心跳呼吸有无停止 。如呼吸心跳停止就应当机立断、分秒必争就地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并拨打120 。
(二)预防
第一,大负荷运动前进行运动评估,识别高风险人群是预防运动猝死的关键 。对于有高风险者应禁止参加剧烈运动 。既往运动时出现晕厥者,在排除心源性晕厥前宜禁止剧烈运动 。对于参加大负荷运动或比赛者,如运动前出现心前区不适等某些前驱症状,应找医生仔细评估 。
第二,对人选校运动队或竞技运动队队员应接受健康检查、运动医学检查和评估,包括安静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必要时可进行24h动态心电和磁共振(MRI) 等无创性检查 。
第三,体育运动会等皆应配备医生及必要的急救措施,尤其是自动除颤仪 。
【运动猝死的前兆与表现】第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