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仫佬族的来历

仫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 。他们自称“伶”、“谨” 。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佬” 。“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 。建国后统称仫佬族 。绝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等县境内,与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杂居 。

仫佬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仫佬族的来历

文章插图
仫佬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仫佬族的来历习俗
仫佬族的民族历史
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晋人常璩《华阳公志.南中志》中,即有关于“僚人”在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沿一带活动的记载 。唐宋以后,《岭外代答》、《溪蛮丛笑》等史籍中出现了“僚”、“伶”人们共同体的记述 。《天河县志》、《大清一统志》说:“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见仫佬与僚、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学术界一般认为,仫佬族是从僚、伶中分化出来形成的 。历史上并未把仫佬族当成一个民族看待,1953年8月30日经过民族识别,仫佬族才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
仫佬族形成单一民族,其时间大约在宋代 。
据历史记载,宋太祖开宝五年(972),以桂州琳洞地置罗城县,先隶融州,后属庆远府 。就掌握的材料所知,仫佬族至晚在元代或明初已居住在罗城一带地区 。
明朝继承宋、元制度.在罗城、天河、宜山等仫佬族聚居区设立流官,社会基层设立里甲 。同时在县官之下,增设土巡检司、镇和寨堡等机构,利用当地头人任职,把流官与土官统治结合起来 。人民须向朝廷交纳夏秋两税 。
清代将仫佬族地区县以下划分为“里”,在“里”下设“冬” 。每“冬”约十余户,有“冬头”,由大家推选,负责筹粮收款 。“冬”原为缴纳粮款而划分的社会基层单位,由于仫佬族大部同姓聚族而居,因此“冬”以下又分“房”,实际上又成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姓、房组织 。
1912年后,设立团总、保董、甲长等,利用原来的“冬头”为保、甲长,统治仫佬族人民 。1933年以后,随着国民党势力的深入,建立了区、乡、村的保甲制度,乡长兼任民团队长及小学校长,实行所谓“三位一体”、“五户连保”的反动统治 。仫佬族中一些“乡老”、“族长”也往往上通官府,下揽族权,左右与土匪勾结,强迫群众遵守“乡约”、“族规”,竭力维护封建宗法制度 。仫佬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曾多次掀起反封建统治的斗争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一批先进的仫佬族青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柳北抗日挺进队和柳北人民解放总队 。罗城县的解放就得到了仫佬族人民的有力配合 。
仫佬族的婚俗
仫佬族青年男女历来实行自由恋爱,除节日、集会和赶集时的交往相识之外,主要的恋爱方式就是在“走坡”中传歌互答交友 。“走坡”的季节是阳春三月和八月金秋,年轻人身穿盛装,男女各自结伴,到集市上寻找对歌的伙伴 。找到满意的对手后,就邀到风景美丽的山坡草坪上开始对唱,以歌为媒,一问一答,相互满意,互赠信物 。最后托媒人通报家长,确定婚期成亲 。
媒人先由男方拜托,女方家若同意,就把女儿的生辰八字交给媒人转递男方 。男方父母收到女方八字后,认为与儿子的八字相合,这门亲事基本大功告成 。
接亲方式各地略有差别,最有趣的是“送嫁十姊妹” 。新娘过门前一个月,同村寨的同辈姑娘自愿组成十人傧相,到未婚新娘家做姐妹,与新娘日夜相伴,帮她做新鞋,缝嫁衣,备妆奁 。成亲的那天,十姐妹与新娘打扮得一模一样,穿相同的“情人鞋”、“送嫁衣”,撑同样的“姐妹伞”,剪同样的发型,扎同样的辫子,甚至连举止姿态都相近相似 。
若非亲友,真不知谁是新娘,谁是傧相 。到了新郎家,十一个姑娘一起登堂入室,热闹非常 。
接亲的当天,许多地方都有设“歌卡”的习俗 。男方一行人到女方村寨接亲时,要唱答盘问方能通过“歌卡”进入新娘家 。同样,女方送亲队伍到男家村寨也得答出问歌才能进新郎的家门 。有时从早一直唱到晚,围观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 。最后若答不上来,那就自问自答,或由家长出面唱“和解歌”,宣告“栏门歌”结束 。在长时间的对歌中,主人要供应好吃好喝给客人,以保证对歌时精力旺盛,情绪饱满 。
新娘进屋后,许多地方要“闹歌堂”,即在洞房内外摆擂台赛歌,男女唱答 。高潮时,喝彩声、欢笑声响成一片,成了青年人显露才华的极好场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