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 他是“两弹一星”的灵魂人物,却两袖清风,一生低调

1997年,一颗在宇宙中“流浪”多年的小行星被国家天文台“捕获”。之后长达5年的时间里,天文台对其加强追踪,准确测定出它的运行轨道参数后,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赋予其编号48798,而它的命名权则归属中国。2006年,国家天文台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请将编号48798命名为“彭桓武星”。彭桓武——“两弹一星”的灵魂人物,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波恩和薛定谔都曾在给爱因斯坦的书信中对他赞不绝口,发现小行星的这一天,正是这位最“不著名”的著名科学家的生日。一生 他是“两弹一星”的灵魂人物,却两袖清风,一生低调
文章插图
彭桓武与薛定谔011915年一个秋风萧瑟的深夜里,长春县衙中响起一阵婴儿嘹亮的啼哭声,县长彭家喜得贵子,取名彭梦熊。孩子是早产儿,身体孱弱却聪慧异常:2岁时在会说话之前就先学会了算术,5岁读小学,9岁通读《史记》,15岁研读《物种起源》,16岁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彭桓武”,“桓”“武”二字取自张飞与岳飞的谥号。1931年9月的一天,彭桓武像往常一样走在清华校园里,突然看见几个同学悲痛欲绝地告诉他,就在几小时前,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国难当头,彭桓武心里干着急,他也想保家卫国,可由于身体原因他被明令禁止激烈运动,更不要说上战场了。他思考着,虽不能为祖国在前线英勇奋战,但可以凭才识为国家的科学发展积蓄力量。于是,彭桓武立下了他的人生目标:“不为良将,必为良师。”1935年,20岁的彭桓武考上了清华物理系研究生,匹夫有责的信念之舵,引领着他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校期间,与彭桓武同宿舍的一位学生因肺结核病重离世。在当时,这是不治之症。不久后,彭桓武便觉浑身乏力,胸闷气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权衡利弊后,他决定去泰山找同学休养。临走时,除了学习的书和笔记,彭桓武还揣了一包砒霜。砒霜有剧毒,吞下去足以致命。如果被日本人抓住,就是服毒自杀,他也决不愿做顺民。两个月后,“七七事变”发生。战乱让彭桓武不得不提前结束学业,告别六载清华学涯,前往前往云南大学教书。在云大期间,23岁的彭桓武考取了公费留学研究生,在恩师清华教授周培源的建议下,前往爱丁堡大学,师从享誉世界的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马克斯·波恩。02彭桓武是波恩门下的第一位中国学生,当时与他同窗的还有后来参与研发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福克斯。导师马克斯·波恩对这个中国学生十分认可,在写给老友爱因斯坦的信中说道:“他尤其聪明能干,总是懂得比别人多,懂得比别人快。”1940年,25岁的彭桓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第二年春天,一心想报效祖国的他迫不及待地辗转归国,不料在办理途经美国的签证时,许多条针对他国公民的侮辱条款让彭桓武愤慨不已。其中一条,需要签字保证自己的父亲“不是小偷”。父亲在彭桓武心里如同祖国一样神圣,对于这份侮辱人格的文件,他选择拒签,将笔一扔,郑重地说:“我不走了!”没能回国的彭桓武,经波恩推荐前往都柏林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在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领导的物理所工作。期间,他与哈密特、海特勒合作的以三人姓名的首字母命名的“HHP”理论曾在国际物理界轰动一时。薛定谔曾经在一封信中向爱因斯坦夸赞彭桓武勤奋好学,知识渊博,理解力惊人。1945年,30岁彭桓武获取了科学博士学位,并再次应薛定谔之邀,前往都柏林高级研究院任助理教授。正是这一年,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随后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小男孩”和“胖子”,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彼时,彭桓武在国际物理学界已有一席之地,但他毅然放弃在欧洲发展的机会,坚定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多年后,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回国时,彭桓武对采访人员怒目而视:“你这个问题的提法不对!你应该说为什么不回国。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031950年,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为核物理研究储备人才是当务之急。作为研究所的拓荒者,彭桓武相继在云大、清华和北大物理系任教,挑下教书育人的重担,培养出黄祖洽、周光召等年轻一代科学人才。一生 他是“两弹一星”的灵魂人物,却两袖清风,一生低调
文章插图
1955年,中央决定研制核武器。彭桓武被派去苏联学习核反应堆理论,回国后他便立刻组织开班培养原子能研究人才。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撤走了在中国的援助专家。关键时刻,彭桓武响应号召,被调去核武器研究所顶替苏联专家的工作。在这里,他运用强有力的理论手段简化方程,完成了原子弹反应过程的粗算,并且将反应过程科学地划分阶段,提出了决定特性的主要物理量。万事开头难,彭桓武牵的这个头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快,原子弹理论方案诞生了。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在祖国的上空响彻云霄。彭桓武说:“五十六块万岁!”——当时,大学生拿五十六块的工资,原子弹的研究工作在国外都是博士去做,而在中国,很多研究工作都是由大学生完成的。完成原子弹方案后,彭桓武马不停蹄地开始组织力量研究氢弹,经过多路探索,最终形成三个方案。在决定第一颗氢弹爆炸多少当量为宜时,中央采取了彭桓武的建议:300万吨。1967年,罗布泊上空成功爆炸了我国第一颗氢弹。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和英国用了7年4个月,苏联用了4年,法国用了8年半,而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多年后,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奖状人手一份,奖章只有一枚,按规定要将其授予第一完成人。研究所里一致推举彭桓武领受奖章,不料他却干脆地拒绝了:“工作是大家做的,我不能要。”在众人一再的坚持下,彭桓武接受了:“奖章收下就是我的了,我有权处理它,我要把它送给九所全体同志。”说罢便拿笔题下十四个字: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041995年,80岁的彭桓武获得了100万港元的成就奖奖金。当时已疾病缠身的他却从没想过拿这些钱去治疗,而是设立了“彭桓武纪念赠款”,将钱无私地赠予那些为祖国科学事业做过贡献的人。在23位“两弹一星元勋”当中,彭桓武的名字不如邓稼先、钱三强等那样为人熟知,但他却是其中起到主导作用的灵魂人物。但彭桓武十分谦逊且淡泊名利,他说自己只是集体中的一员:“中国的‘两弹一星’就像一栋房子,我是大门前那两个石头狮子。”事实上,彭桓武所作的贡献远比他说的要多得多。作为中国核物理理论、中子物理理论以及核爆炸理论等等的奠基人,他为祖国培养了几代人才,几乎所有这方面的后来工作者,都是他直接或间接的学生。正如钱三强所说:“彭桓武默默地做了很多重要工作,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带起了反应堆的理论研究,同时还培养出一批新人,带出一个学派。写起历史来,归功于他,不是夸大。”2007年,彭桓武因病逝世,享年92岁。临终前他立下遗嘱,丧仪从简,将全部积蓄50万捐赠给中科院理论研究所,将“两弹元勋”的金牌赠予军事博物馆,甚至连家中书和办公桌椅都捐给了理论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