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 天问奔火297天的背后

嫦娥五号|天问奔火297天的背后嫦娥五号 天问奔火297天的背后
文章插图

穿越漫漫星河,跋涉297天,今天,“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还记得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火箭在万众瞩目中点火升空,成功将“天问一号”送入地火转移轨道。中国探火,启程!
从地球到火星,这是一段星际的奔跑,而长五人的奔跑也始终没有停止。
3次发射3步跨越
不到300天里,长五系列火箭携“天问一号”冲天奔火、助“嫦娥五号”九天揽月、送“天和”核心舱太空建站。3次发射,3步跨越。
其中,“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成功发射,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从地月系到太阳系,我国的深空探测正在一步步走远。
这次任务,长五火箭飞出了中国航天的“新高度”“新速度”“新精度”。而对于长五人来说,它还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这是长五火箭第一次执行工程应用发射,标志着长五火箭正式服役。
火箭院院长王小军介绍:“长五火箭投入工程应用,将有力支撑国家重大航天工程的实施,对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作为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长五火箭让我国火箭运载能力跻身世界第一梯队,也让我们对探索浩瀚宇宙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你有凌云志,我有登云梯。沿着“胖五”一次次划出的金色轨迹,圆梦的征程已经在路上。
争分夺秒接力奔跑
一枚长五火箭从无到有,需要6个月,如果全年无休,一年可以总装、配套并实施两次发射。而一年的时间里,长五系列火箭共实施了4次发射,一年半间,五战五捷。不是超人,他们却跑赢了时间。
去年大年初六,正是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长五B火箭首飞任务先头部队就“逆行”踏上了去往海南的航班。
当时,中国航天两型火箭相继失利,两颗卫星在轨失效……面临着“不能再失败”的严峻形势。在这样的紧要关头,由哪个队伍来打响“触底反弹”第一枪?长五团队挺身而出。
危机当前,考验一支队伍的胆力,也检验一支队伍的实力。2020年5月5日,长五B火箭用首飞成功扫除“阴霾”,扭转了中国航天面临的不利局面。
而来不及庆祝,长五遥四火箭地面设备恢复人员第二天就投入到了下一发任务当中。这时,距离“天问一号”的发射仅剩两个多月,如果不加速快跑,错过了窗口期,中国的探火计划就要推迟26个月。
为了抢进度,他们白天“见缝插针”,晚上“废寝忘食”,一直干到夜里12点。海南文昌正值“桑拿天”,就算什么事都不做,待在户外都会大汗淋漓。每天,他们皮肤晒到掉皮,衣服全部湿透,身体严重脱水,甚至靠喝补盐液维持。主管发射台恢复工作的徐铮肾结石发作,可手里的工作没有停。那几天,他是靠止疼药扛过了一波又一波的剧痛。
送完“天问一号”,已是7月底,大半年就在这样的争分夺秒中度过了。这时,“嫦娥五号”以及“天和”核心舱的发射任务又接踵而至,长五团队面临的是停不下来的“接力战”。
年仅26岁的徐文晓是第一次担任总控系统指挥。地面设备恢复完后,系统其他人员返京,他只身留在发射场,负责单元测试间测试、总控网的交换机日志判读等工作,常常“狂敲键盘”到深夜。
进场前设备装车时,他不小心扭伤了手腕。可为了亲自验证设备运行状态,他带着测试工具爬上15层塔架。
其实,从2019年10月至今,很多队员连续18个月一直奋战在发射场,经历了5次任务的洗礼,他们陪长五的时间,比家人都多。
前方挥汗如雨,后方也是马不停蹄。长五团队是一支队伍负责长五和长五B两个构型。一发火箭在发射场发射,另一发火箭就在总装总测,研制团队兵分北京、天津、文昌同步开展工作。
正常情况下,总装一发长五系列火箭芯一级,最少需要16个人,而人员紧张时只剩9人。
虽然长五B火箭与长五火箭结构略有不同,但是关键点、难点基本相同。张学伟负责调度工作近6年,对关键点、难点了然于胸。他利用3天时间,就编制出一张包含千余项工作内容的生产计划表,千难万难,后墙不倒。
发动机向来是火箭总装中的重中之重。从总装第一台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开始,装配人员就对工作流程进行了精细梳理,并在一次次发射中不断改进,直到长五B遥二火箭发动机的总装,装配手册已经全面改进过4版,装配工序也更加细化。
精准施策、科学排产,为一发又一发火箭的滚动生产、总装按下了“加速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