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界再现新发现:宇宙诞生于“无”,由“相变”而生成


你看到的世界有多大,取决于你能看到的有多远,你能看到的有多远,取决于你的思维意识能展开的维数。科学的发展进步,犹如朝代的交替更迭,旧的理论不断被淘汰,新的理论不断闪亮登场。后者总是比前者更“视野”宽广。
不得不说,“真相”是一个很会隐藏自己的高手,它们总喜欢藏身于常规事物的身后,如果你不是一个善于探索寻找的爱好者,你很难发现它们的藏身之处。
物理学界再现新发现:宇宙诞生于“无”,由“相变”而生成
文章插图

比如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你是相信宇宙诞生于奇点,还是相信宇宙别有起源呢?如果说宇宙万物皆诞生于“无”,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能量的“无”的话,你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如果说宇宙的诞生纯属一场意外,你又会有何反响呢?千万不要轻率地说“瞎扯”,更不要贸然离开,否则你会被自己的常规思维永远禁锢在原地踏步徘徊,而永远无法看不到远处那些优美漂亮的“风景”。展开我们那常规的线性思维,向尽可能多的维数舒展,探索之旅正待启航,你准备好了吗?探索科学,探索宇宙,水木长龙与您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
曾经,无论艺术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还是数学家等,几乎都不约而同地相信宇宙万物遵循完美的对称守恒定律,无论是在数学方程上(比如,将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或薛定谔的方程给反转过来,它们依然能保持形式不变),还是在空间形状上,甚至是时间或能量上。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种不可名状的坚信,甚至促进了人类对反物质的发现(难道这就是量子力学理论所揭示的集体意识的强大力量?)。
物理学界再现新发现:宇宙诞生于“无”,由“相变”而生成
文章插图

量子力学奠基者之一,保罗·狄拉克在用薛定谔方程求解量子本征值时,一直困惑于薛定谔方程为什么是非相对性的,却无意间发现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并不是完整的,

物理学界再现新发现:宇宙诞生于“无”,由“相变”而生成
文章插图

显然,狄拉克的预言后来被检验是正确的。卡尔·安德森在分析宇宙射线轨迹时,发现一个电子在磁场中好像走错了方向,电子的反电子从此被发现。之后,科学家又发现了诸多粒子的反粒子。狄拉克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以及剑桥卢卡逊教授职位。
物理学界再现新发现:宇宙诞生于“无”,由“相变”而生成
正当完美主义者们沉醉于自己的梦想不能自拔时,物理学家乔治·伽莫夫根据他们坚信的完美对称守恒定律提出了一个推理,将他们的梦想泼了一盆冷水。
物理学界再现新发现:宇宙诞生于“无”,由“相变”而生成
文章插图

正当完美主义者们为伽莫夫的推理感到沮丧难过时,


物理学界再现新发现:宇宙诞生于“无”,由“相变”而生成
文章插图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似乎早有先见之明,不是吗?
无中能生有?这,怎么可能?别忘了,量子力学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不可能是因为不理解,超出理解的范畴往往就会被钉上“不可能”的标签。对于宇宙总能量为什么几乎为零,研究者是这样解释的:

如果不好理解,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一块平地,你用铁锹挖了一个土坑,挖出来的土你堆在了坑的旁边。如果以地面为水平坐标,水平坐标为0,超过地面的坐标值为正,低于地面的坐标值为负。那么堆起来的土堆就相当于正物质,被挖成的土坑就相当于反物质,而正物质加反物质,正好等于0。而宇宙生成的原理与此很像,当然,宇宙并不是“挖”出来的。
那么,宇宙是怎么生成的呢?
物理学界再现新发现:宇宙诞生于“无”,由“相变”而生成
文章插图

宇宙生成于“相变”。就像平地改变了自己的本“相”,生成了高山和凹地,长出了树木和花草,孕育了众生,承载着万物一样。在宇宙诞生之初,一切都为零,如同一池平静的水,没有任何波动,仿佛什么都不存在一样。然后一个小小的石子无意间投入池水中,生成了一圈圈的涟漪,池水开始“动”起来,根据弦理论,振动的模式和频率会生成不同的物质粒子,尽管我们不能检测池水的振动会生成怎样的基本粒子,但并不能因为无法检测便断言不存在。
同样的道理,宇宙诞生于“无”,如同没有任何波动的平静池水(但不是池水,而是“无”,一个一切为零的起点),然后一个小小的外力轻轻一弹,便将零的平衡给打破了,相变开始——振动波荡漾着向前推进,所经之处,再无零的平衡,两极生成,正反产生。有时候中间夹杂的驻波导致振动波不能顺畅前进,波峰叠加,波谷叠加,生成更大的相变,或者波峰与波谷相遇,又复归于零平衡。是不是很像量子真空涨落的现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