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谈古史 曹禺三女儿万方:继承父亲衣钵,出书披露父母隐私,为何有勇气( 二 )
就像他当时的夫人李玉茹说的那样 , “这时的曹禺一方面忙得如同陀螺一般 , 放不下他应该放下的工作 , 另一方面又由于放不下那些必须参加的社会活动乃至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 内心充满了矛盾、痛苦、悔恨” 。 实在是让人遗憾不已 。
大师的感情也许艺术家的感情就是那么丰富 , 徐志摩为了林徽因不惜要让张幼仪打胎离婚 , 哪怕林徽因根本不喜欢他 , 曹禺的一生中也经历过多段感情 , 最后成功与三位女子步入了婚姻殿堂 。 曹禺的初恋发生在清华求学时期 , 也是他在戏剧和文学天赋最开始有所体现的时候 。
当时他担任了清华戏剧社的社长 , 在翻译并导演的三幕剧《罪》时邀请了他的第一任妻子郑秀 。
曹禺对于郑秀的热烈追求是当时清华大学的一桩美谈 , 送花、写诗、在宿舍楼下整夜等待 , 在曹禺狂轰乱炸的浪漫攻势之下 , 郑秀这个矜持的大家闺秀最终还是被打动了 。 在郑秀的陪伴之下 , 一个暑假曹禺就完成了《雷雨》的创作 。
在《雷雨》大获成功之后 , 曹禺更是把唯一的一本精装本送给郑秀作为礼物 , 代表郑秀在他心中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 。 恋爱四年之后 , 俩人结婚了 , 不过恋爱始终与婚姻是不同的 。
方瑞婚后不到两年时间 , 曹禺就发现了自己与郑秀是完全不同的性格 , 也产生了很多摩擦与矛盾 , 这时他认识了第二任妻子方瑞 , 也就是万方的生母 。
方瑞是曹禺一个学生的姐姐 。 早就对曹禺的名气如雷贯耳 , 她对于写出了雷雨这样作品的作家 , 十分仰慕 。 而一见面的曹禺也被她的花容月貌所打动 , 对她一见钟情 。
方瑞出生于书香门第 , 是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重孙女 , 为人文静柔和 , 用曹禺的话来说就是“宛如一片明静的秋水” 。 在方瑞的身上 , 曹禺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创作欲望 , 北京人的女主角愫方就是以方瑞为原型创作的 。
尽管丈夫的不忠诚让郑秀十分愤怒与伤心 , 她还是相信丈夫会回到自己和两个女儿的身边 , 所以坚决不同意与曹禺离婚 , 于是曹禺和方瑞只能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有名无分的同居生活 , 方瑞陪着曹禺走南闯北 。
新中国成立之后 , 郑秀在身边人的劝解之下 , 无奈同意了与曹禺离婚 , 方瑞和曹禺才正式结婚 。
两个人恩爱了三十多年 , 婚后生活十分甜蜜 , 双方都很珍惜这段来之不易的婚姻 , 可惜天不遂人愿 , 在那个混乱的十年中 , 曹禺被劳动改造 , 方瑞每天只能在家靠着服用安眠药入睡 , 终于有一天因为过量服用安眠药而香消玉殒 , 这段热烈的感情最终走向了尽头 。
晚年时期 , 曹禺没有接受和郑秀复婚的提议 , 而是选择了李玉茹这个早年间有过一段缘分的人 , 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
你和我经历了三段婚姻的曹禺一生孕育了4个女儿 , 只有三女儿万方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 继续做着文字工作 , 被曹禺视为“我四个女儿里你最像我” 。
一直以来 , 作为方瑞的女儿 , 万方总是能听到关于母亲“小三”、“插足”的捕风捉影 , 这让她十分受伤 , 一度甚至拒绝回答相关的问题 , 因为她认为这是父母的私事 , 作为子女的不好开口评价 。
但是父亲去世后 , 万方的心情发生了变化 , 在父亲的遗物中 , 她发现了许多当年父母往来的情书 。 纸张都已经发黄了 , 字迹也变得模糊 , 但是其字里行间的神情却依然清晰可辨 。 读这些信件的时候 , 万方发现了一个她所不认识的妈妈 , 产生了创作《你和我》的想法 。
母亲方瑞让万方疼痛的记忆 , 莫过于她的死因 , 她是因为食用安眠药过量而死的 , 被保姆发现的时候 , 身子下面全都是安眠药的药片 , 那都是因为缓解压力 。 当年方瑞和曹禺的婚姻并不受到家庭的祝福 , 只有妹妹选择支持她 。
“要写就要真实 , 否则就不写 , 我不能容忍一点自我欺骗 。 所以问题不是怎么写 , 而是敢不敢 。 我足足花了10年时间 , 才有了面对真相的勇气 , 写完这本书 , 挖出了深埋心底的隐痛 , 我发觉自己变得比以前强大了 。 ”
尽管如此 , 她在这条看不见未来的路上还是走了三十多年 。 曹禺后来对万方说 , 方瑞答应他的时候 , 他一个人夜里在江安小城的街上走 , 也忍不住地大哭 , 那是幸福的眼泪 。 在茶馆里 , 当郑秀看到方瑞给曹禺写的信时 , 一时情急 , 曹禺还把信吃下去了 。
推荐阅读
- 秦谈古史 居里夫人女儿埃莱娜为何说:钱三强是父母学生中地位最特殊的一位
- 古史风云录 吴一琴子:隐居深山8年,与女弟子结婚生娃,如今怎么样了?
- 古史新谈 拾金不昧该不该给报酬,清代乾隆年间一个奇案,给出完美答
- 秦谈古史 三线城市养老院的自述:久病床前都无孝子,更别说陌生人
- 秦谈古史 被唾弃的杀马特: 90后农民工二代,换个发型就活该被打?
- 秦谈古史 102岁帅孟奇因革命家破人亡, 生前遗嘱: 骨灰撒掉, 余款捐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