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任务成功,中国空间站建设“开局之战”四大看点( 二 )


空间站是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满足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工作以及地面航天员寻访的载人航天器,被称为航天员的“太空之家”、开展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
连日来,俄罗斯可能在未来退出国际空间站并自建空间站的消息,引发外界关注。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规模约有423 吨,由美国、俄罗斯等16国联合历经12 年建造完成。1998年,国际空间站发射了第一个模块。中国空间站建造比国际空间站晚20多年,但“晚有晚的好处”。
“我们充分利用当代先进技术,高度重视空间站今后在轨运行的经济性效益要求。”周建平说,从规模上看,国际空间站比中国空间站大很多。“中国空间站从科学需求出发,目前规模可以满足从事科学研究项目的需要,未来也留有发展空间。”
中国空间站由我国自主建造,实现了产品全部国产化,部组件全部国产化,原材料全部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从被排除在国际空间站“俱乐部”之外,到中国空间站向全球科学家主动敞开大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
2018年5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面向联合国各成员国发布了合作机会公告,邀请外国科学家参与围绕中国空间站的空间科学应用,事后共收到来自27个国家的42个项目建议书。经审议,太空肿瘤、星云气体的光谱研究等9个项目成功入选。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和联合国外空司推进落实第一批实验项目,也和多个国家、地区的航天机构有合作协议。
“我们欢迎国外科学家参与空间站科学合作。当然,中国空间站也会有具体‘门槛’,此前我们已发布了中国空间站对外提供的资源,以及想在空间站从事科学研究实验必须要满足的条件和具体选拔要求。”周建平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