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派 全球唯一特等奖!“无缺血”技术引领器官移植迈入“热移植”时代

羊城派 全球唯一特等奖!“无缺血”技术引领器官移植迈入“热移植”时代

文章图片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彭福祥
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官微上获悉 , 今天上午 , 中国质量协会举行的2020年度国际质量创新大赛颁奖大会在北京召开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何晓顺教授团队的《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开启“热移植”时代》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际质量创新大赛特等奖 , 这也是我国首次荣获此项大奖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学科带头人何晓顺教授出席颁奖大会


“无缺血”移植:器官移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移植手术是外科手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技术突破 , 它不仅考验着医生的高超手艺 , 更考验着移植过程中对捐献器官的保护 。

在医学里 , 所有实体器官移植均涉及器官离体及血管离断、再吻合的过程 , 长时间的器官缺血损伤不可避免 , 是移植手术高风险的根本原因 。 现有研究均聚焦于如何“缓解”缺血损伤 , 但收效不佳 。

中山一院何晓顺教授团队另辟蹊径提出假设:如果能在不中断器官血流的状态下完成移植全过程 , 器官缺血难题将不攻自破 。 依据此研究路径 , 团队成功创立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 。

何晓顺教授团队首先研制出国际首台体外多器官修复系统(Life-X) , 为离体多种器官创造接近生理条件的灌注压、温度、氧合及营养支持 , 解决了离体器官保持活力的难题 , 进一步全面革新移植手术方式 , 保证了器官血管离断、再吻合过程中 , 器官血流不中断 。



2017年 , 何晓顺教授团队完成世界首例“无缺血”肝移植手术


2017年7月23日 , 何晓顺教授团队为一名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患者进行手术 , 完成了世界首例“无缺血”肝移植 。 目前 , 全球首创无缺血肝移植术已实施82例 , 无缺血移植术后谷草转氨酶较传统技术降低了74.4% , 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PNF)从6%降至0 , 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从53%降至3.3% , 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 。 由于避免了缺血损伤 , 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可最大程度地提高移植疗效和增加移植器官使用率 。

如今 , 无缺血移植技术已成功向心脏及肾脏移植领域拓展 , 并已同美国、英国及荷兰等国开展国际合作推广 。 《美国移植杂志》发表评论认为“是器官移植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世界移植协会主席Nancy Ascher表示:“无缺血器官移植可以拓展至心、肺、肾等移植领域 , 并可向全球其他地区推广 , 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器官移植团队创下众多“第一”

1988年起 , 何晓顺教授开始从事器官移植及肝胆外科工作 , 30多年来 , 他专注于肝移植、胰肾联合移植、小肠移植以及多器官移植 , 先后创建器官捐献支撑技术体系 , 推动我国器官移植成功转型 , 并带领移植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移植新技术 。

如成功开展了国内首例门、腔静脉吻合的肝移植术 , 突破了门静脉系统广泛病变为肝移植禁忌症的禁区;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肝移植联合肿瘤根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合并肝转移、国内首例肝脏移植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肝胆道恶性肿瘤手术;实施了国内首例母亲为供体的亲属活体小肠移植、华南地区首例扩大右半肝的成人活体肝移植、国内首例活体单肝段移植;在国际上首次开展“两肝三受”肝脏移植手术 , 为解决供体短缺矛盾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

2004年 , 何晓顺教授团队实施亚洲首例多器官移植并获成功 , 被评为科技部与卫生部“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 。 2016年 , 团队“腹部多器官移植及器官联合移植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技术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多器官移植为众多罹患多脏器终末期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愈手段 , 提高了我国器官移植的整体技术水平 。 (更多新闻资讯 , 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医院提供
责编 | 王敏
审签 | 谢哲
【羊城派|全球唯一特等奖!“无缺血”技术引领器官移植迈入“热移植”时代】实习生 | 黄楚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