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华为实测“上道” 科技巨头开始跑步造车( 三 )


另有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规模约为3100亿元,国内车规级芯片产业规模不足150亿元,而同期我国汽车产业规模占全球市场达30%以上 。
针对这种情况,国内车企中的比亚迪、上汽等已经先后入局车规级芯片领域 。去年9月,科技部、工信部、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等牵头70余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旨在建立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生态,补齐行业短板 。
当传统汽车已很难见重大技术突破,智能汽车已从机械产品变成了消费电子产品,而消费电子产品又是出了名的产品迭代速度快 。在这个赛道没有一劳永逸 。相比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汽车,哪怕是号称能实现模块化组装的智能汽车,对技术的要求也不可同日而语 。
有评论认为,科技公司进入造车行业后,首先要重视汽车体系,敬畏制造业,特别是安全性能和重体验的体系,其次在智能联网等空间布局上下功夫 。其中,自动驾驶能力是面向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核心竞争力,小米虽然在汽车领域已累计申请约800项专利,但坊间评论“不太硬核”,从技术储备上看赶不上大部队 。
小鹏4月14日发布的第三款车上,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功能(NGP)已从“高速NGP”升级到“城市NGP”,也就说,通过导航小鹏汽车可以在部分市区场实现自动驾驶 。
IT 华为实测“上道” 科技巨头开始跑步造车
文章图片


2021上海车展小鹏汽车展台
而按照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的说法,华为与北汽极狐合作开发的极狐阿尔法S已能够做到市区1000公里无干预的自动驾驶,这比特斯拉好多了 。
和上一轮互联网企业造车主要以资本推动不同,徐直军提到两个数字,华为仅自动驾驶研发团队就超过2000人,而投入其中的研发费用每年将有10亿美元 。
智能驾驶走到今天,技术发展的高度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但成熟度却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还需要更多时间去修炼,在给用户安全用车保障的前提下,谋求商业盈利 。
特斯拉成立15年后才首次实现盈利,品控问题却饱受争议 。糟糕的组装质量、漏水的车顶、拼不齐的大缝、全车异响的内饰、刹不住车、甚至自燃……
那些先行者踩过的大大大小的坑所暴露出的供应链管理和质量漏洞,后来者若不能填上或跳过去,将很难俘获消费者 。
互联网巨头跨界造车,能否笑到最后,还有待市场考验 。正如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所说:“这部百年汽车变革剧,好戏还在后头 。”
IT 华为实测“上道” 科技巨头开始跑步造车
文章图片


华为ADS高阶自动驾驶试乘车辆
采访人员观察
缺钱缺技术,别强行“上车”
上海车展前夕,北汽新能源搭载华为Hi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落地的首款车型极狐阿尔法S发布,华为再次刷屏 。
华为对汽车动心思已快九年,随着智能驾驶话题越来越热,华为会不会亲自下场造车始终是舆论关注焦点 。尽管华为一再强调“不造车”,很多人依然坚信,华为早晚造整车,就像当年它从通信设备制造商转身进入手机市场那样 。
这也怪不得坊间不信华为立的flag,从华为下的“封口令”——“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看,华为内部对是否造车分歧还是很大的 。
怀揣造车理想没有错,但下场前要想清楚,造车就像个销金窟,自己是否有能力填得上 。谁敢说,华为不造车没有资金方面的忖度?
被网友称为“新能源三兄弟”的小鹏、理想、蔚来,进入完全陌生且壁垒高驻的汽车行业,若没有资本的支撑,走不到今天 。
只是,走出生存危机后,它们的策略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不约而同加大了研发投资力度 。
此时,百度、华为、大疆等第二波企业也杀入了战场,让我国智能汽车行业的竞争维度上升到技术层面 。
如今,ICT技术能力对自动驾驶汽车所需要的技术和部件越来越有价值,而华为已经初步具备了“帮助车企造好车”的全栈能力 。因此,它把自己定义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希望车企能采用它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全套解决方案 。
想清楚了这件事,华为是不是下场造车已经不重要了,它是奔着车联网世界下一个博世,或者车界的英特尔在努力 。
因此,要么有钱,要么有技术,不然,就别强行登上智能汽车这辆战车了 。
【IT|华为实测“上道” 科技巨头开始跑步造车】科技日报采访人员操秀英对此文亦有贡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