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守艺|赵艳强:风筝高手的天空日记( 二 )


比如潍坊制风筝的传统 , 就与当地绵延数百年的杨家埠木版年画有关 , 风筝艺人把两种民间手工艺结合 , 造就了乡土特点突出的潍坊风筝家族 。 而南通的板鹞风筝是“南鹞”代表 , 它像文化化石一样 , 为我们保留下古人“弦响碧空称风筝”的艺术想象 。
在京廊地区 , 由于地处文化中心 , 传统的沙燕风筝不仅绘制精美 , 美学价值高 , 而且许多经典样式中还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与哲理表达 。 这也是赵艳强对沙燕风筝最有感情、最难割舍的原因 。
有一次赵艳强参加展会 , 观众中有两位年轻人 , 在花样繁多的风筝中挑花了眼 , 请他帮忙拿个主意 。 赵艳强详细询问了他们几个问题:风筝是自己玩 , 还是送人礼物?如果送人 , 对方是怎样的身份和年纪?等等 。
得知年轻人是想挑只好看的风筝作为礼物 , 送给一位年纪较大的长辈 , 赵艳强向他们推荐了一只图案端庄富丽的沙燕风筝 , 并详细解释了风筝上传统图样的含义:两支燕尾各绘一只活泼俏皮的小花猫 , 双翅上方则绘有停在牡丹花上的蝴蝶 , 猫与蝶 , 利用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经常使用的谐音技巧 , 寓意“耄耋”——这只风筝 , 正是沙燕风筝家族中非常规范的传统造型:耄耋富贵燕 。 把它送给老人 , 最适合不过 。
原来风筝不仅好看 , 还有这么多讲究!年轻人继续追问下去 , 赵艳强滔滔不绝打开了话匣子——
翅膀宽大、造型敦实的 , 是肥燕 , 喻成年男子;双翅窄、燕尾长、头高颈细的 , 是瘦燕 , 喻女子;头大、翅圆 , 憨态可掬的 , 是雏燕 , 喻儿童;此外 , 喻青年有半瘦燕 , 喻夫妻有比翼燕 , 喻老人有耄耋燕……各式各样的沙燕风筝 , 各有不同的骨架比例和图案主题;弄明白了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 , 这风筝放得才更有意思 。
千古手艺
在一个人类正探索飞向火星的时代 , 坚守着千年传统的风筝技艺 , 赵艳强经常面对人们猎奇的目光 , 有人直言不讳地问他:“手工扎糊风筝 , 费工又费时 , 有何必要?”
赵艳强会问他:“咱们中国人为什么放风筝?”
放松?健身?娱乐?拯救视力?这些都对 。
但也不尽然 。
在北京故宫、台北故宫等著名博物馆 , 都收藏着一个类型的中国画——《货郎图》 。 中国北宋、南宋、明、清几代画家 , 都在“货郎送乐”这一命题下 , 创作过许多精美画作 。 《货郎图》就像我们熟悉的花鸟竹石、高山流水一样 , 是中国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主题意象 。 它不仅体现古代画家高超的艺术创作力 , 还反映着每个时代的中国人 , 平凡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 因此被认为是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的珍贵资料 。 而在南宋李嵩、北宋苏汉臣等名家所作的《货郎图》上 , 都有小小风筝高高飘扬的身影 。
中国悠久的风筝历史 , 根源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从皇宫大内每年采办风筝名家名作的老规矩 , 到老手艺人精工细作童叟无欺的买卖风格 , 从《红楼梦》中小姐公子争相制风筝“放晦气” , 到农村孩子用竹条、报纸糊个“屁帘儿风筝”也能快乐一整天……风筝 , 过去是如此贴近中国人的生活 。 它雅俗共赏 , 老少咸宜 , 很能反映我们这个民族那种喜欢把个体生活放置在自然环境中去思考、去玩味的性格 。 我们对风筝的牵挂 , 也是对自我民族文化的本能眷恋 。
因此 , 即使今天天空上飞着越来越多便宜的、形式单调的、打着“潍坊风筝”旗号的印刷风筝 , 赵艳强也不认同 , 这样的风筝最终将取代所有像他这样的手艺人的努力 。 他已经数不清自己扎过多少风筝:大的翅展超过两米 , 小的比一个巴掌大不了多少;复杂的“龙头蜈蚣”总长60米 , 需要立体扎糊 , 还有120节腰片必须小心协调平衡;而随手给孩子们糊一个简单好玩的风筝玩具 , 对他来说 , 只要区区两根竹条和一张纸就足够了……他卖过二三十元的便宜风筝 , 也卖过标价数万元的收藏级作品 , 别看这些风筝大小、轻重、繁简都不一样 , 在他看来 , 只要选对了风 , 它们都能飞上天空舞蹈 , 把快乐带给放风筝的人 。
“(传统风筝)一点不比大三角风筝飞得差!”赵艳强平时言语温和 , 只有在说到传统风筝的实力时 , 才少见地显露出一点胜负心——这些年 , 粗糙廉价的印刷风筝大行其道 , 对传统风筝的销售及其技艺传承 , 冲击都不小 。 有的风筝玩家想当然地认为 , 翅膀巨大的印刷风筝更好放飞 , 手工制作的传统风筝像工艺品只宜收藏 , 不适合在蓝天与疾风较量……这 , 显然是赵艳强这位风筝高手不能同意的误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