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猫 13年前,那个“千里背疯娘上大学”的刘秀祥,唤醒了全县的希望( 二 )


虽然答应时只是短短的几个字 , 可对于刘秀祥却意义重大 , 他说:“校长的接纳 , 意义不仅是接纳本身 , 如果他当时没有接纳我 , 可能我就带着仇恨离开了 , 觉得世界很冰冷 , 人间没有温情 , 而事实上 , 人间确实有温情 。 ”

刘秀祥2008年 , 刘秀祥再一次参加了高考 , 这一次他如愿进入到了山东临沂师范学院 。 此行路途遥远 , 可刘秀祥依旧选择带着母亲一起去 , 为了凑齐路费学费 , 他还要趁着假期尽快打工 。
同时 , 很多媒体也纷纷开始报道他的事迹 , 人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位千里背母求学的孝子刘秀祥 。 可在刘秀祥的心里 , 却并不希望身边的人知道自己的过去 , 现在的他可以靠着做兼职、当家教来照顾好自己和母亲 , 有余力时还帮资助过自己家乡的贫困学生 。
所以他并不希望身边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同情他 , 他说:“一个人活着 , 不应该让人同情、可怜 , 应该让人可亲、可佩、可敬 。 ”
就这样 , 刘秀祥完成了自己在大学的学业 。 他毕业后 , 有很多的机会摆在他面前 , 据说还有企业给他开出了年薪50万的条件让他去那里工作 , 可他却选择了一条截然相反的路 , 那就是回乡支教 。

刘秀祥回乡支教:为家乡孩子唤醒希望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在城市生活的好处 , 也都知道年薪50多万是怎样的的数字 , 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可能都是留在大城市发展 , 那刘秀祥又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呢?其实这与他的一个“妹妹”有关 。
在自己可以负担生活后 , 刘秀祥还帮助了几个家乡的弟弟妹妹上学 , 可其中的一个孩子却给刘秀祥打电话 , 说她不想上学了 , 在那样的山区不读书就意味着一辈子呆在大山里 。
这时的刘秀祥才明白 , 很多孩子需要的不光是资金上的帮助 , 他们还需要有人去给他们力量 , 去唤醒他们的希望 , 而自己就应该是这个人 。
在回到自己的家乡后 , 刘秀祥成为了一名中学的的历史教师兼多个班级的班主任 , 而这所中学里的孩子 , 大都是基础差的 , 满分七百分的中考里 , 还有人考不到一百分 , 剩下的大部分也都是二三百分左右 , 高中录取率也很低 。

刘秀祥面对着这些有着好的学习条件但却在荒废青春的孩子 , 刘秀祥为他们操碎了心 。 刘秀祥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其实就是生活的细节 , 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 ”而在实践里 , 他也做到了这一点 , 他积极地组织班会和同学谈心 。
有时还会把自己这么多年的故事讲给同学 , 让他们体会生活的不易和自强不息的意义 , 有时还会邀请同学到自己家里吃饭 。 在他的眼中 , 这些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无异 。
在这样的努力下 , 孩子们自然有了改观 , 可此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年 , 刘秀祥作为支教老师的任期也已经结束 , 此刻的他又开始面临抉择 , 是离开这里还是继续坚持?
他的家乡因为穷 , 所以很多家长都不重视孩子教育 , 毕竟初高中毕业很多孩子就可以到外面去打工 , 这比苦学十几年来的轻松得多 , 所以这里的贫困人口中小学毕业的人不到一半 , 而还有一部分孩子的家里饭都吃不饱 , 更别提更高层面的教育了 。

刘秀祥这些情况都被刘秀祥看在眼里 , 最后他选择了留下 , 他知道 , 自己可以给这些家庭希望 。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 刘秀祥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 他先是资助那些想学习但是没有钱的学生 , 可贫困学生的数量实在太过庞大 , 他自己的薪水根本不够 , 为了能筹到钱他开始四处借钱 , 还落下了个“乞丐老师”的名号 。
而比起物质上的困难 , 人们思想里的固执才是最难融化的坚冰 , 为了让这冰化成希望的涓涓细流 , 刘秀祥做了很多 。 他在崎岖的山路上骑着摩托 , 挨家挨户地做家访、劝家长 , 随身携带的音响里还放着自己这么多年求学的故事 。
同时他还动员自己熟识的朋友、同学 , 让他们也四处宣讲教育 , 力图影响更多的人 。 在他这样的坚持与努力下 , 一切都有了回报 。
截止到2020年 , 他已经帮助过1900多名贫困学生 , 同时他所在的望谟县从原本高考本科上线率不到13%上升到了63% , 可以说是有了质的飞跃 。
“受人滴水恩 , 必当涌泉报 。 ”我们生活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里 , 总有太多的事情无法去左右 , 也有太多的事情不能去单独承受 , 试想一下年幼的刘秀祥若是没有身边人的帮助也不会有今天 。

刘秀祥而在他饱受诗书教育后 , 他所想到的并不是自己带着母亲走进大城市去过着优渥的生活 , 而是想到了自己的家乡 , 想到了曾经接受过的那些恩情 , 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转身回到家乡 , 把自己的青春与热血都换成了希望 , 一点点地洒进故乡的山水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