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读报会 老夫妻卖油果子35年,跨省情缘成就这份老南京味道

天天读报会 老夫妻卖油果子35年,跨省情缘成就这份老南京味道

文章图片

天天读报会 老夫妻卖油果子35年,跨省情缘成就这份老南京味道

文章图片

天天读报会 老夫妻卖油果子35年,跨省情缘成就这份老南京味道

凌晨两点 , 当南京三七八巷子还在沉睡时 , 裴有文夫妇就起床开始忙碌了 , 他们要准备食材包汤圆、蒸米糕 , 还要做油果子 。 长长细细、裹着绵白糖的油果子 , 是许多老南京的童年记忆 , 而炸油果子是裴有文夫妇来南京谋生的手艺 。 如今 , 街头巷尾卖油果子的越来越少 , 这家开了 35 年的小店 , 成了许多人回味过往的去处 。

△ 油果子
外乡人做出地道南京小吃 , 背后有段跨省情缘
\" 老板 , 来两个油果子 。 \" 早上七点 , 小店门口已经聚集了一波食客 , 79 岁的裴有文把刚炸好的油果子裹上绵白糖 , 老伴在一旁收银 。 上世纪 80 年代 , 裴有文夫妇从安徽老家来到南京 , 卖油果子谋生 。 顾客们都感叹老裴家的油果子做得地道 , 是老南京的口味 。 一个外地人为何能做出如此地道的南京美食?裴有文笑着说 , 这还多亏了两个南京朋友 。

△ 裴有文夫妇
\" 来南京之前 , 我们一家人都在马鞍山农村种地 , 有两个南京人因为工作原因来到我们村 , 在我们那里住过一段时间 。 \" 裴有文说 , 起初两个南京人对农村的生活不太适应 , 自己便主动提供帮助 , 带他们熟悉环境 , 慢慢就成了好朋友 。
临走之时 , 这两个南京人建议裴有文去南京做点小生意 。 那时正值改革开放 , 不少人都到大城市打拼 , 裴有文有些心动 。 可只会做农活的自己去南京做什么?裴有文犯了愁 。 \" 两个南京人就给我提了个建议 , 说可以教我做油果子 , 南京人喜欢吃这个 。 \" 于是 , 他们手把手教裴有文做油果子 , 并鼓励他到南京来 。
为了表达感恩 , 裴有文在南京开店后 , 便取了这两个南京人的姓 , 作为店名 。 \" 很多人以为这是我的姓 , 这背后的故事他们不晓得 。 \" 裴有文笑呵呵地说 。
200 个油果子半天就卖完 , 想吃要趁早
外皮酥脆、内里软绵的油果子是怎么做出来的?裴有文说 ,前一天就要把糯米泡上 , 再用机器打成粉 , 放进冰箱冷藏 , 第二天进行筛粉 , 把杂质过滤掉 , 加水搅拌 , 揉成软硬合适的面团 。 后厨里 , 醒好的面团摆在小桌上 , 裴有文揪上一块 , 用手搓成长条再对折扭成麻花状 , 随后放入油锅 。 \" 油果子要小火慢慢炸 , 漏勺在油锅里搅拌 , 让每一个油果子都受热均匀 。 \" 裴有文说 , 他都是现炸现卖 , 让大家能吃到最新鲜的油果子 。

【天天读报会|老夫妻卖油果子35年,跨省情缘成就这份老南京味道】△ 即将出锅的油果子
不一会儿 , 胖胖的油果子就在油锅里漂了起来 。 绵白糖是油果子的灵魂 , 炸好的油果子外表金黄 , 在装有绵糖的铁盘里滚一滚 , 之后一口咬下去 , 满嘴都是软糯甜香 。

△ 排队买油果子的顾客
\" 油果子是我们小时候吃的东西 , 南京人以前都吃这个 。 \" 住在附近的居民陈阿姨在小店旁等油果子出锅 , 她边等边跟记者聊起油果子的历史 , \" 油果子外面要裹绵白糖 , 过去绵白糖是从国外进口的 , 以前油果子又叫洋糖果子 , 现在也有人这么叫 。 \" 陈阿姨感叹 , \" 二十多年前就开始吃他家的油果子 , 现在我都快 60 岁了 。 \"
因为食客喜欢 , 多年来小店的生意还不错 。 \" 油果子一天能卖 200 个左右 , 糍粑一天也能卖 200 个 , 蒸米糕一天能卖 300 个 。 \" 裴有文说 , 油果子最受欢迎 , 最晚下午两点左右就卖光了 , 要是想吃最好早上来 , 晚了可能就吃不到了 。
不辜负老顾客的喜爱 , 把手艺传给儿子
裴有文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 如今来买油果子的大多是老顾客 , 偶尔一些小年轻也来尝尝鲜 。 \" 以前有个老爷子爱吃我家油果子 , 从七十多岁一直吃到九十多岁去世 。 以前他自己来买 , 后来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 , 就让他儿子帮着来买 。 \" 裴有文说 , 开店三十多年来 , 多是老顾客在照顾生意 。

△ 正在和顾客聊天的裴有文
在李阿姨眼里 , 裴有文夫妇卖的糖油果子最正宗好吃 , 而 76 岁的许奶奶 , 经常坐半个多小时的地铁来买油果子 。 \" 他家的油果子最正宗 , 软软的 , 糯糯的 , 咬一口心里都甜甜的 。 \" 许奶奶以前住在三七八巷附近 , 十几年前随儿子搬到仙林 , 但她还是经常坐地铁回三七八巷买菜 , 而每次必买的东西就是油果子 。 \" 我们住这附近的时候就经常买 , 我儿子喜欢吃 , 我每回都要带四五个回去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