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旅游的前景怎样
看旅游的目的吧,很多人旅游并不是只想看看世界,而是能放下工作和烦恼,出去走走而已|在人难以抵达或暂时无法抵达,而又抱有强烈发现欲的目的地,会尝试虚拟旅游,但这不可能成为旅游主流,这种方式更像一个体验馆或者科技馆,或者更普及成为随手的智能设备,但也应该只是旅游的延展部分,占比非常小。想一想,人们出门旅游不只是去看、去听,还要去闻、去吃,去真真切切的呼吸户外的、异域的空气,这些都是虚拟旅游不能代替的。■居然有人邀请我回答问题。我仔细看了一下,有点神。虚拟旅游首先要解决技术问题,视觉、嗅觉、触觉、味觉以及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然后旅行地的春夏秋冬如何表现?这个问题也是让人很疑惑。
旅行的意义五花八门,但少不了自己内心的波动,虚拟旅游能不能触动或者说怎么触动旅游者的内心世界,我表示怀疑……
现阶段的VR无法实现虚拟旅游,我自己买了个PS4.5+VR,打生化危机20分钟就开吐,个体差异造成的不适,也要解决~
我跳过伞、潜过水、蹦过极、冲过浪,如果虚拟旅游能让我有一模一样的感受,我相信,我不会愿意再真正地出行……我就活在这个虚拟世界里面,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虚拟旅游的前景怎样】谢谢邀请。
首先这个问题有个很矛盾的地儿,就是不能不考虑现有科技。
比如,无论是4D5D还是VR眼镜儿等,都只能满足视觉。
如果在此基础上说,可以说提高视觉效果,比如画面更清晰、细致,细节、场景更完整等等。这样用户就能有更好的视觉体验,虽然没去,但看到了圣家教堂到底长什么样儿,能放大、缩小、定格儿等等,甚至还能看到其他游客都在干嘛,实时播放。
但!
人的感官可不止视觉。
机器猫里有一集是拿一个胡椒瓶儿之类的小瓶子撒在食谱儿上,边看食谱儿就同时感觉已经吃过这道菜了。这种效果,以现有的科技恐怕无法实现吧。
因此,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其实也是我自己和帮别人做行程时最最重视的一点,且这一点不仅适用于旅行,也适用于任何事儿,即“针对这件事儿,你最想要什么”。
比如,
1)你只是想看看某个城市的样子,总体浏览,之后才决定是否去,或者你本身就是打卡型游客,喜欢广而浅的签到型,那么直接带个VR头盔或google街景就可以提前了解,再决定是否要亲自去;
2)如果你是深度型,比如是个博物馆控,那你就需要更细节细致的画面和讲解,因为需要进各个博物馆参观,在现有科技水平上继续深入发展某个或几个技术,也很有可能满足;
3)但,如果你是体验当地生活型或体验旅行带来的不确定性的,那就必须得到当地才行啊,因为总有一些事儿一些环节是前期没计划到的,总有惊喜和意外,好事儿和坏事儿发生在未知的旅行中。更重要的是,体验当地人和事的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就是互动,只要没在当地,那么不管在哪儿都无法进行“真正的当地的互动”。
你本身的生活再怎么千篇一律,但每天坐车上班儿的肯定不是同一车人,每天的天气都不完全一样,更别提你即将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儿了。
如果你有内种常去同一地旅行的经历,就肯定也会觉得,每次都有不一样的体验,每次都能碰上不一样的人和事儿,每次的体会和互动经历也都不同。
这一点机器、电脑、设备、技术、科学等等,都无法实现。很简单,因为人没法儿精确预言故宫明儿早晨8点半会发生什么,来几个游客,玩儿了多长时间,都看了什么。
【总之】
如果是举例中的前两类人(或类似的),用现有科技就能大致实现,但如果想做好做精,就需要巨大巨大巨大巨大巨大的数据量,不是光航拍、街景、实拍就能精致的;
但如果是最后一种,体验当地人和生活的,那个人认为无论什么科技都无法满足人的所有感官,感官不能完全满足,精神和思想就更不行了。所以如果是有这类需要的人,虚拟的做的再好也是假的。
推荐阅读
- 交付 沉了!这艘刚交付的“新”船只跑了3次!船东将遭起诉和高额索赔
- 理论 黑洞是什么,它又是怎样形成的,一起来认识下吧
- 速度 宇宙中比光速更快的四种“速度”,你都知道几个
- 氢能冶金 碳中和正在进行时,炼铁氢还原替代碳还原的新时代已至!
- 约瑟夫·拜登 非要跟中国较量?美国疯狂印钞6万亿,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初入职场的我们 《初入职场的我们》郑茹心为什么会离开?
- 这就是街舞3 娱乐圈中的团宠,张艺兴凭借偶像特质,征服全网观众,获赞无数
- b《心动的信号4》官宣阵容,baby加盟,郭麒麟、宋祖儿惊喜现身
- 向往的生活5 李诞拥抱张艺兴,后者一脸地抗拒,但张艺兴和杨紫却可以亲密互动
- 心动的信号4 嘉宾阵容大洗牌!baby、宋祖儿加盟,张翰、杨超越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