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悠记 紫云山里寻仙踪,偶遇悬崖秘洞“包骨爷”

闲悠记 紫云山里寻仙踪,偶遇悬崖秘洞“包骨爷”

文章图片

闲悠记 紫云山里寻仙踪,偶遇悬崖秘洞“包骨爷”

文章图片

闲悠记 紫云山里寻仙踪,偶遇悬崖秘洞“包骨爷”

文章图片

闲悠记 紫云山里寻仙踪,偶遇悬崖秘洞“包骨爷”

文章图片

闲悠记 紫云山里寻仙踪,偶遇悬崖秘洞“包骨爷”

文章图片


汝州紫云山里有座观音堂 , 地处深山秘谷 , 环境幽静 , 虽然路途曲折 , 但一直是汝州周边一处难得的好去处 。
冬日暖阳 , 春暖花欲开 , 正值特殊时期 , 人多之处也不便游玩 , 我们便驱车奔观音堂而来 。

观音堂又名小南海 , 坐落于河南省汝州市大峪镇东南8公里紫云山腰 。 这里山势险峻 , 植被茂密 , 庙宇紧靠悬崖依势 , 建在绝壁之下的山凹内 。 据传崖下胳膊粗的清泉奔涌而出 , 常年不断流 。 且因庙宇历史悠久 , 现有明清时期的石碑三十多座 , 各种书法引人入胜 。
虽然久仰观音堂大名 , 但碍于种种原因 , 数次过门而未入 , 所以本次特意抽空前来 。


【闲悠记|紫云山里寻仙踪,偶遇悬崖秘洞“包骨爷”】然而造化弄人 , 一路尽享紫云山美景 , 正心思畅然 , 不料车行至观音堂门前 , 远远看去大门紧锁 , 走近一看 , 原来是为了疫情防控而暂闭山门 , 看罢心中怅然若失 。
停车良久 , 时间正值中午 , 观音堂门前摆设了几个为游人提供饮食方便的摊位 , 也聚集了不少不得入内的游人 。 我们便找了个摊位吃了碗“红薯面条” 。

卖面条的是一对中年夫妻 , 男的和面擀面条 , 手法娴熟老道 , 边干边唠嗑 。 那位大嫂倒也实在 , 不一会儿盛了满满一碗面给我 , 加上她自制的酱汁 , 这面条吃起来味道奇美 。
吃饭间 , 夫妇俩无意中谈到附近有个长石洞 , 洞里有个“包骨爷” , 这个趣闻一下子吸引了我 , 让我兴趣盎然 。
原来 , 就在观音堂对面的山崖下有一天然石洞 , 此洞为观音堂当家和尚释仁贵坐化之处 , 自从1950年高僧坐化 , 至今肉身仍在洞中 , 依然70余年了 。


据传 , 这位高僧俗名姓王名三 , 原籍登封卢店槐树坪 , 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 , 31岁出家于观音堂 , 属临济宗26代弟子 , 法名释仁贵 。 次年在汝州风穴寺受具足戒 , 日后潜心修炼二十余年 , 在佛门中威望日高 , 五十三岁时到开封丹霞寺升任方丈 , 在位近二十年 。七十三岁退居原出家地观音堂当家 。据说释仁贵知识渊博 , 广施善缘 , 对医学很有研究 , 热心为民疗疾 。 尤以治疗疟疾见长 , 加之他年高德长 , 在观音堂当地僧俗之间可谓德高望重 , 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老仁贵” 。
仁贵老和尚退居观音堂后 , 专门带领弟子在观音堂对面半山腰的一处天然石洞略作修缮 , 作为自己晚年的闭关之所 。 在这里 , 仁贵老和尚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十年 。


1950年农历三月三日 , 仁贵老和尚在禅洞里跏趺而坐 , 双手合十 , 嘱托徒孙果金:“中午饭您们不要惊动我 , 说不定我要走了 。 我走后三年时间 , 如果尸体化了用铲铲到沟里算了” 。 果不其然 , 徒孙果金午后到洞内一看 , 只见老和尚已经安详地坐化西去 。三里五乡的百姓都赶来送别老和尚 , 最后由村民李吉和徒孙果金用石块把洞门垒实 , 以便让老和尚在此安息 。 随后十余 , 老和尚的法体一直在这个洞内安详打坐 。
从此 , 人们把这座山洞称之为“义公禅洞” 。
据传 , 在历史上的特殊时期 , 这位得道高僧的法体也屡遭破坏 , 但老和尚法体仍然坚韧而不腐 。
1后来 , 老和尚的弟子圣春、徒孙果金带着重孙从少林寺专程来到这里 , 把老和尚散落在地的法体拾起来修复归位 , 按照坐化时的姿势用泥巴包起来 , 塑成今日之“包骨像” , 当地群众称之为包骨爷 , 初一、十五香火奉祀 。
简单吃过午饭 , 我们便驱车下山 , 行至观音堂西山之下 , 无奈山高路险 , 只好把车子停在路边空地 , 沿小路进山 。


根据面条的夫妇指点 , 包骨爷所在的“义公禅洞”就在从北向南数第二个风电塔下的崖壁上 , 几经周折 , 我们终于远远看到了山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