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农村的大多数人都在重复父辈的贫困( 四 )



■因为脱贫,从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改变,更是思想上的变化。
贫,不等于穷。
贫和穷之间,隔着一个“希望感”,贫只是缺乏,而穷则是没机会,没希望。
2013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经济学教授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V.Banerjee)与埃斯特·迪弗洛(EstherDuflo)出版了一本名叫《贫穷的本质》的畅销书。
他们到世界上贫困人口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以健康、教育、养老等多个角度考察了穷人的生存现状,对贫穷的根源和为什么援助不起作用做了系统性的思考。
他们的一个核心观点是:
穷人的困境往往不是在缺乏食物上的贫,而是在做生活选择、希望感上的穷。比如,对子女的教育不够重视或无力重视,很多穷人家庭子女的人生越走越窄;保障自己和家庭的手段极少,由此让生活变得不堪一击;能够获得贷款等金融服务的渠道极少,这限制了穷人的赚钱机会,由此很难走出贫困的泥潭。
2017年12月1日,阿里巴巴脱贫基金成立,在过去的一年里,从事脱贫工作的阿里人跑了全国400多个贫困县,1000多个贫困村,最深的感受就是:
摆脱贫困,扶贫助农,首先是助人的干劲和信心;
振兴乡村,先得振兴乡村人的志气,让他们有希望感。
换言之,一个脱贫致富的模式如果不能可持续、可参与、可借鉴,那么哪怕对贫困地区灌入再多的资金、物质的支持,下一辈对上一辈的贫困重复依旧无法避免。
就像刘慈欣在他的短篇小说《乡村教师》里描述的那样:
他所在的山区,是这个国家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但穷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那里的人们对现状的麻木。记得那是好多年前了,搞包产到户,村里开始分田,然后又分其它的东西。对于村里唯一的一台拖拉机,大伙对于油钱怎么出机时怎么分配总也谈不拢,最后唯一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是把拖拉机分了,真的分了,你家拿一个轮子他家拿一根轴……再就是两个月前,有一家工厂来扶贫,给村里安了一台潜水泵,考虑到用电贵,人家还给带了一台小柴油机和足够的柴油,挺好的事儿,但人家前脚走,村里后脚就把机器都卖了,连泵带柴油机,只卖了一千五百块钱,全村好吃了两顿,算是过了个好年……一家皮革厂来买地建厂,什么不清楚就把地卖了,那厂子建起后,硝皮子的毒水流进了河里,渗进了井里,人一喝了那些水浑身起红疙瘩,就这也没人在乎,还沾沾自喜那地卖了个好价钱……
在今天下午的“阿里巴巴技术脱贫大会”上,马老师说了一句话:
贫不可怕,把自己困住才是最可怕的。所以,对于中国的脱贫事业来说,从来要解决的都不是授之以鱼的问题,而是授之于渔的问题。
建立一个脱贫的长效机制,授人以渔,培育造血能力,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
同时,回归人本身,通过教育,培训,提升贫困地区个体的能力和面貌。人的可持续和机制的可持续,才能推进农村发展的可持续。
这才能从根本上割断这种贫困的重复。
因为题目探讨的范围只局限于讨论贫困重复的原因,所以,其他的就不在这里展开了,期待以后能在和更多的知友分享阿里巴巴对于脱贫的理念和行动。
最后以一个马老师今天下午在阿里巴巴技术脱贫大会上的演讲作为结尾,希望在2019年,我们所有人都能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贡献一份力量。
为啥农村的大多数人都在重复父辈的贫困
https://www.zhihu.com/video/1066788056870359040
为啥农村的大多数人都在重复父辈的贫困

【为啥农村的大多数人都在重复父辈的贫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