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 “另一个拉姆”刷屏,家庭暴力还是私事吗?

中国新闻周刊 “另一个拉姆”刷屏,家庭暴力还是私事吗?


文/ 陈丽媛
近日 , 一篇题为《另一个“拉姆”》的文章刷屏 。 文章中 , 前媒体人马金瑜控诉其遭遇了长期家暴 , 被丈夫扎西打至骨折、昏厥、大小便失禁、视力模糊 。
此前 , 马金瑜和蜂农丈夫的“爱情童话”曾数度被主流媒体报道 , 成为美谈 。 2012年 , 马金瑜在一次采访中认识了蜂农扎西 , 47天后 , 两人结婚 , 长居青海省贵德县 。 马金瑜曾称 , 丈夫扎西“心像山上的泉水一样干净” , 自己遇到了爱情 。 但她也曾在采访中直言 , 在和丈夫共同经营的电商生意中 , 文化差异给两人的感情造成冲击 。
事情真相如何 , 尚待调查 。 不过 , 这篇文章也让家暴再次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话题 。 2020年 , 拉姆案和山东女子不孕被虐致死案就曾引发舆论关注 。
家庭暴力的难题为何如此难解?此前 , 中国新闻周刊曾采访多位婚姻家事律师、刑事律师、前民事法官以及警察转型的民间公益组织负责人 , 试图从他们的视角和工作经历中厘清当一场家暴发生前后 , 哪些系统性问题是始终存在的 。
认定难、门槛高
“我们接的案子里 , 能被认定为家暴的应该是在6%~10%左右 。 ”北京家理律师事务所律师易轶认为 , 法律认定的家庭暴力和大众理解的家庭暴力之间的差距 , 是致使当前很多家庭暴力类案件“隐形”的根本原因 。 取证难、认定难 , 是家庭暴力被法律承认的障碍 。
家庭暴力往往发生于一瞬间 , 且大部分发生于私密场所 。 在事后取证中 , 很多家暴的受害者并不知道应该取什么样的证据 , 也不知道应做伤情鉴定 , 这就导致大部分案件中的证据都无法使用 , “比如局部的伤痕照 , 第一没办法证明是你 , 第二没办法证明是对方殴打所致 。 ”易轶说 。
在法律证据的认定中 , 需要证据的关联性和连续性 。 易轶透露 , 现行的家暴认定中 , 需要有效认定存在连续性的伤害行为 , 并将间接证据形成证据链才能被法院认可 。 这要求家暴的受害者不仅要提供局部的伤痕照 , 还要拍摄露出脸部的全身照 , 此外还需要医院的诊断记录 , 甚至施暴者侧面承认施暴的书面或者录音证据 。
“所以我们会发现 , 这个取证标准非常高 。 ”在易轶经手的案件中 , 家暴导致的轻伤以下伤情很难被法院认定为可以离婚的依据 , “但实际上轻伤已经是很严重的了 , 轻微伤就可以被行政拘留了 。 ”
家庭暴力和家庭纠纷的界定难是公权力难以“插手家务事”的原因 。
北京炜衡律师事务所律师张逢春在专业从事婚姻家事类案件代理前曾是朝阳区人民法院王四营法庭父母儿童维权合议庭的一位法官 。 在过往的司法工作中 , 她发现家庭暴力和家庭纠纷往往难以界定 。 例如 , 当事双方身上均有伤;当事一方在暴力发生前曾长时间对另一方进行语言谩骂 , 导致另一方的暴力;两人厮打中的无意识伤害等情况都导致家暴的认定具备特殊性和高门槛 。
家庭暴力和常态性的家庭纠纷是区分家暴受害者的工作难点 。 张逢春总结发现 , 无论是做法官期间还是做律师 , 都会发现家暴的受害者在诉诸法律时的畏缩和反复 。 而他们无论是遭受了法律规定中的冷暴力、语言暴力还是肢体暴力 , 一方都因为另一方的行为受到精神上的长期控制 , 并在很大程度上丧失做出正确反应的能力 。 “关系是极度不平衡的 , 真正遭遇家暴的人中有很大比例是无法保护自己的 。 ”
多位律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家暴的终止和行为后续的处理息息相关 。
【中国新闻周刊|“另一个拉姆”刷屏,家庭暴力还是私事吗?】“抛开前期的难度问题 。 比如她问我 , 如果能认定 , 我能得到什么?”法官加律师的多年司法工作依然让张逢春感到对这个难以回答 , 在当前的案件处理中 , 家庭暴力类案件认定后的精神补偿往往被忽略不计 , 物质生活的快速提高和精神补偿的空白使得很多家暴受害者的心理问题始终难以忽视 。
2013年2月3日 , 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离婚案宣判 , 法院认定李阳家暴属实 , 判决两人离婚 , 并赔偿妻子李金5万元精神抚慰金 。
“现实中(精神抚慰金)10万算高的了 。 10万现在能干啥 , 连抑郁症都治不好 。 ”张逢春说 。
家暴施暴者的后续问题依然复杂 , 解决难题需要更加完备科学的配套措施 。 张逢春介绍 , 当前 , 部分国家会针对施暴者进行强制医疗 , 直到相关机构出具评测报告认定其已“恢复正常” , 才能解除强制医疗措施 。

推荐阅读